【編者的話】
《松樹的風格》這篇內涵豐富、含義深刻、通俗易懂的60年代中期的中學課文,曾被譽為引導和培養青少年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質的航標。在那個年代的青少年,無人不曉。作者就是陶鑄同志。
陶鑄同志出生于1908年1月16日,18歲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特別是1966年5月擔任過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是我們這些從事新聞宣傳工作者的老前輩和學習楷模。今年是陶鑄同志誕辰一百周年。本刊特請德高望重,開創審計歷史新紀元的審計署原審計長于明濤撰寫文章以示紀念。
今天是陶鑄同志百年誕辰紀念日,我們深切的懷念他。他的革命風范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陶鑄同志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在中共中央中南局任第一書記時,始終堅持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推動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事業發展,這在很多紀念文章中都有敘述。
我現僅就陶鑄同志時時關懷人民生活的事,寫幾段回憶。1960年9月中南局在鄭州成立,我被邀出席會議,有幸認識了陶鑄同志。一天晚上,他與李先念同志找我談話,他說,安排我擔任中南局財委主任。我簡單匯報了自己的簡歷,自己近幾年在搞工業,沒有搞過財貿。先念同志插了一句說:搞過工業來搞財委工作不是更好嗎。陶鑄同志即說:不變了,你趕快考慮干部搭班子吧。接著又說:今天河南省委請我們看豫劇,咱們去看“陳三兩爬堂”吧。陶鑄同志和先念同志熱情干脆的談話,使我不能再多說什么了。就這樣在陶鑄同志直接領導下工作了六年。
中南局在鄭州會議閉幕后,陶鑄同志并沒有返回廣州,而是到信陽這片重災區去親自調查了解災情。回到廣州他找我們各委的同志們開會,詳談了災區人民的生活情況。河南受到干旱,夏季毛主席來河南視察時問省委書記吳芝圃:旱情怎么樣?吳匯報說:嚴重,像光緒三年。陶鑄同志說完后,語重心長地讓我們各委的同志積極想辦法,支援河南受災地區。
后在中南局的一次會議上,陶鑄同志對我說:你這個財委又沒錢,現在城鄉反映沒菜吃,就叫“菜委”吧。在坐的同志們都笑了,我也笑了。當時我想陶鑄同志不是促我抓錢,而是叫我“抓菜”,使我意識到由于糧食的減產,已經出現市場供應緊張的狀況。抓菜就不只是青菜,而是包括肉、禽、蛋、魚等各種食品,需要配合農口落實政策,調動生產的積極性。很快我了解到廣州市和其他一些城市的確是沒菜吃,隨后的日子進一步顯示出糧食供應也很緊張。又一次在廣州小島賓館東面的劉莊,王任重等同志漫談各地區情況,一位同志正在高聲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問題,說生產關系變革太快等等。陶鑄同志卻高聲說:現在廣州“茶樓”沒有恢復,街上也沒有“餛飩擔”和“賣小吃的”,廣東人習慣喝“早茶”,這是在坐的同志都知道的。廣州“茶樓”是歷史沿存下來的文化,也是群眾的一種生活習慣。接待客人、過節、談心相邀去“喝早茶”。“茶樓”有茶也有小點心、小吃。后來接待外賓也有去茶樓的。陶鑄同志的話使大家注意到,當前最直接的問題是群眾生活的問題。陶鑄同志的發言,引起了大家談市場情況的興趣,也觸發了大家的心憂。
陶鑄同志在京開會期間,惦記著廣州市的情況,曾叫隨去的同志打電話回來問市場變化情況。那時,我正在番禺市調研,我接電話后匯報說:“街上有賣甘蔗水的,整個市場比較蕭條,看樣子一時還難緩過來。”陶鑄同志在關心人民生活的同時,更關注國家大局。1960年國家在嚴重災害面前糧食緊缺,能調出糧食,支持國家,是擺在黨的領導者面前的大事。中南地區一向調出糧食最多的省是湖南和湖北兩省。1960年湖南省又遭遇了嚴重旱災,已有60萬人患了水腫病,能否調出糧食又照顧群眾生活呢?陶鑄同志找中南局書記金明和我去他家里商量,派我倆人去湖南調查,最后與省委商量,看能不能調出20億斤糧食,并告陶鑄同志去中央開會時,好向總理匯報。
經與湖南聯系,省委派省委書記徐啟文來陪同我們一道調查,提出了從郴州到衡陽,從衡陽到邵陽,從邵陽回省委的路線。經過的縣市,主要看受旱的稻谷及各種農作物情況,聽地、市、縣匯報。轉回長沙后,向平化同志作了匯報,平化同志欣然接受了調糧任務。我與金明同志才回廣州匯報,陶鑄同志聽了我們的匯報,非常高興。
糧食緊缺,影響了各地市場的糧、肉、菜價格,為穩定市場,戰勝災荒,國家曾采取從古巴進口糖做高價點心的政策。廣東當時是全國產甘蔗最多的地區,要求多產些糖支援國家也支持本省用糖。這段時間里,陶鑄同志很關注甘蔗和蔗糖生產,中南局財委有不少同志到順德、湛江等地的蔗田里去看,并想辦法給予幫助。
中南局成立在國家建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陶鑄同志在60年代初的幾年,領導大家克服困難,顧全大局,同時一直支持對香港、澳門的出口。他一再說:這是國家的大事,寧肯自己緊張一些也要保障港澳同胞所需的市場供應物資,使港澳渡過了困難。有不少廣東產的東西,如有名的龍崗雞、文慶魚、加吉鴨等等,廣州市買不到,都直運香港去了,出不去的才留在廣州市場供應。
陶鑄同志胸懷全局,時刻關心人民生活的事跡數不勝數。他自己生活儉樸,嚴以律己。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將永遠是后人學習的楷模,我們將銘記不忘。
(作者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