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2002年起對企業離休干部和原未享受公費醫療的事業單位離休干部醫藥費實行單獨統籌保障機制,原則上以市(縣)為統籌單位,對享受人員實行在保障范圍內實報實銷制度。單獨統籌保障機制較好地保障了離休干部醫療待遇政策的落實,為實現老干部“老有所醫”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離休干部醫藥費單獨統籌保障作為一種特殊的保障制度,其安全和效益同樣值得各有關部門關注。本文就統籌機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之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企業離休干部醫療保障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統籌標準偏低與資金需求無限上升的矛盾突出。
離休干部醫療保障不同于普通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一是資金來源是由老干部所在單位按當地統籌標準繳費,特殊困難企業經界定后由財政負擔。二是支出要求是在保障范圍內全部實報實銷。三是享受人群都是1949年前參加工作群體,現在年齡都在80歲以上。目前我省統籌保障標準最高為每人1.5萬元,最低僅0.4萬元,由于繳費單位大部分是已改制和困難企業,就是這么低的標準也很難做到足額籌集。隨著疾病檢測手段日益先進、藥品高檔化趨勢,享受群體均已進入“高齡”、“高發病”時期,醫療費用逐年攀升已勢不可擋。資金來源不足與需求無限上升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
2.監管“缺位”與醫療資源浪費并存。管理部門監管不力,制度執行不到位,醫療資源浪費形成了吞噬統籌資金的一大黑洞,長期困繞著保障機制的良性循環。例如自2002年至2006年設區市人均每年費用最高有1.8萬元,最低0.77萬元;縣(區)人均每年最高1.03萬元,最低僅0.17萬元。在我省各地區消費水平基本均衡的狀況下,人均費用較大的落差與管理方式確實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某市采取每人每月門診費用限額、單張處方限額,超量的由計算機自動封鎖另行申報的辦法,一定程度限制了門診費用的無限膨脹,基本做到了收支均衡。而一人同一天在數家醫院重復開藥、已死亡人員發生就診費、一天之內超過二十四個小時的監護費、個人年門診費用超二十萬元等等不正常現象都發生在超支較大地區。監管缺失帶來的資金浪費已無法計數。
3.基礎工作不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對醫療支出的管理原則上要求對費用的發生進行動態監控。但目前大部分縣都無法做到網絡化管理,已建立信息網絡的地區,也大量存在數據傳遞不暢等現象。信息化建設的程度,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
以上種種原因,致使基金支撐能力弱,收支缺口增大。如不加以有效解決,又將帶來新的問題,一是占用其他社保資金,二是形成對承辦醫院的巨額負債。占用其他社保經費,違反了國家對社保資金管理的法律、法規,也影響到我國社保制度的公平與效率;拖欠醫院款項,矛盾會直接體現在享受人員和醫院,終將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為實現統籌機制良性循環,保障享受人員順利就診就醫,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應針對目前離休干部醫藥費需求已呈高峰的態勢,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擴大籌資渠道、建立健全監督管理的剛性約束機制。
二、改善之對策
1.擴大籌資渠道,建立財政保證機制。各地方政府應摒棄等、靠、要思想,摒棄占用社保資金用于老干部醫療支出不算違規的不正確認識,積極籌措資金,緩解統籌資金收不抵支的壓力。針對目前全省統籌標準不統一,標準與實際需要相比偏低的情況,應科學分析基金支撐能力,重新分層次界定離休人員醫療統籌標準,并對確有困難的企業,落實財政保障政策。對于已改制企業,超過原國家核撥(10年)部分,可從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再給予一次性補助;對于繳費能力不足的困難企業和今后因各種不確定因素產生的資金缺口應由當地財政及時彌補。考慮到這部分群體年齡趨勢,在一定時期內費用的需要達到頂峰后,會逐漸呈遞減趨勢,地方財政的負擔也會漸趨減輕。
2.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應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堵塞漏洞,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是完善經辦機構內部管理制度,全面實現基金征繳、支付、運行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健全完善計算機信息網絡管理系統,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有效降低網絡開發維護費用,滿足現代化管理之需要。三是落實目標責任制,保證相關部門的責、權、利清晰定位。四是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做到公開、透明、安全、高效。即要保障離休人員病有所醫,又要避免醫藥費報銷中弄虛作假行為和醫療資源的浪費。
3.鼓勵利用社會力量,分擔部分壓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破產企業、困難企業離退休人員本身就是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的幫助關心,保障他們老有所依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各地應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如一些地方采取參加大病保險的做法,分擔了一部分資金壓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