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無疑是一朵小小的浪花;30年,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可以讓一個村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眨眼而過的30年中,處于大山深處的依波沃村彝族村民,在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指引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戰天斗地,依靠“寧愿苦干不愿苦熬”、“苦干實干加巧干”的精神,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社會經濟、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日前,我們又一次走進依波沃村,感受改革開放30年給這顆大涼山上的明珠帶來的變化。
衣
走進依波沃村,筆者遇到了正在晾曬稻谷的年近50歲的約其比牛。她說:“過去,彝族婦女只穿百褶裙,都是自己紡織染色的毛布、麻布或棉布縫制的,灰不溜秋的?,F在,村里的小伙子、大姑娘們,看見流行什么衣服就穿什么。逢年過節、辦喜事時都拿出自己精心繡制的彝族服裝,鮮艷得很呢!”
約其比牛回憶說,30年前,買得起布料的農戶很少,彝家的衣服用料多,能穿上一條新百褶裙,都要讓鄰居的姑娘們羨慕不已。家家穿的幾乎都一樣,我結婚時家里用麻布為我做了件新衣服。家里兄弟姊妹也比較多,每件衣服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接著穿,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補了又穿,穿了又補,衣服變得又厚又重,但都舍不得扔掉。穿在身上冬天不保暖,夏天不散熱。
人是樁樁,全靠衣裳。在她的記憶中,30年前,農村里的人一年四季都是灰頭土臉的。
現在的年輕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多得不計其數:襯衫、T恤、毛衣、西裝、卡克、棉衣、羽絨服……有的還穿上風衣或中華立領什么的。約其比牛說,30年的發展,30年的變化,都穿在依波沃彝族村民的身上。
食
民以食為天。吃在人民的生活中,歷來就占據著主要地位。從吃得好孬中可以直接看出一個地方的發展和生活水平。
“阿啵!如今吃肉算平常得很的事情了嘛,幾乎天天都有肉吃哦!”在依波沃村,52歲的吉克里杰說起吃感觸頗深。30年前,土質很好的依波沃村,人均糧食卻只有200斤,而且幾乎都是洋芋、包谷和養子。除上繳公糧就所剩無幾。煮洋芋、酸菜湯湯就是勞累了一天的飯食,一年四季難得見到一點油葷。一般的人家一到3、4月份就得四處借糧食吃了。 吉克里杰說,講到吃,不得不說說吉克木曲,是他帶領全村過上了好日子,吃上了香噴噴的白米飯。
依波沃村原來就有水田,但由于村民們不會耕種,每年收獲的稻谷還沒有投入的谷種多。所以,有水田的人家都又將“田讓旱”。
作為退伍軍人的吉克木曲當上村支書后,帶領群眾改土改田、學習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經過兩年的嘗試,1991年全村47戶種水稻的大獲豐收,最高畝產達到1200斤。1993年,在全村群眾的共同努力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們一鼓作氣改田450畝,修水渠9200米,修公路9公里。從此,村民們都吃上了白米飯。
后來,在吉克木曲的帶領下,村里又添種了花生、地瓜、西瓜、海椒等經濟作物。用村民的話說,生活是五顏六色的。
到2007年底,全村人均占有糧食達到了1600斤。
吃水不忘挖井人。吉克里杰回憶說,當時支持依波沃村發展的單位也很多,貿易部、農業局等很多單位都像縣農行一樣,派了骨干力量到村上定點幫扶。他們吃在村里,睡在村里,幫村里搞規劃,聯系改土物資,參加村里的勞動,沒日沒夜地操勞,村民們都十分感動。
“前兩天才賣了6頭肥豬,得了12000多元。”吉克里杰說,為了提高養豬效益,他和村里的養殖大戶商量好了,要養殖雜交野豬?!斑€是嘗嘗生態豬嘛,改改口味?!奔死锝艿哪樕下冻隽诵θ?。
住
30年前,依波沃村只有57戶人家,全部都居住在二半山以上。其中17戶住的是茅草房,40戶村民住的是瓦板房。如今,全村305戶村民都住上了大瓦房,有少數幾戶還修起了樓房。
已經81歲的吉克地石是依波沃村的第一任村支書,當了38年的村支書,他家房屋的變遷,也是依波沃村的縮影。
吉克地石從父輩手中繼承了3間茅草房,當時還算條件較好的。吉克地石成家后就一直在為建房而忙碌著,僅茅草房吉克地石就翻建了3次,每次間隔不到5年。從80年代起,吉克地石又忙著建瓦板房,10年間他又修了3回瓦板房。直到90年代初,吉克地石才搬到了村活動室附近將瓦板換成了青瓦。到1999年,他終于修起了經久耐用的磚瓦房。
“村民們能從高山上搬下來不容易啊!要感謝的人還是吉克木曲,是他讓依波沃村的面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奔说厥钌罡袊@道。
改變依波沃村的面貌難,改變依波沃彝族村民的舊觀念更難。吉克地石回憶說,當時,村民的居住環境實在是太差了,屋內煙熏火燎,四周蚊蠅成群,家家茅草蓋頂,戶戶人畜混居,門前一堆糞,房子不開窗子……為了讓村民們有個好的居住環境,在外面當兵多年的吉克木曲帶頭搬家,可是固有的舊觀念卻認為:住在平壩地區天氣熱,人容易得病。土燒成瓦片蓋在頭頂不吉利——彝人死后焚坑才用土蓋;牛羊等牲口都是人的寶貴財產,不和人住會被冷死的。就連一向疼愛吉克木曲的父母都反對。吉克木曲反復告訴大家人畜混居、住房環境不衛生的害處,可還是沒人響應。木曲只好獨自下山蓋起瓦房,但親戚朋友們都不愿意到他家來走動。一段時間過去了,見吉克木曲沒有倒霉,這才逐漸有人搬下來修新房。
“那兩年,村里太忙了,因為有好幾十戶人家都忙著搬下山來。”吉克地石說,就連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也搬到了山下,居住在了公路邊。
吉克則惹是村里的能人,雖然不能說話,但心靈手巧,最近兩年他一直都很忙,幫東家修房,幫西家畫油漆畫,屋檐下的黑紅黃三色牛角、彩色的飛機、輪船、鳳凰、雄鷹都出自他的巧手,就連南京長江大橋也被他搬上了各家的立柜。吉克則熱的哥哥吉克拉姑說,則惹人緣好,肯賣力,活又干得漂亮。這幾年來,修房的人多了,他忙都忙不過來。因為大家修房都喜歡裝飾畫。
行
“以前走的是羊腸小道,彎彎曲曲坎坷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稀泥巴?!比缃褚呀涋k起酒廠、開上雙排座的村支部副書記吉克日惹回憶起30年前依波沃村的路感到很無奈。那時大家都沒有什么積極性,有一些人想修路,但都因為資金等的原因沒修成。
吉克日惹感嘆說:“過去,大家進出大山是一條羊腸通到底——又彎又長,遇上雨天,非?;?,只有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村里每個人不僅腳上粘滿黃泥,就連半截褲子都是被染黃了洗都洗不脫?!?/p>
以前上公糧,從依波沃到甲谷糧站,人背馬馱來回就一整天。就是不下雨全身都要被汗水浸得濕漉漉的。
1983年,從大橋到柳洪的土路開始修建,順美姑河而下,經過依波沃村的邊緣。到90年代,這條路被拓寬,直達雷波,變成了柏油路。雖然,只有2公里長的公路經過依波沃村,但從此依波沃村民就有了經商的意識。后來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依波沃村民靠著“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投工投勞,艱苦奮戰,又修通了9公里長的進村路。但由于設計不合理,維護不夠。時常處于不通狀態。
2007年,借全縣修通村公路的東風,用挖掘機改修加新建,一條12公里長的平坦的進村公路解決了全村人的出行難,徹底結束了村民走羊腸小道的歷史。加上2公里經過依波沃村的柏油路,全村通車公路達到了14公里。
路通了,村里的經濟也活了。全村現在共有6輛農用車和面包車,2輛雙排座,2輛電動三輪車。進出村早沒有了往日的“黃褲腳”,大家都喜歡車來車去。
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過去,村里沒有學校,由于山路崎嶇,路程較遠,讀書的人很少。村里除了用糧庫來做辦公外,別無公房作教室。
1978年以前,全村讀過書的人加起來也就6個人,最高學歷是初中肄業?,F在村里有了完小,有6名公辦教師,在校生有150名,入學率達到100%。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電腦一臺,遠程教育設備一套,能使用多媒體教學。村民對教育都非常重視?,F在大中專畢業生都有好幾個,也有在縣城工作的。
醫療
“以前哪個上得起醫院哦!小病挨,大病拖,實在拖不過去就搞迷信,有些時候自己扯點草草藥對付。過去,家家都這樣。”已經70多歲的地日拉覺說:“30多年前,人窮啊,看不起病,加上看病要走好遠才能到醫院。那時大家都不怎么講衛生,因此得病的人也很多。得病后,很少有到醫院醫治的,患病的村民,都是能挨就挨,能拖就拖,病越拖越重,病死的占死亡數的絕大部分。”
“以前看病得不到保障,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家庭很多。今年,全村1257人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每年只需交10元錢,看病基本上就能得到保障。”采訪時,新上任的村支書阿魯木良告訴筆者,現在,村里建起了醫療點,不管什么時間,醫生隨叫隨到?,F在最關鍵的還是村民的觀念轉變了,只要有人得了病,都往醫院里送,還盡按著電視廣告上的藥開。
現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村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前年我家5口花了50元錢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0月我得了一場大病,到縣醫院住院治療,醫生說總共花了8000多元錢,但我自己只付了5000元就出院了。要是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己得多繳3000多的醫療費呢?!奔艘篮细吲d地說。
從零保障到1257人都有了醫療保障,從不上醫院到醫院建在了村里。依波沃村的村民們正享受著國家政策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