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理往南約70公里處有一座小山村,遠遠看去,四面山涌綠浪,村中碧水幽幽。高天白云下,一座座青瓦白墻的房屋就座落在青山下的臺地上。小村在安寧祥和中透出一種恬靜之美。這就是全省、全國都有名的小康村——會理縣黎溪區中廠鄉毛菇壩村。
眼下美麗富饒的小康村,三十年前卻是黎溪區甚至全縣最窮的村子。在大躍進大煉鋼鐵時,把原本的滿山樹木砍伐得一棵不剩,光禿禿的荒山被雨水一沖,肥沃土壤被沖走了,留下遍布溝壑的山梁。山荒了,水便枯竭了,毛菇壩村人連吃水都成了問題。山荒水枯了,氣候也就變得惡劣了,毛菇壩村十年九旱,有的年份到了六月中旬都見不到一滴雨水。
毛菇壩的土地產不出糧食,毛菇壩的經濟沒有一分來源。村民們辛辛苦苦干上一年不但分不到紅,還要倒補錢。血汗流到土地里,土地回報貧窮,毛菇壩村人年年都要吃返銷糧。
毛菇壩人自己都活得沒有信心,外村人更看不起他們。外村人為毛菇壩村編了一首順口溜:“東邊有個毛菇壩,男拖犁頭女拖耙;好男熬成瘦干巴,好女莫嫁毛菇壩?!?/p>
毛菇壩窮啊,何時才能挖掉窮根;毛菇壩人愁啊,何時才能夠喜笑顏開。
女嫁男上門
毛菇壩村窮,不但招不來金絲鳥,還留不住自己的兒女。村子里的女兒長大了,父母便謀劃著把她嫁到好一點的外村去,讓女兒過上比自己好一點的日子,另外,實在困難的時候還可以沾一下女兒的光。
本村的女子往外嫁,毛菇壩村的小伙子們娶不上媳婦,外村的女子不愿嫁到毛菇壩,光棍漢不斷增多。光棍漢們心里苦悶,沒有心思勞動,經常跟生產隊長鬧架。老隊長也沒有辦法,只能望天搖頭。
后來,毛菇壩村興起了一股風潮,小伙子們也時興往外“嫁”了,到女方家去倒插門過日子。
在倒插門的人中有—個叫羅慶昌的小伙子。
羅慶昌家太窮,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于是,他便挑上一對籮筐,邊做小生意,邊往云南行走,他聽說云南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就這樣,他帶著憂愁跨過了金沙江,到云南的一戶人家落戶上門。云南的日子是比毛菇壩好過一些,糧食夠吃,溫飽沒問題。在勞動之余,羅慶昌兼做一些小生意,一家人日子過得和和順順的,算是過上好日子了。
可是,羅慶昌的家鄉觀念太強了,他總是忘不了自己貧窮的毛菇壩,總想回到生養自己的地方。
機會終于來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政策有了新的變化,只要有了好的政策,家鄉是一定能變得好起來的。他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帶上妻子,用籮筐挑上孩子,跨過金沙江,回到了他貧窮卻又令他魂牽夢縈的家鄉——毛菇壩村。
借改革開放的春風,他要實現他發家致富的夢想。
回到毛菇壩村后,除干好田地里的活路外,他又憑借自己善于經商的頭腦,開始做起了小生意,小日子開始一天天好起來。選中領頭人
1984年毛菇壩村黨支部換屆,村里的黨員們一致看中了羅慶昌,認為他能夠帶領全村脫貧致富,一致選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毛菇壩村的家不好當啊!
自己做點小生意,搞好自己一家,那好辦,可是,要搞好一個村談何容易。當時的毛菇壩村100多戶人,全村每年要吃3-4萬公斤的國家返銷糧,村里不但沒有一分積累,反而欠下了13萬元的外債。
怎樣才能夠還清外債,發展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們盡快富裕起來呢?羅慶昌望著村前的荒山和干枯的土地,在心里一遍遍地問自己。
一天,正在冥思苦想的羅慶昌被附近一個國營礦山的炮聲震醒了。那座礦山叫毛菇壩鐵礦,就在毛菇壩村境內。也就是說,毛菇壩村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么多年,毛菇壩村人一直守著金山過窮日子。既然這個地方有礦石,那么,在附近也一定能夠找到礦,如果能夠開辦一個礦山,那全村擺脫貧困就有指望了。
羅慶昌把幾個支委找到一塊,對大家說:“毛菇壩村窮了那么多年,現在政策好了,如果不設法改變窮村的面貌,那就是我們黨支部的無能,是黨員的恥辱,大家還有啥臉面當共產黨員?!秉h員們被他的話語打動了,都表示哪怕豁出命都要闖一闖。想法統一到了一塊,力量凝聚到一起后,很快就想辦法找到了幾處采礦點。正當大家滿心歡喜,準備好好干一場時,卻被澆了一盆冷水:村上不能開辦礦山企業!怎么辦呢,得讓村民們有經濟來源,盡快地富起來才行。羅慶昌開始搞起了外交活動,不斷登門拜訪境內的礦山企業,最終與企業達成了勞務輸出的協議,使全村120多村民就近找到了打工的路子,農民們開始有了經濟收入。
1985年初,終于盼來了發展的政策。全國貫徹中央“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精神,省、州、縣及時出臺了大力興辦鄉鎮企業、村級企業的政策,結合中央、省、州政策,縣上又配套出臺了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
羅慶昌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他一趟一趟地往鄉上、區上和縣上跑,終于跑來了開辦礦山的各種手續。
萬事俱備,只欠開辦礦山的費用了。至少,得有錢買鋼釬、鐵錘和雷管炸藥,隨便一算都要好幾萬元。這事難不倒精明的羅慶昌,他與幾個支委一起一合計,大家湊了一些錢,選上一個好日子,開一個火腿,宰上一只羊,把附近礦山的礦長、書記和鄉、區企辦的負責人請了來,幾大碗酒下肚后,向客人們求援,事情出乎意外的順利,來人都慷慨解囊,答應借錢。
艱苦創業
采礦點在離毛菇壩村8公里的地方,是在一處陡峭的山崖下,開采難度非常大。羅慶昌帶著村兩委一班人,就著借來的4.5萬元錢,在缺資金、缺技術、缺設備的情況下,租來推土機、挖掘機,人力和機械同時運作,轟轟烈烈地干了起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開山的第一聲炮響,給村里送來的不是財神,而是將6個民工拋下崖底,砸得頭破血流,腿折臂斷,開路的推土機又不幸翻下懸崖,機毀人亡。好事沒辦成,卻辦起了喪事,羅慶昌當上了孝子。
這時,各種流言在村里散布開來?!白孀孑呡叾歼@樣過來了,瞎折騰啥呀?”“村里的風水是不能隨便動的,破了風水,就會遭災難?!泵鎸碾y,一些人膽怯、動搖了,羅慶昌沒有退縮,黨支部沒有退縮。他們說服干部群眾,總結經驗教訓,堅持開采不動搖。終于成功了,當年就出售鐵礦石3000多噸,除還清借款外,還盈利5萬余元,使村里有了第一筆公共積累。從此,毛菇壩村改變了守著黃土刨食的單一經濟模式,走上了農工副結合的發展路子。到“七五”末,該村人均工業總產值已達到3852元,純收入達到1500元,糧食達到506公斤,集體積累達到260萬元,實現了黨支部制定的規劃,越過了溫飽線。
從此,毛菇壩村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到1993年就達到了縣委提出的小康村目標。1994年1月1日,中共會理縣委、會理縣人民政府召開大會,正式命名毛菇壩村為全縣第一個小康村,從此,會理農村有了第一面致富奔小康的旗幟。
發展更發展
毛菇壩村發展起來了,群眾開始富裕了。羅慶昌在群眾大會上說:不要因為有一點小錢了,就不愿意再苦干了,什么才叫好,離好還差得遠,好了還要更好,發展了還要再發展。
在他的帶領下,毛菇壩村通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村辦礦山由1個礦點發展到目前5個礦點,年產礦石6萬余噸、年產值500余萬元,并擁有裝載機6臺,推土機8臺,運輸汽車20余輛。
在發展壯大村辦企業的同時,他們堅持多業并舉,積極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全村糧食、烤煙、石榴、蠶桑、畜牧業穩步發展;以村民入股的形式組建毛菇壩村機械隊,機械隊承包了全縣絕大部分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每年改土5000余畝,創產值500多萬元;同時還與有關企業聯合開辦了會理縣落東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入股280萬元,目前村上投入的本錢早已收回,2007年分得紅利130萬元;村上出資420萬元從縣商貿公司買下2700多平方米地盤,并投資500多萬元,在縣城繁華路段建成檔次較高的“金霸賓館”,賓館每年創純收入30多萬元,2008年村集體又投資120萬元對賓館進行維修改造,每年可新增利潤20萬元。
堅持以工補農戰略,走共同富裕之路。“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毛菇壩村村頭有這樣一條醒目的標語。毛菇壩村的人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1984年至2004年,這二十年間村民該繳納的農業稅及“三提五統”等各種費用,統一由村里繳納;二十多年來,毛菇壩村堅持每年給村民發放助農福利金,累計發放約2000萬元;二十多年來,村集體累計投入1200多萬元“以工補農、以工支農”資金用于水庫、道路、溝渠等建設;村里青壯年全都安排在本村礦山、洗選廠、金霸賓館和村聯辦企業落東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務工,每年人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全村186戶,801人,有的村民搞養殖,有的村民開商店,有的村民做生意,全村人均生產糧食超過1100公斤,人均出欄肥豬2頭以上,人均工農業總產值2萬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戶平存款10多萬元,家家都蓋起了新房,用上了洗衣機、彩電、冰箱和電話,戶戶吃上自來水,學生免費入學,人人享有福利,全村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
青山綠水小康村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羅慶昌說:有錢了,還要有好的生活環境,要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二十年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他們每年人平發一噸煤,現在煤價上漲,集體又出臺了建一口沼氣池,村上補助1000元的優惠政策,目前98%的農戶用上了沼氣。近十多年來,村上一直推行每對青年扯結婚證和生小孩,必須分別植樹50棵的硬性規定。另外,村上還劃定了封山育林區,派專人看守。
每年村委會在年終村民大會時都給村民發過年費。2007年給每位村民發5000元,全村800余人共計發400余萬元。但在發過年費時,有一條鐵定不變的制度:沒有按村上規定植樹的,按規矩扣錢,樹栽上了,再把扣的錢返還。如今,毛菇壩村造林面積近萬畝,封山育林1萬余畝,荒山、荒坡綠化面達100%,森林覆蓋率達75%。全村的綠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實現了村內環境園林化,農家庭院花果化,道路河渠林蔭化,構建了美好的自然生態。
有記者采訪羅慶昌:“你當這么多年村支書,最自豪的是什么?”他只說了一句:“我最自豪的是我帶領毛菇壩村的人民恢復了一片青山綠水!”是啊!這是一句多么質樸的話。又是一句具有遠見卓識的話。金錢有用完的時候,而青山綠水是永遠用不完的,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