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次的衣物大晾曬,我總是從衣櫥底層翻出那只棕色呢絨襪,細細撫摩一番之后,將它單獨曬在光線最好的地方。
這只呢絨襪我已保存了20多年,早已由棕色變成暗褐色。
70年代末,我剛進初中時,一學期2元錢的學費得靠家里那只黑母雞下蛋。每當聽到院壩墻腳雞籠里黑母雞發(fā)出“咯叨”聲,我就會從一丈多高的院坎躍下院壩的干糞堆上,從雞籠里掏出那個熱乎乎的雞蛋,小心翼翼地捧著藏進裝包谷的麻布口袋里。待存滿35個,才用布兜裝上,提去給老師抵學費。那時6分錢一個雞蛋,但老師還是求饒似地說:“我吃不起啊,你們叫家長拿到街上去賣吧。”
整個70年代,在我邊遠貧窮的會東農(nóng)村老家,生產(chǎn)隊全勞力一天10分工的價值沒有超過1角錢,寒暑假我都要參加各種生產(chǎn)勞動,每天1分工,也就是可以掙1分錢。記得2年的初中(那時的學制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我除穿過母親打的幾雙草鞋外,一直作“赤腳大仙”。因補巴褲子時常被凳子磨出大洞,下課時不敢出教室和同學玩,放學了也總是磨蹭著走在最后面。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的1979年底,有老板來老家開采鉛礦了,打出一堆跟石頭沒啥區(qū)別的礦石,要運送到20多里外的公路上裝車,每100斤給1元的運費。全村老少數(shù)百人天不亮就傾巢而出去背礦石,山陡路險,驕陽似火,可人們就象挖到金礦似地激動,20多里山路一天背3轉(zhuǎn),怕礦石被別人背完了,很多人點著松明夜里也在背。又餓又瘦的我,拼盡全力,3天時間里9趟背了430斤,背脊的皮肉都被竹背篼磨掉了好大一塊。握著4塊3毛錢,心中那高興啊,那可是我平生第一次掙到的最多的一筆錢!我緊攥著那4塊3毛錢差不多把鄉(xiāng)農(nóng)貿(mào)市場逛了個遍,捏得手心里的錢都被汗水濕透了,可還是舍不得花。
最后在百貨公司看上了一雙棕色呢絨襪,那溫暖的色調(diào),那柔軟的質(zhì)感對我都有極大的誘惑力,標價2塊1毛,我猶豫半晌,終于買下了它,并象怕人瞧見似地匆匆裝進貼身的衣兜里。懷著激動無比的心情,我三步并兩步找到二哥,把剩下的2塊2毛一把塞在他手里算是交公。二哥問我買了什么,我不好意思告訴他,連二哥說帶我去吃碗涼粉我也說不餓,其實肚子早餓得咕咕直叫了,只是因為買了新襪高興得忘了。回家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摸挲著藏在貼身衣袋里的呢絨襪,那種美啊,簡直已找不到語言來形容了。
回家后已經(jīng)好多天了,我還是藏著我的新襪不敢示人,原因很簡單——我是第一個沒有鞋子穿、打著赤腳卻買了一雙新襪的人。我怕人家笑話,也覺得自己的舉動實在滑稽可笑,但每次摸摸呢絨襪,就會有一種溫暖在心中蕩漾。直到有一天晚上,母親又給我打了一雙新草鞋,我打來一盆熱水,摳掉腳底的老繭,用煤油燈仔細檢查了好幾遍腳板的衛(wèi)生之后,才神神秘秘地拿出我的新襪。全家人瞪大了驚奇的眼睛,看著我穿上那雙昂貴的呢絨襪,再穿上新草鞋在屋子里扭腰擺胯,慢步輕搖,我感嘆:“哇——簡直就象坐飛機一樣啊!”其實連飛機是什么樣的我都沒見到過。二哥哈哈大笑:“假又假不來,襪子套草鞋”,全家人被我的滑稽樣兒逗得笑出了眼淚。
沒有鞋子,我那“昂貴”的呢絨襪不能套草鞋去糟蹋,只能在晚上洗過腳后找出來穿上欣賞一番再脫下收好,那雙呢絨襪消磨了全家人好多個貧寒卻格外溫馨的夜晚。
一年后,我考上了高中,要到40多公里外的鎮(zhèn)上去上學了,家里四處借錢,湊足了學費,還給我買了一雙白網(wǎng)鞋,雖然還穿著打補丁的衣褲,可白網(wǎng)鞋和那雙棕色呢絨襪還是給了我這個貧窮的山里娃增添了不少的自信,穿著我心愛的呢絨襪,不再感到害羞了。
一個周末,在我清洗衣服的時候,其中一只呢絨襪一不留神被水沖進了下水道,我想盡了一切辦法,卻再也撈不著它,為那只呢絨襪我心疼了好幾禮拜,剩下這只怎么也舍不得丟棄,就把它疊好后小心地放在枕頭下,直到高中畢業(yè)帶回家。
上學,參軍,工作,無論走到哪里,我總在收拾行囊時鄭重地將這只呢絨襪裝上,因為它滿含我童年太多的艱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改革開放后,呢絨襪早已不再是農(nóng)村人的奢侈品,各種質(zhì)地、各種厚度、各種品牌的襪子應有盡有。隨著包產(chǎn)到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和家人的生活水平發(fā)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黨的新農(nóng)村建設,各項惠農(nóng)措施的落實,老家早已實現(xiàn)水電路“三通”。偏遠山區(qū)的老家鄉(xiāng)親們靠養(yǎng)殖、烤煙、打工等奇跡般地富裕了起來,不僅家家豐衣足食,家用電器一應齊備,而且大都有了存款。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條件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早在20年前老家就再已看不到打光腳丫的小孩了。
這只呢絨襪見證了30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啟迪了我誠實做人的樸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