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國,第三大汽車生產國。2007年汽車保有量達4500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3250萬輛。這幾年中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躍居世界第六位,到2020年可能達到1.33億輛,將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之后將進入平穩的發展期。隨著汽車整車的快速增長,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取得了迅猛發展。中國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引來了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品牌,如德爾福、馬勒、偉世通,電裝,米其林等。這些廠商憑借其品牌優勢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一路扶搖直上,對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形成強烈的沖擊,使國內汽車零部件發展陷入被動局面。突出國際重圍已成為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當務之急。
造就“響當當”的自主品牌實現品牌突破
品牌劣勢是中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最大的劣勢之一。近年來,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國際上強大的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甚至沒有幾個讓國人自豪和驕傲的“響當當”的品牌。因此,汽車零部件企業必須注重自身品牌個性的塑造,打造出有自主特色的中國品牌。汽車專家認為,零部件企業只有形成自主開發的體系、能力和隊伍,才能最終亮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突破國際重圍的競爭力。
汽車零部件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眾多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著巨大壓力。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只有做到:把行業內國際一流的標準作為自己追趕的目標,向更高層次發展;練就別人沒有的“絕招”,提高企業產品自身競爭力,形成絕對優勢;擴大企業的產能和規模,迅速做強做大;創國際一流的強勢自主品牌,形成“高、特、強”的“名牌效應”。企業的規模才能逐步擴大,技術實力才能逐步增強,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打出自己的天地、亮出自己的品牌。
掌握核心技術實現高端突破
汽車零部件的高端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市場利潤來看,高端汽車零部件雖然目前只占整個車用配件市場的30%,但利潤卻大大超過了中低端產品的利潤總額。盡管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高端市場已經有所突破,但國外汽車零部件廠商以其強大的經濟技術實力,成熟的產品和生產管理經驗,加上與跨國汽車集團結成的戰略聯盟,占領了中國主要高端零部件市場,控制了高技術、高效益的產品領域。
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低端混戰”,“高端失守”是其位于產業鏈低端的真實寫照,而造成目前這種現狀的根源就在于本土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亮不出自己的“絕活”。不少企業科研投入較低,研發人員力量薄弱,工藝技術落后,生產設備陳舊,時間速度跟不上,質的提升大大滯后于量的增加。企業迫切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必須加大知識生產的力度,用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產品的含金量,產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利于企業競爭能力的增強和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優化產業結構,保證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挖掘服務潛力實現營銷突破
根據國外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的經驗,在客戶的需求進入多樣化階段后,生產企業就要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并向具有綜合能力(產品+服務)的產業轉移。主動了解客戶提出的各項要求,將服務滲透到客戶和市場的每一個角落。“以客戶為中心”取代“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觀念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客戶就是市場,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真正以客戶及其需求為導向的思想還有待提高與強化。企業要始終明白,不是企業領導市場,而是市場在領導企業。只有真心從意識的狀態轉變到思想的思考,再從思想的思考落實到行為的服務,才是適應、適合市場與消費者的服務,才能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當然,“中心”愈大,市場也就愈大,競爭實力也就越來越強。
服務的內涵和外延經過不斷的變化,現在已經伴隨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在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迅速縮小的形勢下,服務越來越成為企業今后新的利潤增值空間。國內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在“狼來了”的今天,不僅要守住自己的市場,更要突出重圍,搶占更多的市場先機,不能坐等跨國公司到我們這里來采購。國內零部件企業也許不能和國外大型主機廠配套,但是可以像“滾雪球”一樣,成為一級供應商的配套商,成為維修市場的零部件供應商,慢慢將“雪球”越滾越大。這就需要企業進一步挖掘服務潛力,“走出去”銷售,在營銷上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