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1年(1932年)12月出版的第6卷第12號《旅行》雜志,刊載了署名汪英賓(供職于《時事新報》)的文章,敘述了一樁發生在76年前的“滬杭公路試車記”,此文系《旅行》雜志主編趙君豪得知汪英賓為公路試車隊中之“火頭軍”而特約作者將試車情形及沿途風景追述而成。《旅行》雜志為民國時期國內僅有的一本提倡旅行之雜志,對于交通之建議、道路之建設等內容多有記載其中這份圖文史料就甚為珍貴筆者特以今之白話重編述之。
1932年10月10日在中國交通史上開創一個新紀元的滬杭公路開幕通車。
此前西人馬迪行滬杭公路試車之舉旨在推廣其長途客運業務,因編報事務繁忙久未郊游的汪英賓受十年老友——馬迪汽車公司老板馬迪之邀而參加這次滬杭公路試車活動作者還邀請了《字林西報》記者漢許《大美晚報》主筆美瑤同行。
在滬杭公路工程未全竣通車前夕,此行前未得公路管理當局之允許,他們一行即毅然乘順風牌汽車從上海出發,經同行諸人之努力,沿途所遇問題,如在閔行輪渡之上下未經過新造之路等通過與路局方面交涉均迎刃而解,直抵西子湖畔并訪晤了公路局長陳體誠。說明海上報界對此舉的興趣認為通過此舉之宣傳,可使國內人士及早知道公路業已告成沿路商業會因此而發達,各地風土人情會因此而同化,省縣界限之陋習也會因此而消除。通過全國一致努力于建設事業,則是國家之盛,所以其意義不僅僅是便利交通而已。對于這些看法公路局陳局長深表贊同。
雨中啟程上海灘
同年9月27日晨5時多,馬迪汽車公司老板馬迪預備好順風牌四缸汽車兩輛停放于杭州愛多亞路與四川路之轉角處,作者等一行九人分乘其上。作者與馬迪,漢許,美瑤同車,馬迪自任司機親自駕駛,另一車則為馬迪車行華經理邢選、青保彝及達君還有兆芳照相館一人,而開車者則為福利斯脫車行修車部主任(為西人)。車內滿載啤酒、面包、沙丁魚等諸多食品備中途果腹之用。
其時金風拂面,頗有涼意。出征者人人都充滿了好奇之心與狂熱之情。待人員聚齊,一切部署就緒,兩輛順風牌汽車浩浩蕩蕩由愛多亞路出發,此時為晨7時30分。車隊由徐家匯路直赴閔行,抵閔行時為8時03分。天上忽飄細雨點點降落在車上,若籠輕紗,車外景物模糊不可細辨。鎮中人都來觀看,見有西人在車上均稱奇異之色。
有驚無險過碼頭
閔行蕭塘為浦江所隔。公路局曾籌資筑水泥青石碼頭于其岸,以作渡口,由董瑞和與張瑞記兩營造廠負責修建。作者一行在行前即已得知渡口尚未完工,已于日前備渡船在此等候待用。然而,如何將汽車駛上渡船,成為一大難題。馬迪與作者等均下車察看,此地泥濘路滑,不利于車行。會渡頭有石板兩塊看其形狀,適敷一車之行乃設法用船上之跳板搭至石上,馬迪親自布置,經一小時努力才搭成。這時作者先船,只見馬迪從容駕車駛到木板上,作者心中為之栗栗不已,擔心出現危險狀況。然而,馬迪以嫻熟駕技將汽車安全開到船上由這艘“wanderer號汽船”平拖至對岸。檢點人數不見漢許、美瑤,作者充滿疑問。馬迪笑曰:兩人今晨起身太早,未及就浴想在閔行海濱試海水浴,作者對此會心一笑。
對岸碼頭雖已造成,而新鋪之水門仍濕,故船仍不能平岸而且此時細雨未停泥地著水特別泥滑。測水面與岸之距離約有三四丈遠。如何將汽車運上對岸?又是一大難關。作者與馬迪下船見有四五十名工人仍在工作在旁監工者為工程師張祖周,薛崇中及張瑞記營造廠工頭三人作者一行即與張工程師等計議運車上岸之策。張工程師勸作者一行不要再往前走了,因為沿途工程尚未完竣不宜前去冒險作者一行聽到此言頗為掃興,然而,“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古訓,令作者一行鼓起勇氣決心繼續前行,不能半途而廢。于是他們對張工程師說:“可否利用工人們休憩時間,將岸上泥塊挖下,將濕泥填平,再將跳板鋪上,即可將車駛過。”言下大有非達目的不休之概,張工程師等看作者等是新聞記者,此行專為宣傳路政而來表示愿意幫助他大喊幾聲招呼工人們都來鋪道到中午11時將車安然運至岸上張工程師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說:“碼頭路面工程皆董瑞和與張瑞記所包雙十節前均須完工黃浦渡輪則系上海市公用局打樣,求新廠制造,預計雙十節可以全線通車開幕。”作者一行對于張工程師及諸工友表示感謝工友們對作者一行贈與的酒資則喜形于色。作者一行未在此久留,與眾人道別言謝后繼續上路,鄉人目送作者一行上車離去并且一同高呼“再會”令作者一行頓覺欣慰。
途中偶遇搭戲臺
由閔行至蕭塘由蕭塘至南橋,沿途平坦,有幾處均用尖角石打底備鋪煤屑,造路者如此認真從事,作者深感其良可佩。
一路行來,風馳電掣。由南橋至新市,由新市至柘林,此時為11時30分。車行至此,遙望黃海中之杭州灣海灘,隱約在目。再進而至金小嘴,中途過一村。見戲臺正在演戲,男女老幼皆穿新衣,圍而觀者達三百人之眾。戲臺措于石塘之上,因陋就簡,路旁攤商甚多如食物、玩具之類,為一熱鬧集市。作者兩車經過時車行甚緩,因為鄉人還聽不慣喇叭聲故恐肇發事端。這時,作者建議馬迪停下車來聆聽一會兒中國古典派戲曲馬迪笑頷應允,作者一行相繼下車。這時遇一長老胡須已斑白,年歲已在八句以上然精神矍鑠步履猶輕。作者詢問他這里因何演戲?老人撫髯微笑曰:“今年收成甚豐演戲以酬神還愿耳。”作者又問此地何名?答曰:“公館橋”。作者接問此地名因何取義?答曰:“此名由來已久,似在明末清初之際,皇上遣欽差來此筑石塘欽差未筑塘,先建公館為便利往返計,于溪上筑一小橋。”老人且言且遙指溪上一橋,曰:“那就是公館橋。”言下似有憤慨之意。作者見塘工堅固宏偉,不禁有所感慨:古人為公服役稍有為一己利者,至今猶為天下后世詬。聯想到今日西子湖畔洋房別墅,鱗次櫛比這與社會福利無關而世人卻竊慕之,何耶?
金絲橋過食為天
車過金絲娘橋,即屬浙江省了 至乍浦,有一汽車站,為浙江省公路局所設,汽油管均已備好此段公路早已通車。乍浦為一大鎮,但街道甚窄,兩旁有商店但規模甚小。鎮北有支路可達雪堰鎮,由雪堰鎮可直達平湖固為交通要區。估計待公路正式通車后,這里的商業會發達起來。
由乍浦至海鹽車沿海塘而行遠望近山清翠之氣撲面而來山上樹枝為深紅色的,小橋流水,映帶左右如天然畫圖。山下有沙灘海潮來時若銀絲之閃爍風景堪為全路之冠。兩旁稻田均已割去僅余寸許之稻根,時有野島,野兔之類往來其問。聽說每年外人乘汽船來此打獵者甚多,預計此路通后,冬令游獵者會增加更多。
車到海鹽,已經中午12時40分。作者一行人腹中饑腸響如鼓,于是就在大石塘休憩,拿出車上帶的酒食,席地而餐。此時恰好細雨剛停,天空呈清霽之色,湖面風微波靜,遠望黃浦,海水呈澄黃色眾人甚為心神曠爽 非言語可以形容。大家舉杯痛飲,酒喝光則以空瓶遙擲互顯腕力大小其樂融融。作者想,在滬杭公路開幕之前,自己竟能偕好友在野外痛飲啤酒,足以感到自豪。
作者一行飽餐之后在石塘畔略徘徊一陣,發現一大石碑上書有“第一號大石塘,二十丈北長計六丈九尺丙寅菊月修竣”字樣此為明代建筑,歷年加以修葺,其工程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同行西人更是稱贊有加。
石塘深處景如畫
石塘近在咫尺隨時有遇險之虞然路距塘足有丈余,駕車者審慎駕駛,安全通過。按筑路原則兩旁低而中間高,駕車者目光可集中注視二十碼以外之地,故行車至此,切勿開行太快,就不會有任何危險。
由石塘至澉浦車子由鄉路而至堅實之黑沙灘,灘寬約十里,間有石礁,頗似北派畫家之斧劈之作,石作深赭色,礁石有七八丈之高,上面即有小山,山色青綠,與礁石之深赭相輝映,如美奐絕倫的天然畫卷,站立在石礁上遠眺海島,頓覺海天一景,觀者似乎會化身其間,飄然欲仙。西人馬迪將此場面拍攝電影。當另一汽車從水里駛過時水花四濺,大家的衣服全被濺濕,相互一看,不禁哈哈大笑。這時,遇到一鄉人介紹說:滬戰時,日本人的航空母艦就停泊在這里,日軍飛機每天由此起航向杭州擲彈,自由往返如入無人之境,如此重鎮,國軍卻因無力抵抗而落入敵手。作者此前亦沒聽說過此地,現在眼見如此大好河山,卻曾受外敵蹂躪,令人感慨萬千。
車子沿海岸開行,至八堡,又至九里橋,下午3時50分,車抵海寧,沿途風景車移景換,賞心悅目。作者回憶前幾年曾至八堡觀潮,頓費周折。心想今滬杭公路告成,觀潮之行將會更為便利。只是段路仍甚窄,建議公路局應將路面加寬,實為必要。
車行至下午5時03分,始到西子湖畔自上海愛多亞路起程,至杭州西湖濱公共體育場止,計程一百四十四公里。此行專為試路,未計汽車行駛速度
滬杭試駕汽車之行,在當時貧窮落后的中國,可謂破天荒之新奇大事,值得舊聞新說,讓今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