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不能缺失自己的記憶。帶著市領導的囑托、帶著市民的厚望,青島市檔案局(館)工作人員三出國門,遠赴德國、美國、日本征集復制檔案,帶回了57萬頁歷史檔案,5400余張老照片,200余幅老地圖,430分鐘六七十年前的電影。我們得以目睹《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日軍青島施政綱要》,《侵青日軍投降書》等決定青島歷史命運的重要文件;得以鑒賞青島建置以來城市建設、典型建筑、老企業(yè)學校、風俗民情等老照片;得以觀看日軍登陸、正月鬧春:跑馬匯泉、嶗山道觀等老電影。對青島,一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城市,這無疑是一份厚重的記憶珍藏,也是城市文脈承續(xù)光大的資源寶庫。
赴外征集之路充滿艱辛。行前,研究國外的檔案館,圖書館館藏結構,上因特網查詢檔案目錄,聯系外國友人和留學生幫忙提供線索,訪問海外學者,深感責任重大‘的檔案人員搜集了厚厚的檔案資料目錄,反復篩選,確定目標和工作思路,確保了有的放矢,不虛此行。背著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掃描儀等沉重的設備,海外征集之路并不輕松。用最少的時間辦完工作手續(xù),調閱檔案資料。珍貴檔案自己動手直接復制,站在高高的凳子上,操作固定在翻拍架上的照相機,付出了許多辛勞。委托公司和專人復制的大批檔案,需要交代清楚任務、提出要求,談合同,看試拍效果。面對大批記錄青島歷史的檔案,貪心的檔案人員生怕遺漏珍貴檔案,總是第一批進入檔案館,也最后一批離開。美國聯邦檔案館的庫塞爾女士感動了,協調安排了專門的工作問,安排專人調出了大批檔案,親自動手幫我們剪開用火漆密封著的文件信封。德國聯邦檔案館外事主任馮·耶那感動了,破例安排人員延長半小時下班時間……
赴外征集的成果是喜人的。這批系統(tǒng)反映了建國前青島歷史面貌的檔案,不僅豐富了青島市檔案館館藏,也改善了館藏結構,構成了館藏新特色,對全面記錄青島歷史真實面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fā)掘和培育城市歷史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從本期開始,《青島畫報》將分12個專題刊載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這將給讀者了解那段歷史提供全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