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這個美好動人的詞語,像一支火炬,點燃了多少人心靈中的希望與幻想。《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幸福的解釋:一、使人們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二、稱心如意。《辭海》上說“在為理想過程中以及實現(xiàn)了理想時,感到的滿足狀態(tài)和體驗。”十八世紀(jì)法國作家方登納寫了一本《幸福論》,他對幸福所下的定義是“人們希望永久不變的一種境界。”這個境界是什么?大千世界人各有志,各有追求。盧梭說。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是一些事實匯集,是一種狀態(tài)的持續(xù)。羅曼·羅蘭說得好,幸福是一種靈魂的香味。我國古人也曾這樣說:“福壽之事,皆稱為幸,福者盈也。”歡喜得都滿出來了,這還不幸福嗎?
其實幸福一詞有著廣泛的含義與豐富的內(nèi)容,高尚的理想,遠大的抱負(fù),純潔的愛情,美滿的家庭,勞動的成果,藝術(shù)的享受,都給人們帶來幸福。
我認(rèn)為幸福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對快樂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就拿我來說吧,幼年家里很窮,穿上一件新的衣服,吃上一頓白米干飯那就是幸福。參加工作后,我的文章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手寫變成了鉛字,內(nèi)心激動不已那是幸福。幾十年來,我一直向往夢寐以求的是想乘坐飛機到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游一趟,終于在八十年代末夢想成真,我覺得那是一種幸福。
我平生愛好文學(xué),尤其鐘愛那些優(yōu)美雋永韻味無窮的古典詩歌和抒情散文。如蘇軾描繪的西湖景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李白寫廬山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王勃寫大江秋水“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還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人們平等相處、怡然自得的世外桃園。閱讀這些百讀不厭的名篇佳作,使人沉醉其中,增加了幸福感。
回首在我一生中,走過的七十多個春秋,幼年時家貧如洗,度日艱難。人說“少年不識愁滋味。”而我與此相反,而是少年早識“愁”之苦。進入青年時期參加工作,繼后成家,工作在基層,常年爬山涉水,走鄉(xiāng)串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那時我們夫婦的工資總合還不到九十元。全家九口人吃飯,生活壓力很大,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貧困戶。工作與生活的擔(dān)子,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困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把孩子們拉扯大了,才走出困境度過難關(guān),告別“山重水復(fù)”迎來“柳暗花明”,不久我和老伴已進入花甲之年,于1985年同時退休。由于退休得早,我們的退休工資較低,但與不景氣的企業(yè)職工相比,和下崗人員相比,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境就豁然開朗了。目前我和老伴已是垂垂暮年,但由于重視了養(yǎng)生之道,身體還很健朗。膝下五個子女學(xué)業(yè)事業(yè)初有所成,我們不僅已無后顧之憂,而且還樂觀地展望著他們的未來。
歲月的長河跌宕起伏,風(fēng)吹雨打我經(jīng)歷了四十多年的艱苦磨難,終于嘗到了生活的甘甜,看到火紅絢麗的晚霞。正如一位哲人說的:“開頭不幸,結(jié)局幸福,稱得上幸福。開頭幸福,結(jié)局不幸,仍然只能稱為不幸。”我的一生難道不是先苦后甜的真實寫照嗎?
歷盡滄桑的人,才能真切感悟人生的真締。幸福并不是唾手可得,它是要經(jīng)歷苦難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深深體會到幸福不是伸手即得的果子,而是一種“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幸福不是舉目即可盡收眼底的滿園春色,而是走過九曲廊橋,才能得以一見的別有洞天的勝景佳處;幸福是送走沉沉黑夜之后,迎來的初升朝陽;幸福是海邊的岸,雨中的傘,水上的橋,雪中的炭。
現(xiàn)在盡管我的生活還是這樣平常,但也會從平淡中體味出充實,從寂寞中體味出樂趣,從清貧中體味出富有,從老伴的平凡閱歷中體味出其可喜品質(zhì),從子女的事業(yè)開拓中體味出色彩和浪花。
當(dāng)今的人們由于人生觀與價值取向的差異,社會上也存在不同的幸福觀。有的人物質(zhì)生活富足,但不見得他們就很幸福;有的人粗茶淡飯,但整天樂呵呵的,感到很幸福。這說明對于幸福要有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還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我們要清醒地看待幸福,感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在現(xiàn)實中尋找高尚情趣,懂得珍惜幸福,享受幸福。生活中有快樂也有憂煩,只有以樂觀的態(tài)度,辨證的方法,正確地認(rèn)識幸福對待幸福,才能快樂充實地度過生命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