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4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7版右下角的“名人說、說名人”專欄里,摘錄了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一段話,現一字不漏抄在下面:
“中國知識分子有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也不能望其項背的。盡管眼下似乎有一點背離這個傳統的傾向,例證就是苦心孤詣千方百計想出國,有的甚至歸化為‘老外’,永留不歸。這只能是暫時現象,久則必變。就連留在外國的人,甚至歸化了的人,他們依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依然要尋根,依然愛自己的祖籍國。何況出去又回來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呢?只要我們國家的事情辦好了,情況會大大改變的。對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來說,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話:愛國沒商量。我平生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人后。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季羨林先生的新書《憶往述懷》最近出版,他在書中說。)
想對這段話發點議論,是因為這段話,內容荒誕不經,發表在主要針對海外華人、華僑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尤其不倫不類。它既顯現出了季羨林這位年愈九旬的老牌教授、老留學生的思想淺薄,也顯現出了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者的思想與業務能力的局限。
正是因為要出國、已出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的官方宣傳部門,才耗費巨資,在海外印刷、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群讀者,《人民日報》海外版,才能多少有一些讀者,包括我在內。在季羨林看來,背離愛國主義傳統的例證,就是要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且有許多人歸化為“老外”。出國的人就不愛國了嗎?如果是這樣,那么,奧運火炬傳遞所到之地,異國都城映天蔽日的五星紅旗說明了什么?難道是東道主國家雇人去搖旗吶喊的嗎?再者,中國的留學政策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國家政策支持的好事,季羨林卻視為愛國主義傳統遭到背離的例證。這不是老糊涂,就是倚老賣老。
季羨林何以覺得,歸化人了外國籍的華人,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入籍時,曾經將手放在心口,或是舉過頭頂,宣誓要放棄對原所在國的效忠,而忠于接納他歸化的新國家。季羨林想當然地這樣說,是置千千萬萬海外華人于不誠、不忠、不義的處境。他們的家庭、財產、生活、人生,都在現籍國,那個國家,用憲法維持他的權利,用軍隊和警察保衛他的安全。他愛自己的所在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有從事有損所在國國家利益的、特殊職業的人,才能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些海外華人,愛中國,愛的是她的血脈親情、文化傳承。
如果憤青們得知,季羨林先生是在法西斯德國,拿著納粹政府的教育津貼,而得以留德10年的,他們一定會覺得,季教授沒有資格談愛國。當然,這是“文革”式的思維邏輯,為我所厭惡。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了,網絡上泛濫著的“愛國”喧囂中,不是充斥著籽那個惹禍的青島女留學生“奸尸”、“碎尸”這類狂犬言論嗎?我絕對反對她的觀點和行為,但我絕對厭惡對她的人身攻擊和威脅。
季羨林先生是幸運的。雖然受到過一些沖擊和不公平待遇,但畢竟沒有被流放到甘肅夾邊溝那樣的地方去改造。如果他去了夾邊溝,他的肉體恐怕早已不存,愛國之皮焉能附之?在他這段話里,他用中國知識分子領袖的口吻,寄語“廣大的中國老、中、青知識分子”:愛國沒商量。
季羨林先生,你實在錯得太離譜了。九旬之年,享此高壽,連國家領導人都給你送花籃,獨獲尊榮,你自然是愛這個國家愛得沒有商量余地。但知識分子的作用是什么?僅僅是愛國嗎?或者,愛國是唯一的選項嗎?如果說知識分子一定要愛國的話,那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并且監督執政者,制訂、實施利國利民的政策,比如,在糧食產量放衛星畝產10萬斤的時候,農學家站出來說“放屁!”;在“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大饑荒年頭,社會學家站出來,向國際社會、國際組織公布第一手的、詳實的中國人口非自然死亡田野調查報告在大煉鋼鐵的時候,金屬學家站出來說:“胡來!”……
“愛國無商量”是奴性哲學,是對北京大學“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校訓的背棄。這就是“兒不嫌母丑、狗不棄家貧”的翻版,是“母親打錯了兒子,兒子不記恨母親”的換而言之。愛國須思量,因為,人類歷史上,有多少罪行假“愛國”之名而行!
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我特別尊敬袁隆平院士。他從來不說自己愛國。但他的功德,遠遠地超過了“愛國”這一層次。他愛的是世界和人類。中國,自然,而且,首先,包括在內。也可以這樣說,他是世界上最牛的農民,他對水稻的熱愛、對能長出水稻的土地的熱愛,對依賴水稻為生的人類的熱愛,豈“愛國”兩字能夠承載!
“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0多歲的老人,學富五車,卻說出如此矯情、煽情、虛情的話,大概可算“老而不尊”了吧!
2008年4月29日無聞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