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美容是指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中藥配制的粉類,膏類,溶液等美容制劑達到祛斑除皺,養顏駐容,延緩肌膚老化的美容。與現代化妝品相比較,利用中草藥提取物作為添加劑的美容護膚化妝品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和優勢:①中藥歷史悠久,品類齊全,劑型多樣;②中藥與中醫藥融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功能性;③中藥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具有中醫理論特征,如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藥性理論、復方配伍,與現代化妝品有不同的思路[1]。總之,中藥應用于皮膚美容具有藥效穩定、持久、對皮膚作用溫和、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特點。從近年的研究來看中藥在美白祛斑、防曬、延緩皮膚衰老、痤瘡及瘢痕的治療等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本文就中藥在皮膚美容中的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美白祛斑
黑素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在黑素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受到紫外線、遺傳、內分泌、炎癥介質、飲食不當等因素的影響,黑素代謝異常,皮膚黑素過快增長和分布不均,就會造成局部皮膚過黑及色素沉著,表現為黃褐斑、雀斑和炎癥后色素沉著等[2]。現代醫學研究提示中藥可以通過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細胞的增殖合成、提高機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來達到美白祛斑的效果[3]。
1.1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祖國醫學認為黑素的形成是由于氣血阻滯、肝氣郁結、腎陰不足、勞傷脾土等原因,采用具有補血、活血和理氣作用的中藥,通過養血、活血、舒肝解郁來減少黑素的形成。選用中藥美白、祛斑時,大多以活血化瘀藥物為先導。活血化瘀法可疏通瘀阻,使氣機得以流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皮膚代謝,使色素逐漸消散。周繼剛等[4]將祛斑膠囊作用于黃體酮致黃褐斑大鼠模型,測定其血液流變學變化和大鼠皮膚、肝臟中丙二醛、酪氨酸含量,得出祛斑膠囊能顯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大鼠血粘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酪氨酸含量,對黃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1.2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細胞的增殖合成:皮膚黑素形成過程包括黑素細胞的遷移、黑素細胞的分裂成熟、黑素小體的形成、黑素顆粒的轉運及黑素的排泄等一系列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酪氨酸酶是黑素形成的關鍵酶,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黑素細胞內的酪氨酸逐步氧化為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5,6-二羥基吲哚、吲哚-5,6-醌,進而形成色素顆粒。研究證實通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細胞的增殖合成,可以減少黑素的生成從而達到美白祛斑的效果。徐鵬等[5]以兒茶酚為底物,體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2個科的27味中藥醇提物對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結果表明,在各種中藥的50%乙醇(v/v)提取液中,生藥質量濃度達到2mg/ml時,紅花、 楊梅葉、黃芬和綠茶相對L-抗壞血酸(維生素C)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別達到128.62%,83.64%,79.65%和66.48%,它們在美白化妝品領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李利等[6]將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與黑素細胞直接作用,觀察川芎嗪對黑素細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合成的影響。結果顯示,川芎嗪在較低的相對安全濃度下(50~400tag/m1)即可有效抑制黑素細胞增殖,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從而減少黑素合成。魯嚴等[7]通過測定蘆薈素作用后的Melan-α鼠黑素細胞株的細胞增殖率、酪氮酸酶(TRY)含量及黑素量變化,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測定酪氨酸酶相關蛋白-1(TRP-1)和酪氨酸酶相關蛋白-2(TRP-2)的表達發現蘆薈素能顯著抑制Melan-α鼠黑素細胞株的TRY活性、黑素量和TRP-1/TRP-2mRNA的表達水平。
1.3提高機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黑素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該過程除與酪氨酸酶的活性及黑素細胞的增殖有關外,還與自由基等因素密切相關[8]。研究顯示,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和多巴醌及其以后的自動氧化反應均需自由基的參與,自由基數目減少可減少黑素的生成[9]。李英姿等[10]使用主要成分為白菊花、三七花、新鮮蘆薈葉、淀粉的二花鮮汁膜作用于紫外線照射致黃褐斑模型小鼠,并檢測小鼠皮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黑素細胞的分布及數量,結果顯示二花鮮汁膜使皮膚中SOD活性明顯升高,MDA含量降低,黑素細胞的數量及分布也明顯減少。胡軍等[11]選用具有養顏祛斑增白作用的人參皂甙、白茯苓等中藥研制成“祛斑霜”,外涂于小鼠皮膚并檢測皮膚組織液中SOD活性的變化。結果表明,實驗小鼠用藥處皮膚組織液SOD活性明顯增高,表明提高機體SOD活性,清除多余超氧自由基,減少黑素形成,是“祛斑霜”治療黃褐斑的作用機制之一。
2延緩皮膚衰老
現代醫學認為,皮膚自然衰老,在生化上表現為皮膚真皮成纖維細胞的增殖異常及膠原蛋白合成減少,反映膠原纖維的特征性成分羥脯氨酸也相應減少。機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自由基,自由基又不斷地攻擊細胞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形成過氧化脂質,后者與膜脂和膜蛋白聚合,交聯形成脂褐質沉積于組織中,造成細胞功能障礙,促進細胞衰老。祖國醫學認為,腎精不足,皮膚無華;脾虛,面色萎黃;氣滯血瘀,肌膚甲錯,皮膚衰老。
2.1 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的作用:成纖維細胞是真皮組織的主要效應細胞,能產生膠原、纖維粘連蛋白等多種細胞外基質,成纖維細胞及其所產生的細胞外基質、基質所保持的水分是維持皮膚彈性的物質基礎。大量研究證明,成纖維細胞生物學特性改變在皺紋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成纖維細胞增殖能力降低及膠原蛋白合成的降低是其最為重要的生物學特性改變之一。通過改善成纖維細胞生物學特性可以延緩皮膚衰老和皺紋的形成。張瑋等[12]通過體外觀察珍珠粉、血竭、乳香、鹿茸、砒石的主要成分(水溶性珍珠粉、血竭素高氯酸鹽、乳香水提物、鹿茸多肽、三氧化二砷)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及膠原蛋白合成的影響發現,以上中藥成分均可以促進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章慶國等[13]也通過研究證實羥基積雪草甙能有效地刺激體外培養HSFb增殖及Ⅰ、Ⅲ型膠原的合成。王曦等[14]研究發現黃芪甲苷在較低濃度時可促進皺紋、無皺紋和老年皮膚或纖維細胞型膠原蛋白合成,降低成纖維細胞凋亡率,從而延緩皮膚衰老。有研究證實紅景天素和鹿血清的混合制劑能使成纖細胞合成較多的膠原纖維,同時增強膠原酶的活性,使皮膚中膠原含量增加,老化性架橋數目相對減少,從而起到抗皮膚衰老的作用。
2.2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多種中藥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增強機體抗氧化的作用。黃芩的4種主要黃酮成分在機體的不同系統中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賀建榮等[15]認為黃芪多糖、黃芪總黃酮、甘草次酸及阿魏酸對羥自由基及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均有較強的清除作用,且與濃度呈明顯的量效關系。武曉群等[16]報道黃芪通過增加機體內SOD的合成或維持其活性結構而提高其活力,加速清除體內自由基和LPO從而達到抗衰老的目的。五味子乙素對內源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遠大于維生素E。楊智榮等[17]通過實驗證明滋水清肝飲(熟地、山萸肉、枸杞子、當歸、丹皮、茯苓、柴胡、薄荷)對皮膚SOD及脂褐質有明顯調節作用。馬世玉等[18]研究發現竹葉提取液能在體外的抗壞血酸體系中表現出直接清除·OH的作用,且清除率呈明顯的量效相關性,給大鼠灌胃可顯著提高大鼠各組織器官及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強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脂質過氧化,減少脂褐素的堆積。
3防曬作用
紫外線對皮膚的生物損害主要包括:皮膚日曬紅斑、皮膚日曬黑化、皮膚光老化[19]。通過對皮膚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曬作用。綠茶提取物茶多酚的有效成分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的光保護作用已較為肯定,特別是在體外的細胞及分子水平,包括對角質形成細胞、成纖維細胞、朗格漢斯細胞等均有較強的保護中波紫外線(UVB)輻射損傷的作用。駱丹等[20]將EGCG和黃芩甙干預 UVB輻射成纖維細胞后發現EGCG和黃芩甙均可降低UVB輻射所致的光產物烷嘧啶二聚體(CPDs)水平從而發揮其光保護作用。徐麗賢等[21]將EGCG局部外用于小鼠背部皮膚后給予不同強度UVB輻射,通過檢測IFN-γ和IL-10 mRNA的表達發現,EGCG處理后可影響UVB輻射誘導上述細胞因子表達。王發選等[22]將枸杞多糖作用于UVB輻射后體外培養人皮膚成纖維細胞,觀察到枸杞多糖能劑量依賴性地增加細胞的增殖活性,增加細胞內SOD活性、MDA含量,減少LDH的漏出,提示枸杞多糖具有一定拮抗UVB損傷的作用。金頌良等[23]研究川芎嗪對不同劑量UVB誘導正常人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影響結果顯示,川芎嗪不但能抑制低劑量UVB照射誘導的黑素細胞增殖和黑素合成,而且還能減輕高劑量UVB照射對黑素細胞的細胞毒作用,對黑素細胞起一定的光保護作用,從而達到阻止皮膚日曬黑化作用。
4瘢痕的治療
成纖維細胞的異常生物學行為是瘢痕形成的決定性因素,研究證實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其所致的膠原沉積可以控制瘢痕的病理性纖維化過程[24]。中醫藥對瘢痕的防治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其形成機制也有獨特的認識,認為它主要由氣血雍滯、經絡痹阻、痰濕搏結或三者相輔而成所致,治療上多用活血化瘀、攻毒散結、通絡止痛、酸澀收斂之品內服、外用或兩者合用,臨床應用療效肯定。黃茂芳等[25]探討積雪草甙、苦參堿、川芎嗪等中藥有效成分對皮膚瘢痕成纖維細胞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有效濃度下,三種中藥有效成分均能抑制皮膚瘢痕成纖維細胞生長,其作用強度為積雪草甙>苦參堿>川芎嗪。劉劍毅等[26]通過觀察姜黃素對體外培養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的作用發現和對照組相比姜黃素能夠顯著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的合成,并認為姜黃可能成為治療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藥物。王芊等[27]將丹參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并檢測瘢痕成纖維細胞的生長情況及其羥脯氨酸含量,結果顯示丹參對增生性瘢痕組織成纖維細胞生長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并使其羥脯氨酸含量降低。有學者研究還顯示中藥五倍子、蜈蚣能明顯抑制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蛋白的合成。
5痤瘡的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痤瘡多因肺經血熱或脾胃濕熱內蘊,熱毒熾盛或沖任不調或肝強脾弱或腎陰不足、肝火有余或多因素共同作用致濕熱脂濁痰瘀、熱毒內蘊加風熱之邪外襲而發于體表的一種外候。現代醫學認為,痤瘡的發生與雄激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黃體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下降、局部皮脂腺排泄不暢、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感染、毛囊皮質導管的角化異常等有關。中藥治療痤瘡歷史悠久,治療多從肺、腸胃、脾、肝腎等臟腑下手,采用清泄肺熱、活血涼血、瀉火解毒通便、健脾化痰祛濕、滋補腎陰等治法[28],但其具體機制不清。臨床及動物研究顯示,黃連、黃芩、苦參等可能具有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鞠強等[29]選擇黃連、黃芩、苦參中的主要單體成分[黃連中的鹽酸小檗堿(黃連素)、黃芩中的黃芩苷、苦參中的苦參堿]作用于SZ95皮脂腺細胞24h后發現它可通過抑制SZ95人皮脂腺細胞內雄性激素受體(AR)mRNA表達從而達到拮抗雄性激素對皮脂腺細胞活性的作用。
6小結
中藥在皮膚美容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近幾年來中藥在皮膚美容方面的應用研究發展十分迅速,但這些研究大多從中藥成分分析和用藥效果方面入手,而在基本理論方面并無重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鑒于中藥作用于皮膚美容機理的復雜性,筆者認為中藥在皮膚美容方面的研究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臨床觀察及普通的實驗研究,而更應結合現代醫學研究觀點從更深層次的藥物作用機理進行探討。可以肯定的是中藥在現代研究的推動下將在皮膚美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霏莉,徐大鵬,范 曄.試論中藥化妝品的特色與優勢[J].中國醫藥學報,2000,15(3):20-24.
[2]楊亞軍,林 莉,丁家宜,等.天然活性物美白功效的細胞生物學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2002,32(3):19-21.
[3]邵秋蓮,鐘曉明.中藥美白祛斑藥效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9):1315-1316.
[4]周繼剛,汪鑒植,陳仁美,等.祛斑膠囊治療黃褐斑的實驗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5):15-17.
[5]徐 鵬,錢 竹,章克昌,等.27味中藥醇提物對酪氨酸酶體外活性的影響[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6,18:986-987.
[6]李 利,周 敏,周光平.川芎嗪對正常人黑素細胞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17(3):157-158.
[7]魯 嚴,朱文元,譚 城,等.蘆薈素對Melan-a鼠黑素細胞株黑素生成及其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9):502-504.
[8]傅國強,馬鵬程,吳勤學.2l味中藥乙醇提取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樣活性的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2):134-136.
[9]Sanchez-Ferrer A,Rodriguez-Lopez JN,Garcia-Canovas F,et al.Tyrosinase: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 smechanism [J].BBA,1995,1247:1-11.
[10]李英姿,陳景華,李海榮.二花鮮汁膜治療黃褐斑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11):835-836.
[11]胡 軍,孔 力,魯春光,等.“祛斑霜”治療黃褐斑作用機制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0,22(2):ll2-ll3.
[12]張 瑋,李 萍,黃啟福,等.幾類常用外用中藥成分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1):36-37.
[13]章慶國,王 磊,呂 洛,等.羥基積雪草甙對體外培養人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合成的影響[J].江蘇醫藥雜志,2003,29(2):91-93.
[14]王 曦,石 鈺,李 利.黃芪甲苷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2):93.
[15]賀建榮.黃芪多糖、黃芪總黃酮、甘草次酸以及阿魏酸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01,10(3):191.
[16]武曉群,周坤福.黃芪延緩衰老的實驗研究[J].河南中醫,2005,25(5):24-25.
[17]楊智榮,張麗宏,黃昕紅.加減滋水清肝飲對皮膚SOD及脂褐質的調節作用[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4):485-487.
[18]馬世玉,李 莉,吳基良,等.竹葉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93-94.
[19]劉 瑋,張懷亮.皮膚科學與化妝品功效評價[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3-56.
[20]駱 丹,明亞玲,徐 晶,等.UVB致成纖維細胞損傷及兩種中藥的保護作用研究[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20(7):385-387.
[21]徐麗賢,駱 丹,吉 璽,等.UVB誘導皮膚免疫抑制和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光保護作用[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9):500-502.
[22]王發選,宋琦如,楊正貴.枸杞多糖對中波紫外線致人皮膚成纖維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J].寧夏醫學院學報,2006,28(6):501-502.
[23]金頌良,蘇榮健,朱健偉,等.川芎嗪對中波紫外線誘導黑素細胞黑素生成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9):1001-1002.
[24]張敬德,邢新,孫美慶,等.己丁糖對不同來源成纖維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4,20:53-55.
[25]黃茂芳,陳明春,曾凡欽,等.三種中藥有效成分對瘢痕成纖維細胞生長影響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2007,7(1):24-25.
[26]劉劍毅,李世榮,姚 恒,等.姜黃素體外抗人增生性瘢痕纖維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10):1110-1112.
[27]王 芊,曹德君.丹參對培養的人瘢痕成纖維細胞生長和膠原形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2,11(10):46-47.
[28]蘇冠華,阮 茵,陳軍輝,等.中醫藥治療痤瘡近況[J].中藥材,2004,27(10):792.
[29]鞠 強,尹興平,石繼海,等.黃芩苷等中藥單體對人皮脂腺細胞內雄性激素受體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7,29(2):167-168.
[收稿日期]2008-02-21[修回日期]2008-04-28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