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面部、前臂和背部三個部位同一產品局部封閉式斑貼試驗結果的差異。方法:以2006年8月~2006年12月在北京空軍總醫院化妝品皮膚病專科門診投訴化妝品過敏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判斷標準采用《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總則》中的7項化妝品皮膚病診斷國家標準(GB 17149.1~7-1997),統一登記表格記錄化妝品皮膚病患者的病史資料及相關化妝品信息,分別在面部、前臂和背部進行同一產品的斑貼試驗,對斑試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共112例患者完成了318個產品的斑貼試驗,面部陽性反應例數最多,62例(占總患者的55.36%),84個產品(占總產品數的26.42%);其次為前臂,39例(34.82%),59個產品(18.55%);背部38例(33.93%),52個產品(16.35%)。面部和背部、面部和前臂斑試結果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背部和前臂斑試結果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在進行化妝品的斑貼試驗中,面部皮膚較前臂和背部敏感。
[關鍵詞]斑貼試驗;刺激性接觸性皮炎;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皮膚屏障功能
[中圖分類號]R75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08)03-03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patch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site
CHEN Jing-jing1,FAN Li-ying2,XIN Xu-ya2,TIAN Yan2,LIU Wei2
(1.Institute of DermatologyVenereology of Chinese PLA, Xijing Hospital,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Shaanxi, China;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 PLA, Beijing 1000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results of patch test which applied on face, forearm andback with the same product the patients had used. MethodsThe outpatients with cosmetic dermatosis were collected from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August and December in 2006, according to GB17149. 1~7 - 1997. The patients' case histories and the suspected cosmetics were recorded. The routine patch tests using the involved cosmetic products were carried out on each patient's face, forearm and back simultaneously. ResultsTotally, we performed patch tests on 112 patients with 318 products which they had used. The highest rate of positive reaction appeared on the face. There were62 patients (55.36%) and 84 products (26.42%) showed positive reaction on face, 39 patients (34.82%) and 59 products(18.55%) on forearm, 38 patients (33.93%) and 52 products (16.35%) on back. Statistical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patch tests applied on face and forearm, between face and back, but no difference between patch tests applied on back and forearm. ConclusionIn cosmetic patch tests, the facial skin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of forearm and back.
Key words: patch test;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skin barrier function
斑貼試驗能幫助我們尋找致敏化妝品及變應原[1],其結果對化妝品過敏的診斷和預防都有重要意義。多數化妝品主要用于面部皮膚,而針對投訴化妝品過敏患者進行斑貼試驗時,常規選擇前臂或背部。當結果呈陰性時,患者常對試驗方法表示懷疑,要求在面部進行斑貼試驗。在面部、前臂及背部的皮膚進行斑貼試驗,其反應有無差別?面部皮膚的陽性檢出率是否更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進行了面部、前臂及背部同一產品皮膚斑貼試驗結果對比的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患者112例,系2006年8月~2006年12月在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機構投訴化妝品過敏的患者,其中男1例,女111例,年齡19~65歲,使用化妝品1~60天發病,化妝品皮膚病類型:接觸性皮炎109例、痤瘡樣皮疹2例、唇炎1例;皮疹分布部位:雙側面頰、額部、下頜、眼周或發際。
1.2 測試材料和方法
1.2.1斑試器:選用中國中亞牌常規斑試器(由上海衛生材料廠生產,本實驗室提供),圓形,直徑12mm。
1.2.2斑試物及用量:門診確診或可疑的化妝品皮膚病患者自行購買的化妝品。固體類(膏、乳、霜物)為0.03g,液體0.03mL(將液體滴加在斑試器所附的濾紙片上置于斑試器內),將加有受試物的斑試器用無刺激膠帶貼敷于受試者的面部、前臂及背部。
1.2.3受試者:共112例受試者,年齡19~65歲,每例受試者分配給一個固定編號,試驗開始前詳細告知試驗流程,患者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1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65歲;②身體健康,一般情況和既往史無影響試驗的疾病;③自愿參加試驗;④受試者的依從性好,能夠遵守試驗方案的要求。
1.2.3.2排除標準:①近1周使用抗組胺藥物或近一個月內使用免疫抑制劑者;②近2個月內受試部位應用任何抗炎藥物者;③在皮膚待試部位由于瘢痕、色素、萎縮、鮮紅斑痣或其他瑕疵而影響試驗結果的判定者;④ 受試者患有炎癥性皮膚病臨床未愈者;⑤正在接受治療的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⑥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⑦哺乳期或妊娠婦女。
1.2.4受試部位:①面部(近下頜部);②前臂(屈側上三分之一處);③背部(介于肩胛骨和腰部之間)。
1.2.5結果判定:即洗類產品(如洗面奶、面膜、眼貼)貼敷4h后,其余類別產品為48h后除掉斑試膠帶,間隔30min待斑試器壓痕消失后判定結果。受試部位反應程度判定標準參照《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實施指南[2]。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統計軟件SPSS V11.5分析數據,不同部位斑貼試驗結果之間差異比較采用配對四格表資料的McNemar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個部位斑試結果陽性率的比較:以“-、±”為陰性反應,“+~+++”為陽性反應。共112例患者進行了斑貼試驗,在面部、前臂和背部出現陽性反應的患者分別為62例(55.36%)、39例(34.82%)和38例(33.93%)(見圖1),共計完成318個產品的斑貼試驗,在面部、前臂和背部出現陽性反應的產品個數分別為84個(26.42%)、59個(18.55%)和52個(16.35%)(見圖2)。

2.2 面部、前臂和背部斑試結果的比較:共完成318個產品在面部、前臂及背部的斑貼試驗,兩個解剖部位斑試結果之間的比較采用配對四格表資料的McNemar檢驗,結果顯示面部和前臂(P=0.0088)、面部和背部(P=0.0002)斑貼試驗結果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前臂和背部(P=0.4767)斑貼試驗結果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斑貼試驗在臨床上用于檢測潛在的過敏原或刺激物,既往研究證明多種因素可影響斑試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如斑試物劑量和體積、觀察時間、抗原濃度和斑試器等[3-7]。我們采用同一產品在不同部位進行斑貼試驗,結果顯示面部和前臂、面部和背部斑試結果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人體的不同解剖部位皮膚敏感性直接影響斑貼試驗結果。
斑貼試驗呈陽性反應有兩種可能:刺激性反應或過敏性反應。化妝品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典型的Ⅳ型遲發性變態反應,作為過敏原的外界物質在接觸皮膚后可造成局部致敏。過敏原屬半抗原,必需與載體蛋白結合成完全抗原后才能被朗格漢斯細胞(LCs)所捕獲,LCs將半抗原-載體蛋白結合物質消化為肽片,與其表面的MHCⅡ類抗原分子結合,攜帶抗原的LCs離開表皮,12~48h后通過淋巴回流至局部淋巴結,將抗原呈遞給CD4+T細胞,隨后CD4+T細胞被活化。CD4+T細胞的激活需要雙信號,當LCs表面的多肽-MHCⅡ復合物與CD4+T細胞表面的T細胞受體結合時,釋放第一信號。LCs還同時表達ICAM-1、LFA-3、B7等粘附分子,分別與淋巴細胞膜上的配體LFA-1、CD2、CD28結合,成為第二信號完成致敏反應。致敏后,如果皮膚再次暴露于相同的過敏原,可導致特異性致敏CD4+T細胞(主要是Th1)從局部淋巴結轉移到全身血液循環中,再到達受侵襲的皮膚。12~36h內,Th1細胞合成釋放IL-2、IL-4及γ-干擾素等細胞因子,促使T細胞增生,擴大免疫反應,活化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及巨噬細胞,引起表皮海綿形成及真皮炎性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表皮細胞受到破壞,而產生丘疹、水皰甚至大皰等表現,導致遲發性皮膚炎癥反應的發生[8-9]。對于化妝品過敏的患者來說,面部是致敏原初次刺激部位,初期的局部T細胞致敏可能限于面部及其鄰近區域,再次進行斑貼試驗相當于再次受到抗原的攻擊,面部及其鄰近區域可能容易迅速發生反應。而前臂及后背皮膚遠離抗原的初次攻擊點,在局部的免疫應答過程中不一定致敏,或雖能致敏但在反應出現時間和強度上與原發部位有明顯差別,所以斑貼試驗結果也有所不同。評價化妝品過敏反應時,面部陽性率理論上應高于前臂或背部,我們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然而,就化妝品產品斑貼試驗結果而言,大部分可能屬于刺激反應,造成面部與前臂或后背皮膚刺激反應的不同斑試結果原因可能與這些部位的解剖及生理特點有關。如以下幾點:①不同部位角質層厚度不同,導致外來物質的經皮吸收量不同,厚度越大,物質經皮吸收量越小。對于變應原或刺激物來說,其經皮吸收量是否達到閾值直接影響斑試結果;②不同部位皮脂膜的質與量間存在差異,脂膜是覆蓋于皮膚表面,由皮脂、汗液和表皮細胞產生的脂類和其他物質形成的一種半透明的薄膜,脂膜的成分決定皮膚表面的pH值,皮脂分泌多時pH值降低,反之則升高。健康皮膚偏酸性(pH4.5~6.5),這種弱酸性環境對生物性損傷、化學性損傷都具有防御作用。患者通常在清洗皮膚后使用護膚品,清洗可能導致面部皮脂及pH值發生改變,對刺激物的敏感性增高;③不同部位經表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loss,TWEL)不同,TEWL值越低,皮膚含水量越高,其保護作用越好。面部皮膚與前臂、背部皮膚相比,暴露程度較高,容易受日曬、氣候等環境因素影響,其經表皮失水率的變化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相對較低,對不同變應原、刺激物的防御能力相對于前臂和背部皮膚較差。總之,上述角質層厚度、皮膚表面脂膜、pH值、經表皮失水率與皮膚含水量因素都可影響皮膚的屏障功能狀態,不同部位皮膚在這些因素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有可能導致局部皮膚對變應原或刺激物的反應性不同,敏感性不同,從而影響斑試結果。此外,尚有部分產品的斑試結果在面部呈陰性而前臂呈陽性,或在面部呈陰性而背部呈陽性,可能是由于試驗期間面部斑試器封閉不嚴,對此我們尚不能給予確切的解釋,其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日常工作中,運用斑貼試驗來輔助化妝品皮膚病的診斷時,通常在背部進行斑貼試驗,而我們認為面部敏感性更高,所以對于那些病史和臨床表現典型,而背部斑貼試驗結果卻呈陰性的患者,可以考慮在面部進行斑貼試驗來提高陽性檢出率。
[參考文獻]
[1]Guin JD.Use of consumer product ingredients for patch testing[J].Dermatitis,2005,16(2):71-77.
[2]蔡瑞康,劉 瑋,陳 銳,等.《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實施指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73-74.
[3]Jaimes JP,Liu A,Bhardwaj SS,et al.Optimizing reproducibility for clinical studies involving patch testing and application of topical preparations[J].Dermatitis,2006,17(3):133-136.
[4]劉 娜,王學民,袁肖海,等.體積和劑量對斑試皮膚反應結果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3):344-346.
[5]Wahlberg JE.Patch testing[M]. 4th ed.PJ. Frosch,Contact Dermatitis.Springer,2007:366-386.
[6]Aramaki J,Loffler C,Kawana S,et al.Irritant patch testing with sodium lauryl sulfate:interrelation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exposure time[J].Br J Dermatol,2001,145(5):704-708.
[7]陳曹君,劉 瑋,孫 才.不同斑試材料和加樣劑量對斑試皮膚反應結果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3):359-361.
[8]張宏譽,支玉香,文利平,等.過敏反應及臨床免疫學綱要[M].4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51-168.
[9]趙 辨,張振楷,倪容之,等.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99-626.
收稿日期]2007-12-07 [修回日期]2008-02-26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