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抽吸術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一種體態塑形手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同時隨著人們對體形美要求的提高,處于非完全暴露部位的背部,要求塑形者日益增多。近一年來,我科共對148例要求背部吸脂的求美者進行脂肪抽吸,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手術要點
1.1臨床資料:本組共148例,全背部129例,單純肩胛下區 19例,年齡25~46歲,未婚8例。
1.2手術要點
1.2.1手術禁忌癥及適應證同一般吸脂手術[1],采用站立位與俯臥位,手捏法估計背部脂肪厚度,術前常規標記、照像。腫脹液配制: 0.9%生理鹽水500ml,2%利多卡因15ml,0.1%腎上腺素0.5ml[2]。
1.2.2 選擇直徑2mm的注水針,應用蠕動注水系統注至皮膚可見桔皮樣[2]。選擇直徑4mm 和3mm吸脂管,采用聚能震波進行脂肪層交叉抽吸。抽吸程度一般達到手捏皮膚厚度不超過1cm而又無明顯皮膚顏色改變為主,左右兩側脂肪抽吸量要相等。
1.2.3術后驅除皮下剩余的混合腫脹液和部分積血,切口針線縫合;棉墊加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10天拆線,彈力腹持續加壓不少于4~6周。
2結果
每例全背部吸出脂肪量約1000~1500ml,單純肩胛下區脂肪量350~550ml,術后背部皮膚147例未見壞死、感染、積血,栓塞等并發癥,1例出現局部血供障礙,經處理無壞死。(如圖1~2)
3討論
3.1 正常情況下背部的皮下脂肪薄而均勻,顯示出背部組織的輪廓,只有在肥胖時才表現出雍腫和過于平坦。在背部中央為椎骨的棘突,兩側為強而有力的骶棘肌,再向外側就是由肋骨和肩胛骨組成的背部平面了。背部脂肪的特點是,正后面的脂肪平坦而較緊張,與兩側腋下或季肋部交界處的脂肪松馳、堆積明顯。針對這一特點,我們抽吸的重點一般以兩側腋后線及季肋部交界處居多,且效果滿意。對于正背部脂肪致密處抽吸過程中出血相對較多,故我們技術上采用超量注射腫漲液及配合聚能震波設備進行抽吸,能有效的預防出血量,同時更有利于術后的平整度。

3.2背部脂肪抽吸管直徑一般選擇3mm為宜,過大易造成: ①切口周圍皮膚損傷嚴重,甚至周圍皮膚壞死,以致縫合前修剪范圍過大,患者不易接受;②造成術后背部明顯不平整,吸管過小則不利于脂肪吸出。
3.3本組一例出現背部脂肪抽吸后皮膚血運欠佳,主要原因為抽吸相對過薄加之術后局部受壓時間過長所致。很多醫師認為背部皮膚真皮層后,不易出現缺血壞死。筆者認為,對于背部脂肪抽吸除控制抽吸過度外,術后處理同樣尤為重要。一般術后常規囑患者勤翻身,切不可一直平臥時間過長,同時背部棉墊及彈力加壓帶要均勻平整,且每日必須觀察術區情況。筆者認為術后平臥有利于恢復,但應3~4h主動變換睡姿,以防局部受壓過度。
對于已出現血運障礙的積極采用0.9%NaCl250ml加40ml丹參持續點滴一周,并局部配合光譜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宋儒耀.美容整形外科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00.
[2]徐 強.腫脹負壓吸脂術的臨床應用與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05,12(6):701.
[收稿日期]2008-01-25[修回日期]2008-02-18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