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每一件出土的文物中都含有一些歷史的信息一樣,一本舊書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一本正式出版的書,除了書里的內容外,也常常是附有一些別的信息的,比如著者為何要寫它,寫了之后為何又能印出來,以及是否銷得好等。有時候,一本書既是著者創作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所以,舊書也就有了書之外的一些特殊信息,一本書往往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影子。
我是很喜歡逛逛舊書攤的,雖然不是版本收藏者,但因為好奇心,也常常會買一兩本舊書。還是去年秋天,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舊書攤上隨便翻翻,發現一本紙張已發黃變脆的舊書,繁體豎排,紙面線裝。撿出來一看,是“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教授法》第六冊”,再看版權頁,標示著“商務印書館發行,中華民國(1913年)二年一月初版”,如此算起來,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于是動了要看一看那時的教科書里都在講些什么的好奇,便買了下來。
該書編纂者為譚廉,書的封二上有兩行說明性的文字:“教育部新定師范學校章程,特設小學教員講習科,分一年、二年兩類,畢業后得充當小學教員,江蘇等省現遵章開辦。本館出版各書最為適用,今列目如左。”原來這兩行字非但說明了編選的依據,還帶有為自己做廣告的意思。除此之外,好像還透露出那時很缺少小學教員。想想也是,那時剛剛廢掉科舉開設新式學堂,社會上多是些“滿腹經綸”的“讀經先生”,能做現代知識教員的人自然不會多,所以也就只好辦這種師范速成班。
對照“列目如左”的書目,發現這一本教材屬于“小學教員講習科一年制”的“國文教材”。看書的目錄,便知道這本教材確實與先前的教材大有不同。全書共有34篇課文,屬于古文的有13篇,不到一半的篇目。所選的文章是曾國藩、蘇軾、司馬光、蘇洵、方孝儒和韓愈等人的名篇,沒有“圣人”的文章,也沒有 “四書五經”的影子。而另外的二十多篇課文,竟選了《政黨》、《租稅》、《通商》、《專利》、《托辣斯》、《制鐵大王》、《軍備》、《魚雷水雷》和《道路》等。另外的幾篇更是讓人感到意外,竟是《早婚之害》、《惻隱之心》、《學生愛國》、《人類一源說》等,最后一篇則是《大國民》。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大語文”“新語文”?
待讀到里面的內容,才知道教材的編纂者是很看重“新民”教育的。比如教材的第一篇課文就是《政黨》,文章很短,只有三百多字,但讀來無一句費話、空話,聊聊數語,就把組建政黨的目的、組黨的好處,以及需要防止的弊端講得一清二楚。課文開篇道:“凡屬立憲國,皆由人民選舉議員,以組織國會。而政府地位之安否,恒視國會多數之從違。若夫立憲國,其總統亦由選舉,故惟占選舉之勢力,而后能占政府之勢力。組織政黨者,特標其政治主義,藉以結合多數人,而得選舉之優勝也。”此算組黨之目的。對于社會存有政黨的好處,文章寫道:“政黨之利有四:人民爭奮于政治,一也;協謀共濟,使各種智德發達,二也;擁護憲政,而抗當局者少數之專制,三也;國家政策得以持久,四也?!钡h也有需要注意的弊端:“若夫重黨派而不顧正義,因運動而墮其品性,恃多數而流于專橫,流弊所極,皆足以禍國殃民?!?/p>
頗有意思的是那篇《學生愛國》,主旨當然是要教育學生們愛國,但引的竟是日本人的事例。文中說,在日俄戰爭時,日本在校學生每逢將士出征時,都列隊歡送,還有“投私財助軍費”的。對此,日本文部省發布文告,說學生的這種方式,一是雖屬愛國之情,但學生要負起國家責任,全在學生時代專心一意修養身心,不應該浪費時光;二是捐助的錢財,如果是自己平時節儉下來的,可以養成節儉美風,但不能以捐助為名向父兄要錢要物;三是雖然我們與俄交戰,但不能對俄國人肆口嘲罵,并及于其他外國人,對此還特別提出“此尤宜切戒者也”??磥斫滩牡木幾胝呤琴澩@個觀點的,文章在引述完事例后寫道:“我國少年,其亦知自奮于學問,為他日擔任國事之預備,則國家之幸矣。”
課本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大國民》。什么樣的國民才是“大國民”呢?文章寫道:“所謂大國民者,人人各守其職,對于一己,對于家族,對于社會,對于國家,對于世界萬國,無不各盡其道。”而怎樣才能培育出“大國民”?“一曰德育,崇信義,謹禮儀,守節儉,勤職業;視親則孝,交友則信,待人則寬厚而篤敬,公益慈善之事,則不問國界,不問種界,恒力以圖之。”“二曰智育,講求各科學術,窮其原理,究其應用,使政治日益修明,實業日益發達,且以學問發明新理,而圖世界文明之進步?!薄叭惑w育”,強調要講究衛生,健身強體等。
讀過幾篇課文,發覺這本教材雖只是薄薄的一個小冊子,可視野也還開闊,說理倒也全面,介紹還屬公允。讀這樣的課本出來的學生,腦袋里大約不會是只有一根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