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式的全民凝視
西班牙巴塞羅納的一個午后,我坐在街頭長椅上搔首弄姿地恭候老公拍照。可巧,一群幼兒園花朵由老師牽著手魚貫而過。于是,本女的“明星照”立馬成為西班牙未來們觀賞老外的喜劇節目。雛兒們站定圍成一圈嘰嘰喳喳指點著,個個沖著我眉開眼笑外加鬼臉扮相,開心極了。
盯著老外瞧稀奇,顯然是西班牙小不點愛玩的游戲。隔天,當外國阿姨再次“秀”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座時,這次遭遇的是,一位6歲男童掙脫母親的手奔到“鬼姨”身旁,毫不留情地、用稚嫩小手指著我的鼻尖興奮地叫道:“媽媽,快看,中國小姐。”
地中海沿岸居民喜歡注視路人的習慣,令到此旅行的老外們感覺當地人簡直目光如炬,就像雷達跟蹤外國導彈一般。史料記載,早在1728年一位英國婦女瑪麗·沃特利·夢塔古,從巴黎致信羅馬教皇亞歷山大時曾如此形容:“這里的每個人都熱衷目不轉睛地盯著別人瞧稀奇,這些目光包涵著:注意和感興趣的凝視;好奇的凝視;期待的凝視;吃驚的凝視……你常有機會觀賞到極其瑣碎的事情也能激起路人的凝視。”1760年,英國作家奧利佛·戈德史密斯對于法國人凝視癖的評論如下:“在這個王國里旅行,遭遇頭一個全民性怪僻是無論老幼皆顯現出一股古怪的凝視欲,甚至剛會站立的孩子們也精于此道。似乎他們相信自己比別人聰明,因此喜歡以眼神的交流來展現自我的聰慧。”
“高視帶”與“低視帶”
對于凝視不同的嗜好程度,歐洲明顯地劃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凝視帶。一個是“高視帶”,包括地中海沿岸諸國,那里居民正如上述古典名人蓋棺論定的結論,即將凝視發展為全民的一大國技。相較之下,另一端可稱為“低視帶”,北歐、中歐及東歐皆囊括其中。歐洲北方人對于盯梢及被人盯梢,皆視為一種難以接受的難堪窘況。然而持相反態度的“高視帶”社會里,堂而皇之地以各種方式彰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狀況,是一種受到鼓勵的行為。這就難怪,“高視”族喜歡有意無意地眉來眼去套近乎。目的是:一來,籍此可以察言觀色彼此的喜愛程度;二來,為了傳遞彼此間愿意親近的熱忱情感。于是,“高視帶”社會最重要的交際特點就演變成,人們用于注視對方的時間越長,互相“放電”的可能性就倍增。“放電”,對于增進雙方的親密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能提高生理性的興奮度,并對于進一步深入相互的好感起到了熱身作用。
對地中海式的親熱做派,持反對立場的是“低視帶”族群。顯然陌生人之間游離的眼神,北方佬們并不視為是增進友誼至關重要的善舉。“低視帶”社會里的孩子們,從小被訓導的為人處事哲學之一便是,眼睛絕不能盯在別人身上轉來轉去,那是典型粗魯、無教養的行為。“低視”族對陌生人表達尊敬的上策是,裝作“視而不見。”英國作家歐文·戈夫曼,甚至將這種禮儀冠以“文明的漫不經心。”
“低視帶”社會對于凝視有著明確的禁忌。首先“低視”族的觀念里,戀人間彼此眉來眼去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感交流。再就是,親朋好友間適度的凝視也算情理之中。但若是被陌生人盯上,“低視”族便會產生如芒刺背的痛楚,因為這容易被誤解為是一種公然的挑釁行為。這就是為何“虎視眈眈”,在“低視社會”中常成為斗毆的前奏或借口。比如,好萊塢西部牛仔片中,硬漢先對視片刻即而拉開架式永遠是經典的一幕。“低視”風俗所至的結果是,以英國人為例,他們創造出一套不露聲色的盯梢路數。技巧一:趁目標不留神的空檔,成功地偷窺。技巧二:假裝眼觀六路、東張西望間,神速地用眼角余光睨視目標。“低視社會”中百煉成鋼的余光本領,表現在英國餐館里就出現了一點麻煩,即用餐的顧客想招呼侍者時,常常發現極難與侍者“綠豆、蛤蟆對上眼。”
“高視社會”中,雖說民眾日常上街見多不怪欣賞和被欣賞的炯炯目光。尤其對于養眼的美眉來說,面對滿大街老少爺們的注目禮,她們皆久經考驗般地大義凜然。典型就是,練過童子功的意大利靚女們,喜歡架著太陽眼鏡,以超然的傲慢昂首闊步地穿越男人的眼球儀仗隊。與意大利姐妹們的從容不迫相比,“低視社會”比如來意大利觀光的西北歐女同胞們,當遭遇意大利帥哥火辣辣的調情眼球時,她們常常會不知所措、愣愣地回視對方,這一舉動顯然是極愚蠢的錯誤,簡直是鼓勵目光侵犯者將計就計。其實,“高視社會”中這種掠奪式的注目禮,不僅是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種交流手段。更多的情況下,則表現為猛男與路旁靚女之間玩的貓捉老鼠視覺情感游戲。一個意大利男子,當他目不轉睛地凝視著一位擦身而過的俏嬌娃時,那一刻除了滿足男人的眼福外,更是對周圍其它男子的一種示威,猛男的凜然、滴溜眼神,清楚地表達了英雄愛美人的心態,及男子漢的陽剛威武氣概。
“肘帶”、“腕帶”與“指帶”
歐洲人與人交流時,雙方應該保持何遠何近的距離才是“感覺對頭”的尺度,南歐與西北歐及東歐各執一詞。顯然,當街頭上攀談的雙方來自一個國家的同胞時,他們對于身體間孰遠孰近的“距離美”皆心中有數,并達成默契。但是,若寒暄雙方來自對于距離美南轅北轍概念的民族,那就有好戲看了。比如,意大利人所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任何劇院里的表演一樣,那就是使勁地夸張。當一位意大利人,隔著一條街老遠瞧見其瑞典朋友時,意大利兄絕對會在5米之外時已漾溢出興奮莫名的神情,臉上笑開了花地準備沖上去擁抱自己的老友了。持截然相反表情的是瑞典哥們兒,他會對眼前這位僅在某個公開場合搭訕過兩句的意大利佬,尤其面對他所顯露出來難以理解的、超乎尋常的熱情,詫異萬分。甚至,瑞典人可能會表現出不習慣意大利兄熱乎乎的“貼面”禮轟炸,還有那簡直就是性騷擾的勾肩搭背輕浮。
依照對于距離美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心理承受力,歐洲社會大致可分為三個地帶。第一個是“肘帶”,即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距離,近乎到可以隨時胳膊肘碰胳膊肘的“零距離”。“肘帶”國家涵蓋南歐的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希臘、葡萄牙以及土耳其。第二個地帶是東歐的“腕帶”,包括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腕帶”的距離稍遠于“肘帶”,但仍保持伸出手腕即能觸摸對方的親熱度。最冷漠的要算是“指帶”,其范圍包括英國、荷蘭、德國以及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諸國。“指帶”國民,喜歡與人交談時保持一臂遠的“遙指”距離,避免身體接觸才令他們感覺身心舒暢。
愛扎堆,聲如蛙鳴的“肘帶”親密族位于歐洲最溫暖的南部,相較之下,“指帶”族,則常年累月置身歐洲北部冰天雪地之中。而東歐的“腕帶”族,地理位置恰維持于南北之間。“三帶”民族與人交流時的姿勢差異,首先不得不說氣候是始作俑者。溫度,對于人們身體的新陳代謝、舒適程度及良好感覺,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南歐地中海沿岸常年陽光充沛,尤其是夏季漫長且干燥炎熱,這里居民的戶外街道生涯成為人生重要的主題。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地,親朋好友、街坊鄰里肩并肩、成群結隊地體驗著黃昏下的悠閑,所有的“自家人”都彼此打著招呼,聊著天,討論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隊之間的比賽),或是探討國家大事(比如意大利隊在國際賽事上的戰況)。人行道和整條街都變成了人潮涌動的沙龍。這般火辣辣、沸騰的集體生活模式,南歐“肘帶”們拆了墻就是一家人的文化主題之下,守望相助的鄰里擺出“我挨你,你挨我”的親熱勁,便理所當然。除了氣候的催化素外,還不能忽視南歐人的性格、文化因素。地中海熱血民族,以“上陣父子兵”的家族抱團意識著稱,家人、鄰居、朋友、親戚、同學、同事、老鄉……都屬于“自家人”的范疇,因此“集體主義”凝聚力是國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集體主義的社會形態中,鼓勵人們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社交生活上“互屬感”的行為準則便大行其道。與之相對的是北歐、中歐及東歐的“個人主義”文化觀念,以個體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中,對于“集體”的目標和愿望頗為淡漠,以強調“自我”的榮耀意識為主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