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黨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治國理政,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解決社會糾紛、實現(xiàn)國家穩(wěn)定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信訪制度。中國信訪制度的基礎理論豐富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理念;中國信訪制度的特殊功能補益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缺失;中國信訪制度的基本特色彰顯著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這一制度對于我們黨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信訪制度;中國特色;和諧社會構建;互通相融
[中圖分類號] D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2-0049-06
中國當代信訪制度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總結,其雛形出現(xiàn)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從那時起,它作為表達民愿、參與政治和解決糾紛的一種特殊手段,在化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曾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新修訂的《信訪條例》[1],已經(jīng)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制度特色。
一、中國信訪制度的基礎理論豐富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理念
1.中國信訪制度的憲政理論夯實了和諧社會構建的民主理念
我國的憲政理論,突出體現(xiàn)為人民主權原則和公民基本權利原則兩方面。眾所周知,無論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還是公民的基本義務,都是建立在人民主權理論的基礎之上。作為信訪制度中的公民申訴權的確立和行使都是以人民主權原則為其理論依據(jù)的。這與“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構建理念是一致的。人民主權思想是西方民主理論的核心,是否定封建專制、主權在君思想的利器。人民主權最早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的,而盧梭之所以提出該原則,則是為了在思想上否定博丹的君主主權論。隨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現(xiàn)代化社會的發(fā)展,人民主權原則的外在制度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基本內涵與理論功用卻始終如一。從思想內容上看,人民主權原則將國家權力劃分為“國家權力所有權”與“國家權力行使權”兩個部分,前者稱做主權,歸屬人民所有;后者則具體表現(xiàn)為由法定個人或機構行使的個別權力形式,它們由主權派生,其行使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予,并對人民構成管轄和約束。因此,公民作為“國家所有權”的所有人,應當對行使國家權力的行為者進行監(jiān)督、批評、建議或控告,以防止對國家權力的濫用和對人民權利的侵害。正如有的學者對盧梭的“價值理性”的評價中所指出的那樣,“作為具體原則的人民主權原則也同樣應該定位于社會,而不是定位于國家,定位于政治批判,而不是政治設計,定位于政治監(jiān)督,而不是政治操作。”[2]就公民基本權利原則而言,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基本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權利,往往由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來確定,因此,常被稱為憲法權利,許多人又把它稱為人權,以表明它們是人所固有的權利。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guī)定包含了公民監(jiān)督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控告和檢舉權的內容。公民正確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切實體現(xiàn),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jù)現(xiàn)行憲法的規(guī)定,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構建和諧社會既意味著公民權利、自由的依法行使不受任何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的侵犯,否則,必受追究,更意味著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利益、精神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有權請求賠償。
2.中國信訪制度的文化傳承貫通著和諧社會構建的人本理念
在文化傳承基礎方面,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兒女的行為意識。作為由古代“納言”、“進諫”等形式不斷演化而來的信訪,同樣也深深印刻著傳統(tǒng)的“清官意識”。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清官”一直是受到人們高度尊崇的特殊官僚群體。人們呼喚清官,贊美清官,對清官的期盼已經(jīng)構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清官”是我國從古至今的百姓情結。傳說中不徇私情秉公辦案的“包青天”,就是人們塑造的一個剛正不阿的形象,它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清官政治的一種渴求。當人們遇到冤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清官訴苦,希望清官能夠為自己作主。這種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沿襲至今,就構成了所謂的“清官意識”。對于清官的憧憬,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這與我黨堅持的“公平正義”這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相同。
3.中國信訪制度的社會現(xiàn)實融會著和諧社會構建的權利理念
在社會現(xiàn)實基礎方面,美國學者科賽是研究社會沖突問題的專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安全閥理論。[4]這個理論對于我國信訪制度與和諧社會構建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這個意義上看,所謂和諧社會,不是意味著沒有沖突,沒有利益紛爭(這樣的社會從來就是空想,因為人是有限性的自私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動物),而是意味著通過法治的途徑來解決權利和利益等方面的糾紛,意味著國家與社會的相對的分離,意味著政治是政治,社會是社會,權力歸權力,經(jīng)濟歸經(jīng)濟,任何侵犯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乃至國家政權的行為,都能夠根據(jù)相對應的法律制度公平、正義的予以制裁。一個法治的社會肯定是一個充滿了糾紛的社會,但正因為此,它才是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5]也就是說,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并不是讓全體人民都去通過對個人權益的無條件“奉獻”來屈從地服務于自己的國家,或者說都只是為了國家的政治目的而茍且地活著,而是通過一個具有國家權威的法律治理,來實現(xiàn)人民的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與富強,保障個人的權利與利益在合法限度內的最大實現(xiàn)。“我黨從一開始就提出的為人民服務和為人民謀幸福,顯然就是為人民謀求一個世俗生活的自由、平等與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這也就是所謂的西方詞匯中的市民社會,中國詞匯中的小康社會。”[6]歷史經(jīng)驗證明,沒有安全閥制度的社會顯然是不允許沖突存在的。如果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敵對情緒越積越深,大規(guī)模的沖突隨時都可能一觸即發(fā),為了避免這種危險的出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往往會不斷強化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機器的作用,而這樣做的結果,毫無疑義地是使社會結構變得更加僵化,最初為個人而發(fā)生的沖突最終則轉化成為集體而發(fā)生的沖突,上訪、告狀將會不斷。如果我們把上訪、告狀視為社會不和諧的表現(xiàn),或者說,把“無訪”、“絕訪”、“零上訪”視為社會和諧的象征,那么這樣的和諧社會則是十分可怕的,因為它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一方面是大家都被閹割為政治人的單性人社會,是一個不患貧而患不均的偏離“社會主義目標”的貧窮社會,另一方面更是一個統(tǒng)治者危機四伏、國家政權將被推翻的社會。因此,我國無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制定抑或實施方面,都十分注重作為“國家”的安全穩(wěn)定與作為“公民”的權益保障兩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使“沖突總是在一個有約束力的規(guī)范空間內展開,并且執(zhí)行它自己的限制和調節(jié)規(guī)范”[7]。這也正是我國法律允許、保護集會、游行、示威、靜坐等等表達方式和法律確立、完善調解、仲裁、復議和訴訟等等制度之緣由。
二、中國信訪制度的特殊功能補益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缺失
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項十分重大的系統(tǒng)工程,應該說來不得任何疏忽,更不用說是缺失。中國信訪制度的特殊功能對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難免疏忽抑或缺失有著防患于未然的補益作用。由于信訪制度輻射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的內容也繁雜多樣,從不同的視角對信訪制度進行考察,學者們對信訪制度功能的認識也有所差別,總體上可以將信訪制度的功能概括為統(tǒng)治功能、控制功能、溝通功能、調節(jié)功能、救濟功能、監(jiān)督功能六個方面。
1.信訪制度的統(tǒng)治、控制功能補益了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政治制度缺失
信訪制度的統(tǒng)治功能是指黨和政府設立信訪制度,以此來履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政治理念,通過這種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來論證和深化政權的合法性。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設立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國家統(tǒng)治功能,但具體到信訪制度,其在統(tǒng)治功能的發(fā)揮方面更具有特殊的意義。信訪制度作為一種行政制度的出現(xiàn),反映了共產(chǎn)黨人建立政權合法性的努力。
信訪制度具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功能。中國共產(chǎn)黨在長期斗爭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實現(xiàn)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性路線,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8]信訪是黨和政府同群眾經(jīng)常、密切地進行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群眾的疾苦和問題通過信訪渠道經(jīng)常地反映上來,通過黨和政府對問題的解決,切實地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黨的路線和政策,增強黨和政府相關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合法性。信訪制度通過群眾反映問題,政府調查后予以解決,能實現(xiàn)“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承諾,它的行為手段本身能使人們看到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意識形態(tài)效果。因此作為一種具體制度,它能自證其合法性,同時還能以自身的合法性貫徹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9]
信訪制度的控制功能是指國家通過信訪制度的設立,對國家的行政體制進行一種非常規(guī)的控制。在共產(chǎn)黨政權建立初期,最高領導人就非常警惕官僚體制的腐敗問題,并以各種方式監(jiān)督官僚體制,防止其腐敗墮落、脫離群眾。最常用的辦法是開展運動,信訪制度在控制官僚體制方面只處在邊緣的輔助位置上。在“文革”結束,運動方式被宣布退出政治舞臺后,信訪作為對官僚體制的非常規(guī)控制功能凸顯出來了。而20世紀以來,各國政府對經(jīng)濟活動及社會其他活動的干預不斷增強,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也在迅速膨脹。[10]新中國有特定的思想和政績考評標準對官僚進行控制,但這種控制會遇到很多障礙,這些障礙使得中央和上級官員無法準確了解下級官員的信仰堅定程度、行政能力、道德水平等,而信訪制度可以作為中央和上級官員了解下級官員的一個非常規(guī)窗口。對信訪制度中所反映的重大問題,中央和上級國家機關會派人到基層調查,這種調查也是對基層涉案官員的調查和了解。通過信訪這樣一種特色的制度,可以將下級權力置于經(jīng)常有效的控制之中,中央通過信訪制度繞過了中間的官僚階層,實現(xiàn)了中央和上級對基層官員的直接控制,這種控制是非常規(guī)的卻是十分有效的。
信訪制度控制功能也體現(xiàn)在信訪制度在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作用方面。[11]現(xiàn)實中信訪制度所涉及到的問題往往是具有綜合性,信訪問題經(jīng)常與多個部門的職權相關,不同部門之間在認識上或者在具體分工方面存在著分歧,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具體的事情才能反映出來。信訪人通過信訪渠道提出這些問題時,有的信訪機關會基于部門利益的考慮而推卸責任,有的信訪人也會由此鉆空子,這些都可能導致問題的復雜化。遇到這樣的問題,政府具有政治體制控制的需要,會根據(jù)具體的情況,或個別做工作,或聯(lián)合辦公,或聯(lián)合調查,協(xié)調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一種官僚體制控制功能的體現(xiàn)。
2.信訪制度的溝通、調節(jié)功能補益了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社會治理缺失
信訪制度的溝通功能是從工具的角度對信訪制度功能的分析,是指信訪作為一種溝通民意、民情上達的手段,起到了聯(lián)系政府與群眾的“紐帶”,促進國家與公民之間互動的作用。只有使國家和人民之間形成一種暢通的對話溝通機制,才能保持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有效合作。信訪恰是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相互交往行為,這種交往、溝通在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橋梁”,有助于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信訪制度的溝通功能的一個重要的體現(xiàn),是通過信訪制度政府可以貫徹政策、實現(xiàn)社會動員。在信訪渠道中,人民群眾同國家官僚體制上層甚至是最高層進行直接的接觸,而官僚上層往往會對信訪者所反映的合理問題以回信、回電或批復的方式予以解決,對于信訪者所反映的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意見或要求,也會采取說服、解釋等方式向他們進行政策宣傳,或者是建議通過其他的渠道進行反映。在這樣一個公民與國家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國家實現(xiàn)了一種廣泛的政治參與,從而形成了一種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機制,這也是當代憲政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12]同時,國家的相關機構還會動用相應的信訪配套措施讓信訪群眾明白國家的政策取向,這樣也在信訪制度溝通功能中實現(xiàn)了一種社會動員。
信訪制度的調節(jié)功能是從社會學意義的角度而言的,具體是指信訪在社會不斷運動變化并積聚了各種各樣的矛盾激化之前,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緩解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功能。信訪制度的調節(jié)功能是社會安全閥理論的重要體現(xiàn)。信訪制度的調節(jié)功能具體可分析為:第一,信訪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社會矛盾和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不安定因素。信訪是社會變化的“晴雨表”,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都會在信訪工作中得到及時反映。第二,信訪能夠使沖突雙方彼此了解,暫時消解沖突雙方的敵對情緒。第三,信訪能有效化解矛盾,平息社會沖突。沖突雙方對彼此懷有敵對情緒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他們的來信來訪并不僅僅是敵對情緒的發(fā)泄,更需要將問題及時解決。[13]有關資料顯示,在當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群體性事件中,群眾上訪已經(jīng)排在了首位,成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一個非常突出又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信訪可以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發(fā)揮提供情報信息的作用,維護社會穩(wěn)定是信訪功能的新發(fā)展。[14]
3.信訪制度的救濟、監(jiān)督功能補益了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權利保障缺失
信訪制度的救濟功能,是指國家通過設立信訪制度,使受到非法行政行為侵害的普通民眾權利得到必要的救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給予信訪者必要的補償或賠償。現(xiàn)代社會,由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國家機關的管理活動范圍也不斷擴展。如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出違法或不當?shù)男袨椋竦臋嗬苋菀自獾角址浮榇耍斜匾峁┓杀O(jiān)督的救濟方式,使受害者用權利救濟對抗權利被侵犯的事實,從而維持法律關系的平衡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的“權利依賴救濟”。[15]特別是在行政管理領域,行政權力的擴張性,給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造成很大的威脅,因而有必要通過建立法律機制,確保為公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律救濟,糾正重大的違法行為,盡可能地防止、減少已經(jīng)給國家和公民造成的損害。目前,信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人民群眾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尋求救濟的一種手段,因此具有極強的維權性和補救性,是公民權利救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信訪制度的監(jiān)督功能,是指公民通過給國家有關機關寫信或走訪反映民情社意,對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批評或建議,對國家機關進行一種民主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就是專門機關和人民群眾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批評、建議、檢查、檢舉、揭發(fā)、罷免等形式,對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勤政廉潔等方面情況進行的監(jiān)察和督促活動。[16]社會民主監(jiān)督是一種政府系統(tǒng)外部的、自上而下的多種監(jiān)督形式、監(jiān)督手段相結合,并可以轉化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的全方位的有效監(jiān)督。[17]民主監(jiān)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本質的重要體現(xiàn),是推進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取得最佳效益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民主監(jiān)督是密不可分的。
公民監(jiān)督是民主監(jiān)督的一個重要方面。信訪制度作為公民監(jiān)督的一種具體實現(xiàn)途徑,監(jiān)督功能應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也是信訪制度其他功能存在和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同時,公民監(jiān)督也是現(xiàn)代國家公民進行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信訪就是公民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的一種制度化途徑。
三、中國信訪制度的基本特色彰顯著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中國當代信訪制度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總結,其雛形出現(xiàn)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從那時起,它作為表達民愿、參與政治和解決糾紛的一種特殊手段,在化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色無一不彰顯著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1.中國信訪制度的人權保障特色直接顯現(xiàn)著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信訪作為我國較為普遍的一種社會活動,其制度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權救濟方式——一種非訴救濟方式。在我國,這種救濟方式曾因體制不順、機構龐雜、功能錯位、責重權輕、程序缺失、立案不規(guī)范以及信訪人的法律救濟意識淡薄等諸多原因,致使中國公民權利救濟的重要渠道不斷發(fā)生擁堵,個別地方還誘發(fā)了比較嚴重的沖突事件,導致各種問題和矛盾焦點向中央聚集,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央政治權威的流失,從體制上也動搖了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基礎。從實踐的效果看,我國的信訪制度承擔了大量的公民權利受到損害的救濟工作,它是在行政體系內部,信訪機關通過監(jiān)督等方式監(jiān)督辦理信訪事件的行政機關切實履行好相關責任、補償公民受到侵害的權利的重要制度。信訪機關根據(jù)“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將受到侵害的信訪人及時反饋到辦理機關,通過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行其職責,就地依法解決相關問題,既做到對信訪人權利的救濟,又實現(xiàn)了政府對社會依法管理的基本職能。信訪制度的本質并非是信訪機關代替相關的行政機關的職能,而是通過信訪機關分轉信訪事項并督促相關行政機關解決相關問題的機制,實現(xiàn)信訪制度的功能。信訪制度的這個特點,是其歷史沿革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表明信訪制度本質上根植于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因為信訪人對我們的政府有著相當程度的信任,他們才以選擇信訪的方式來要求國家信訪機關督促相關辦理機關來解決各種信訪問題。同時,也正是由于信訪制度本身隸屬于行政制度,才使得信訪制度在督促相關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顯得更迅速、更有效、更及時。信訪制度的這一特征,充分表明了信訪制度不能離開政府的公信力。但是,信訪制度匯總了各個其他行政矛盾問題的特性,也使得信訪機關成為國家行政領域內方方面面問題的匯集焦點,一方面,信訪機關要妥善對待信訪人對政府的信心,督促辦理機關及時、切實地完成相關事項,從而最終維護國家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信訪工作的妥善完成最終要依靠辦理機關的力量,只有每一個辦理機關在日常工作中切實依法履行好它們的職能,信訪機關才能真正消化信訪事項,真正保有信訪人對政府的公信力,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最大和諧。
筆者認為,信訪制度不能停留在單純的制度層面,也應當向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轉變,要通過信訪制度法制化的方式,完善信訪制度,貫徹行政法律的相關原則,推動信訪制度的進步。只有使信訪制度與國家其他各種制度有效銜接并且都發(fā)揮作用,國家制度才會發(fā)揮整體功效,才能最終促進全社會的共同進步,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社會和諧。
2.中國信訪制度的公民參政特色直接反映著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信訪制度是中國公民參與政治、表達權益和實行監(jiān)督的制度化途徑。“民主制度作為一項決策制度是效率不高的,但是,它的非政治性的副作用足以證明它是合理的。如果我們想要社會充滿活力和興旺發(fā)達,普遍參與政治生活是我們必須支付的代價;除此之外,別無選擇。”[18]信訪作為一種公民普遍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它同時承載著百姓的利益表達和對公權力機構及其人員的監(jiān)督的職能。談到信訪的重要性,1945年夏毛澤東在延安會見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國會的創(chuàng)始人黃炎培時曾有過一段被載入史冊的對話,他用“民主”這種方式破解了黃炎培所說的歷史周期律,與此同時,毛主席認為除了充分發(fā)揚民主,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信訪來監(jiān)督政府,來監(jiān)督政府的工作人員。
信訪制度不僅是信訪人權利救濟的途徑,更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前所述,我國信訪人有五大權利,即:批評建議權、申訴權、檢舉控告權、了解權和監(jiān)督權。[19]這說明,我國信訪人行使其權利的范圍不僅包括對自身權利的救濟,信訪人還可以通過信訪方式對損害其他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等行為提出批評建議、檢舉等,充分彰顯自己對國家與社會生活各方面事項的主張,這就使得信訪制度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實現(xiàn)途徑,直接反映了我黨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民本”思想。
3.中國信訪制度的民主決策特色直接納入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信訪制度是我國各級政府行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保障,是政府進行社會調控、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有效協(xié)調機制。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是一種資源,也是政府行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保障,有了客觀全面的信息作為參考,決策才能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及時應變性。我國1949年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科層制,“科層制內部的信息流動并不通暢,所以,上級政府只有(通過‘上訪’才能)打破科層制中養(yǎng)成的下級對上級報喜不報憂的默契,把政府逼到再也無法推說‘不知道’的地步。”[20]信訪要處理大量的糾紛,這些糾紛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堆積起來將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如果及時化解,則會消除爆發(fā)惡性事件的隱患,防患于未然。而要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多樣性信訪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廣泛性信訪內容之間的策略互補,離不開靈活性信訪形式之間的信息反饋,離不開直接性信訪效力之間的意愿表達。而所有這些“離不開”,恰恰也都是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的。
4.中國信訪制度的“群眾路線”特色直接融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
信訪制度是執(zhí)政黨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它同無產(chǎn)階級的認識路線是一致的。“從群眾中來”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到群眾中去”是為了解決問題,信訪就是這一路線的具體實踐形式。“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信訪了解社情民意,“到群眾中去”就是根據(jù)信訪采集的信息完成決策,服務社會。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是為了特定的目的,達到它的“有用性”。[21]我國信訪制度的地位確立,信訪制度功能的發(fā)揮,既體現(xiàn)了信訪制度在實踐上規(guī)范化的意義和價值,也是我國為了追求信訪制度的法制統(tǒng)一、秩序井然所進行的探索和努力。信訪制度的確立正是信訪制度存在的實踐價值之所在。信訪制度的功能效用性,使得信訪制度的規(guī)范化才具有實質意義。信訪制度的“群眾路線”特色會使和諧社會的構建思想由于有著厚實的群眾基礎而更加先進和成熟。
注釋:
[1]2005年1月17日,國務院在1995年《信訪條例》的基礎上,以國務院第431號令頒布了新修訂的《信訪條例》。新《信訪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信訪制度改革已經(jīng)全面啟動,新《信訪條例》在“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原則指導下,明確了信訪機構的獨立地位,規(guī)范了信訪機構的職能,體現(xiàn)了信訪工作的權威性;開辟了新的信訪形式,拓寬了信訪渠道,提出了建立和公開政府信訪信息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信訪工作的開放性;完善了信訪工作程序,加強“雙向規(guī)范”和“雙向追究”,體現(xiàn)了信訪工作的法制化;完善了信訪制度系統(tǒng),建立了信訪工作的長效機制,更加注重信訪工作的科學化。
[2]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庇爾[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279.
[3]高翔.清官論[N].光明日報.2001-8-21.
[4]他認為,敵對情緒在行為中的相應表達,至少有三種可能的類型:(1)對作為挫折源的個人或群體直接表示敵意;(2)這種敵對行為指向替代目標;(3)可以提供滿足感的釋放緊張狀態(tài)的活動本身并不需要對象或替代對象。
[5][6]高全喜.改革內參[J].2006(34).
[7]馬作武.中國古代法律文化[M].暨南大學出版社,1985(5):164.
[8]李慕潔.應用信訪學[M].華齡出版社,1991,39.
[9]陳柏峰.纏訟、信訪與新中國法律傳統(tǒng)——法律轉型時期的纏訟問題[J].中外法學.2004(2).
[10]王勇飛.中國行政監(jiān)督機制[M].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20.
[11]梁官.信訪常識[M].學苑出版社,1990,17.
[12]董炯.國家、公民與行政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6.
[13]李俊.社會安全閥理論與信訪制度[J].廣西社會科學,2002(4).
[14]王雪蓮.從維護社會穩(wěn)定看信訪制度創(chuàng)新[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
[15]湯唯、孫季萍.法律監(jiān)督論綱[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8.
[16]榮任星、鐘敏.政壇永恒的話題——民主監(jiān)督[M].法律出版社,1998,3.
[17]朱維究.政府法制監(jiān)督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的政府監(jiān)督機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447.
[18][美]埃爾斯特等編.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M].潘勤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7,114.
[19]我國《信訪條例》第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20]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M].三聯(lián)書店是,2001(12):371.
[21]湯唯、孫季萍.法律監(jiān)督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8.
作者簡介:陳晉勝,武漢大學法學博士生,山西大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