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在堅持共產主義理想的前提下,獲得了較高的群眾支持,保持著議會第三大黨的位子,成為了東歐政壇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捷克獨特的政治文化,以及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獨特經歷等諸多因素,是捷摩共發展的主要原因。對于這些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也有助于我們把握整個東歐地區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情況。
[關鍵詞] 東歐;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獨特現象”
[中圖分類號] D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2-0097-05
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有的更名為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放棄了共產主義原則而轉向社會民主主義;有的盡管仍舊堅持共產主義,在政壇上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有的自動或被迫解散,從政壇上完全消失。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以下簡稱捷摩共)卻是例外。捷摩共曾為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以下簡稱捷共)捷克地區的地區性組織,在捷克劇變時獨立為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在捷克社會轉型過程中,它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選民中獲得了很高的支持率,穩占議會第三大黨的位子,活躍于捷克政壇。這在東歐政壇是絕無僅有的。因而,一些西方學者稱其為“歐洲最后的共產黨”。形成捷摩共“獨特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捷摩共的前景如何?
一、捷摩共的“獨特現象”
1990年3月30日,捷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決定在保持黨的名稱不變的前提下,黨的組織形式改為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以及斯洛伐克共產黨兩個獨立的黨。1990年10月,捷摩共召開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為獨立政黨和捷共的繼承黨,開啟了捷摩共作為一支共產主義力量,活躍于捷克政壇的“獨特的現象”。捷摩共的“獨特現象”表現如下:
1.黨綱獨特。捷摩共的綱領所體現的內容,既不同于東歐劇變后大多數共產黨的后繼者所接受的社會民主主義,也不同于共產黨執政時期的蘇聯模式下的共產主義,因而,有的學者稱之為“新共產主義”。
2004年5月,捷摩共召開了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名為《對捷克共和國的希望》的新黨綱,非常充分地體現了捷摩共的“新共產主義”特征。新黨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該黨的指導思想,堅持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取代。捷摩共認為,盡管資本主義仍舊具有生命力,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在不斷加劇,成為當今世界種種問題的根源。因而,必須用“一個新的更加進步的社會和經濟形式”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種制度就是社會主義。捷摩共所描繪的社會主義是這樣一個藍圖:一個公民平等和自由的民主社會;一個經濟和政治多元的社會,其中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社會,所有權在多種所有權形式中處于主導地位;一個注重環保,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一個遠離戰爭、疾病和恐怖主義的安全和平的社會。捷摩共突出強調,社會主義實現的方式是民主的,是通過合法的議會斗爭實現的,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因此,捷摩共提出了它的具體綱領:
在經濟領域,捷摩共主張:第一,增加就業率。捷摩共認為,勞動的權利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因而保證勞動者的就業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它提出增加就業率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公共工程,如建設地方政府大樓,發展公民娛樂事業,改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旅游業等。捷摩共還提出增加工人工資和一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口號。第二,改善經濟環境,保護脆弱行業的發展。捷摩共反對完全的市場化,認為國家在保護民族產業的發展方面責無旁貸,政府應當加強對企業的管理,促進先進科技在民族產業中的應用,增強它們的競爭力;政府還應當修正相應的法律法規,鼓勵和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
在社會領域,捷摩共主張:第一,保護社會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利益,尤其是年輕人的利益。捷摩共認為,東歐劇變后,資本主義制度的重新建立使很多人陷入貧困,淪落為弱勢群體,這些人應當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捷摩共的目標是促進政府建立相應的法規,設立住房發展基金,保證每年40,000套公寓的建設,改善這些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反對醫療體系的商業化,強調政府在公民的醫療保障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第二,支持民主和民族文化的發展,科學和研究事業的發展,增強國民素質,建設一個教育和信息為基礎的社會。第三,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政治領域,捷摩共主張:第一,接受現有的議會民主制度和多黨制,并不追求成為捷克的唯一政治力量。第二,發展公民自治,增進市民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擴展和鞏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第三,提高國家的法治水平,打擊嚴重的經濟犯罪和有組織犯罪,減少整個社會的犯罪率,改善整個社會風氣。
在外交領域,捷摩共主張:第一,要謹慎地發展與歐盟等發達國家的關系。一方面,要通過與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捷克本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獨立自主,提防捷克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附庸、政治附庸和文化附庸。第二,加強與世界左翼力量的合作,尤其是歐洲左翼力量的合作。
2.黨員眾多、組織龐大。截至2005年,捷摩共是捷克各政黨中擁有黨員人數最多的黨,共有黨員90,000人。捷摩共的黨員比較復雜,而且隨著捷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很大變化。在1997年之前,捷摩共的黨員主要由一些前捷共黨員、退休的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官員、內務部人員組成,1997年后,隨著捷克經濟形勢的惡化,許多改革的受害者、被邊緣化的人加入到捷摩共的隊伍中來,成為捷摩共的新生力量。這是捷摩共1997年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1]
捷摩共不僅擁有人數最多的黨員,也擁有最龐大的組織機構。劇變后,捷摩共大體沿襲了劇變前捷共的組織方式,保留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統的組織機構,它也正是靠這套完整的組織機構領導和組織著如此眾多的黨員參與捷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黨組織由中央和地方兩部分構成。中央機構由四部分組成:主席1名、副主席4名,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執行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的20名常委組成;中央委員會,由92個委員組成,其中86名代表分別代表地方的86個區組織,由區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全國代表大會任命;全國代表大會,每4年召開1次。捷摩共的地方機構有:14個地方委員會,86個區組織和4,456個支部。捷摩共的各級黨組織之間是一種垂直的上下級關系,上級黨組織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是一種“權力性權威”,然而,與捷共相比,捷摩共的上級組織的權威性已經大大削弱,它們非常注意和下級組織對話和協商,而不是發布強制性的命令。這種緊密型的政黨組織方式,避免了捷摩共黨員的流失,在選舉中擁有相對穩定的選票來源。[2]
3.選舉表現出色劇變后,東歐各國普遍引入了多黨制。在多黨的激烈競爭中,與東歐其他國家的共產黨相比,捷摩共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1996年捷摩共作為單獨的政黨參加議會大選,獲得了10.33%的選票,在議會中占有22席,成為議會第三大黨。[3]自此,捷摩共在議會大選中一直保持著10%-20%的得票率,穩占議會第三大黨的位子。不僅如此,捷摩共在捷克的地方政權中,也擁有雄厚的實力。2002年舉行的地方選舉中,捷摩共有2名黨員當選為上院議長,3名黨員當選為副議長,374名黨員當選為市長,362名黨員當選為副市長,5,699名黨員成為地方議會議員。捷摩共最出色的表現是在2004年6月舉行的歐洲議會議員的選舉中,它贏得了四分之一的議席。
為什么捷摩共在劇變的浪潮中能夠保持其綱領和組織原則的大體不變,而又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
二、捷摩共“獨特現象”出現的原因
捷摩共之所以能夠在東歐劇變的沖擊下堅持共產黨的名稱,保持黨的宗旨和組織原則大體不變,并能夠在選民中擁有較高的支持率,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原因。
首先,從歷史的原因看,捷克有著悠久的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在很多人心中共產主義情節深深地扎了根,這為我們分析捷摩共的現狀“提供了許多線索”。[4]
在二戰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捷克地區都是中東歐最發達的經濟區域之一。較高的經濟水平成為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土壤,因而,捷克成為中東歐地區工人運動最為蓬勃發展的地區之一。早在1878年捷克就成立了工人階級政黨——社會民主黨,為共產主義運動培育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1921年成立時,捷共是作為捷克共和國(1918-1938)的一個合法政黨而存在的,并且在選民中擁有10%-15%的支持率。這是中東歐其他國家的共產黨無法相比的。在納粹德國入侵捷克期間,捷共在抵抗德國入侵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而,獲得了更為雄厚的群眾基礎。在1946年舉行的議會選舉中,捷共以40%的選票一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不僅如此,1968年改革蘇聯模式的“布拉格之春”,雖然因蘇聯出兵干涉而夭折,但捷共在捷克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改革者的形象。因而,劇變之后,很多捷克人都對共產主義抱有留戀之情,這成為捷摩共抵制住黨內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改革派的壓力,堅持共產主義的保障。1990年底,時任捷摩共主席的斯沃博達在捷摩共一大上主張捷摩共轉向社會民主主義,建議黨的名稱改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共產黨:民主社會主義黨”,但沒有得到與會代表的贊同;1992年黨的十二大前,以斯沃博達為首捷摩共改革派又以保持黨名稱不變會使黨越來越陷入孤立、不利于黨的活動為由,提出了更改黨的名稱的建議,結果在全黨公決中,改革派再次受挫,有75.94%的黨員愿意保持黨的名稱不變。之后,斯沃博達又多次嘗試將捷摩共引向社會民主主義的方向,但都以失敗告終。最終,1993年,斯沃博達退出了捷摩共,格雷貝尼切克當選為黨的主席,從此捷摩共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成功抵制住了改革派走社會民主義的壓力,是捷摩共“獨特現象”產生的基本前提。
其次,從現實原因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捷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捷摩共增加了新成員和新的支持者。
東歐劇變后,捷克采取了一種特殊的經濟轉軌方式,“一方面以‘平均分配,還資于民’的方式實行‘激進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另一方面又奉行高稅收高福利的社會民主政策”[5]。這種轉軌方式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社會福利,得到了“左”“右”兩邊的贊揚。然而,好景不長,捷克很快就患上了“捷克病”:國內生產總值在1996年增長了4.8%,1997年則僅僅增長了1%,1998年出現了1.9%的負增長,1999年是零增長;失業人口也出現了猛增的勢頭,失業率1996年是3.7%,1997年是5.2%,1998年則增長到6%,1999更是增長到了10%;人民的實際購買力水平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克朗與美元的匯率也從1995年的27:1-28:1低落至1997年之后的34:1-36:1。[6]經濟形式的變化也帶來了捷克社會結構的變動。1997年后,許多捷克人,面臨失業和低工資的困擾,處境非常艱難,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因而,他們大都對現有的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不滿,試圖尋找一個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力量;另外,一些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之后,很難找到工作,同時又會面臨婚姻和住房等問題,因而也對現有的體制出現了不滿情緒。這些人很快成為了捷摩共的新的支持者。他們同捷摩共沒有歷史上的聯系,而是被捷摩共關于失業、私有化、保護被解雇者權利、住房改革和醫療改革等充滿戰斗力的講話而吸引。這些新的支持者既是捷摩共新黨員的主要來源(例如,僅2000年捷摩共就吸收了688名新黨員,其中35歲以下的占35%[7]);又是捷摩共在選舉中選票的主要來源[8],“在1998年投票支持共產黨的選民中,僅有15%希望重新回到1989年前的年代。隨著共產黨威望的迅速提高,這些懷舊者將不再是這一正在發生突變的黨的惟一的社會基礎”[9]。
再次,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也是捷摩共在選舉中擁有穩定支持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政黨在多黨制的激烈競爭中,往往陷入困境:要么為了在選舉中獲得更多的選票,而在某種程度上犧牲自己的基本原則;要么為了維持自己純潔的形象而失去選票。根據捷摩共在十多年選舉中的表現來看,它并不是一個為了選票而放棄自己身份的黨,也沒有為了獲得更多的選票而提出有悖于自己基本綱領的口號,然而,如此一個“頑固”的黨,在選舉中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支持率,除上面分析的原因外,還在于它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組織機構。自1996年后,盡管捷摩共的黨支部數量在下降,但一直保持在5000個左右,分布于捷克的各個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網絡。這樣龐大的組織網絡,一方面有利于組織和黨員的溝通,使黨組織及時地了解黨員的需求和動況,糾正工作中的失誤,保持組織和黨員的密切距離,防止黨員的大規模流失;另一方面,也利于黨在選舉中動員黨員和普通選民,成為“捷摩共地方政治活動和國家政治活動的重要、有效的后勤基礎”[10]。另外,在捷共財產被沒收的情況下,黨日常活動經費主要來自黨員的黨費。捷摩共靠廣泛的組織網絡可以按時征收黨費,保證了黨的日常活動的正常運轉。
三、捷摩共面臨的困境
捷摩共上升的勢頭并沒有維持很久。自2005年以后捷摩共的支持率呈大幅度下降趨勢。2005年的民意調查顯示,捷摩共的支持率下降到了15%以下;2006年捷克進行了新一輪的議會選舉,捷摩共雖然保住了議會第三大黨的位子,但僅獲得了12.81%的選票,26個議席,與2002年相比喪失了15個議席。捷摩共支持率下降有著復雜的原因:
首先,與整個世界政治右傾化的大背景有關。近些年來,世界政治明顯出現了向右傾斜的趨勢。在西歐國家,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和工黨等中左翼力量紛紛落馬,從執政黨再次成為在野黨,而中右翼力量紛紛再次上臺執政,極右翼的民粹主義在選舉中獲得了高額的選票。[11]這些右翼力量在自身崛起的同時,“還千方百計唆使和支持中東歐各國右翼向左翼發動新一輪攻勢,要求清算歷史老賬。特別是在選舉出現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局面的時候,他們就制造種種借口,說選舉和計票過程中存在‘舞弊現象’,或稱某人有‘歷史問題’等直接干預選舉結果”[12],致使在中東歐國家也出現了左右翼力量對比的變化,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波蘭等國,左翼政黨紛紛落馬。當然,捷克也不例外。在2006年舉行的大選中,中右翼政黨公民民主黨在野8年后戰勝了執政黨社會民主黨,獲得了組閣權。在選舉中,右翼政黨在借助強大的宣傳媒體宣傳自己的綱領和主張的同時,還對捷摩共進行攻擊和詆毀,要求清算捷摩共歷史上的舊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捷摩共的形象。
其次,長期以來,捷摩共在捷克政壇上一直處于孤立狀態,無論是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黨還是右翼的公民民主黨都不愿意和捷摩共聯合執政。例如,在社會民主黨的黨綱中就明確寫明了不與捷摩共共同執政。在1998年選舉獲勝后,社會民主黨寧愿與右翼的公民民主黨妥協將兩院主席讓給公民民主黨,自己成立少數派政府,也不愿意與捷摩共組成多數派政府。因此,盡管捷摩共是議會第三大黨,但一直沒有機會作為聯合執政黨上臺執政,它的綱領和主張也就不能作為政府的政策得以落實,很大程度上成了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1997年之后成為捷摩共支持者的選民因捷摩共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和要求,放棄了對捷摩共的支持,從而造成了捷摩共選票的大量流失。
最后,黨員的老齡化問題。盡管在捷克的各個政黨中捷摩共是黨員人數最多的、組織最為龐大的政黨,卻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根據捷摩共公布的資料,黨員的平均年齡超過了69歲。隨著大批的老齡黨員的去世,捷摩共的黨員人數每年都在減少,呈直線下降的趨勢,由1990年的562,529人縮減到了2005年的90,000人。與此相對應,隨著捷摩共黨員人數的減少,黨的支部也在不斷縮減,從1992年的10,699個支部減少到了2005年的4,456個。因而,盡管在1997年之后有一些新黨員加入捷摩共,但仍不能彌補由于老黨員死亡帶來的差額。如何擺脫老齡化的問題,吸收更多的年輕人入黨是捷摩共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陷入低潮的捷摩共面臨著兩難困境:一是為了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對自己綱領做出較大幅度的改革,淡化自己的身份特征,力爭在下次議會大選中與社會民主黨合作,能夠取得大選勝利并上臺執政,使自己的政策主張得到落實。然而,這樣一來,捷摩共的活動就會不可避免地受社會民主黨的影響,束縛自己的手腳,不能凸顯自己的身份特征,最終失去原有支持者的支持,有淪落為社會民主黨附庸的危險。二是為了保持身份的純潔,維持原有的綱領不變,繼續捷克政壇上處于孤立的位置。這樣又會使捷摩共減弱吸引新的黨員和選民的能力,黨有可能會隨著黨員的減少而逐漸消失。2006年大選后,捷摩共內部在黨應當選擇哪條道路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但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可以肯定,無論捷摩共選擇哪條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注釋:
[1]阿丹·諾瓦克.捷共重新崛起的秘密[J].外交世界(法國),2000(4).
[2]Seán Hanle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Bohemia and Moravia after 1989”, The 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p.154-157.
[3]在1992年的大選中,捷摩共與其他一些左翼政黨,如斯洛伐克共產黨,組成了左翼聯盟(Left Bloc)參選。在捷克地區,左翼聯盟獲得了14%的選票,成為最大的反對黨。
[4]Seán Hanle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Bohemia and Moravia after 1989”, The 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p.142-143.
[5]金雁、秦暉.從“捷克奇跡”到“捷克陷阱”——捷克經濟轉軌述評[J].國際經濟評論,2001(1): 51.
[6]王正泉.劇變后的原蘇聯東歐國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57-258.
[7]遠方.在逆境中求發展的捷摩共[J].當代世界,2001(8):30.
[8]Stephen Whitefield, Geoffrey Evans, “Political Culture versus Rational Choice: Explaining Responsesto Transi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 lScience,Vol.29,No.1.(Jan.,1999), pp.129-154.
[9]阿丹·諾瓦克.捷共重新崛起的秘密[J].外交世界(法國),2000(4).
[10]Daniel Kun?tát, “Public Support to the KS?M after 1989: Historical Grounds,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Perspectives”, www.cvvm.cas.cz/upl/nase_spolecnost/100033se_Kunstat-kscm%20EN.pdf (20 Jul 2007).
[11]張世鵬.西歐和世界政治的向右傾斜[J].歐洲,2002(5):31.
[12]馬細譜.近兩年中東歐左翼政黨在選舉中的失利及其原因[J].國外理論動態,2006(5):25.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耿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