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諧社會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積累和腳踏實地的努力,法治建設則是這一系統工程的核心環節。和諧社會應當是經濟繁榮、多元利益得到平衡、不同意見得到尊重的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并且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法治社會。法治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和諧社會理想的實現,而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也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根據,并將對我國法治的發展及其理性定位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詞] 和諧社會;法治;公正
[中圖分類號] D9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2-0058-05
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話語,與正在運籌中的法治建設交織在一起,成為中國改革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時代特色。和諧社會命題立足我國現實,提出了具體的社會發展目標,體現了對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的追求和個人發展的關懷,是新時期的偉大構想。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積累和腳踏實地的努力,法治建設則是這一系統工程的核心環節。如何處理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之間的關系不僅決定著和諧社會理想和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也決定著改革的成敗和社會轉型的走向。
一、轉型社會的法治命題
當前中國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社會,包括縱向的和橫向的分層。縱向的分層表現為不同社會階層,橫向的分層主要是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劃分以及發展的參差不齊。這種縱向和橫向的劃分雖然是社會多元化的體現,但是其中發生的嚴重斷裂和失衡卻是不得不加以關注的問題,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斷裂和失衡對中國社會能否健康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中國目前正處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時期,從國際經驗來看,這樣一個時期是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多事之秋。這一時期的任務是走出低收入國家行列,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完成這一任務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增長,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一種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各種經濟社會矛盾不斷顯露。[1]這一時期既充滿新的機遇,又面臨著各種社會風險,往往是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動、政治體制不斷應對新的挑戰的時期。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在利益格局調整和社會結構發生裂變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需求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由于多種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的存在,由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以及個體之間發展程度的極度失衡及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由于新舊體制轉換所帶來的震動和摩擦,在資源配置方面人為的不公正對待,并由于近一二十年來腐敗現象的滋長,不可避免地帶來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有時還會激化為對抗性的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典型地存在于不同階層和地區之間。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順利度過發展的臨界點,形成社會階層之間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動結構以及不同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就成為能否實現社會和諧的關鍵。
針對當今中國社會的各種風險和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應運而生。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在最直觀的方面表現為一個安定和平、秩序井然、協調團結的社會。依據常識,一個犯罪猖獗、械斗頻繁的社會不可能是和諧社會;如果沒有經濟的繁榮發展,整個社會為失業和貧困所困擾,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同樣,多元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平衡、資源配置不公、貧富分化嚴重、不同意見得不到尊重,這樣的社會也不是和諧社會。另外,近代以來的政治哲學表明,在國家、社會和人的關系上,人是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把人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相反,國家和社會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價值而存在的,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應該如此。因此,和諧社會應當是經濟繁榮、多元利益得到平衡、不同意見得到尊重的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并且和諧社會還應當是一個法治社會。
法治是當前法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領域中極具魅力的概念,是當代中國煥發著瑰麗光芒的社會理想。對于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成員來說,民主、自由和權利都是他們最需要的。民主、法治構建是當今世界各國不可回避的選擇。民主、法治與和諧社會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諧社會突出了社會的德性,強調道德的社會整合作用,而民主法治則突出了法律的社會整合功能。在當前中國民眾法治訴求越來越強烈的情形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必然會消解民眾的民主法治訴求對政治的壓力。這看上去是一對矛盾,然而事實上是,法治建設是通往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這首先因為在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上,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就民主法治的主要職能而言,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精神內蘊。博登海默在其著作《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理方法》的第14章中談到,法治的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法治開發了人的創造力或者說為人的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和制度保障;二是法治促進了人類和平,即發展了人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可欲生活的機制;三是法治創設了調整相互沖突的利益的有效機制。這些功能與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是相一致的,因為通過上述功能,法治在引導個人的行為和為和諧社會提供基本制度框架的同時,也為協調相互沖突的利益關系提供了有效的機制,[2]從而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流動,進而彌合社會斷裂。
值得一提的是,法治是一套復雜的由各種社會條件支撐的制度實踐,與特定社會的歷史背景、政治結構、經濟基礎和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聯。法治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和諧社會設想的實現,而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也為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根據,并將對我國法治的發展及其理性定位產生重大影響。認識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之間的內在關聯及暗合相通之處,在宏觀上建構起二者之間良性互動的理論范式,自覺地把法治建設的政治理念與和諧社會的理想目標熔鑄于現實的制度設計與實踐之中,將會成為推動我國社會政治法律秩序維新與演變的強大動因。[3]
二、和諧社會的法治機制
一個社會要想作為和諧有序的整體而存在,必然要求某種現實而強大的力量將社會上分散的元素整合起來。這種現實的力量無外乎軍事權力、法律、道德、宗教、血緣、市場等,它們可以用文化這一概念概括。任何社會都不單是某一機制起作用的結果,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交織,造成了社會的紛繁復雜。但是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起主導作用的力量,或者幾個相互平衡的主要力量,從而決定其不會因為力量的分散以及過度不均而造成扭曲、斷裂以致分崩離析,這樣的社會才有可能成為和諧社會。也就是說,我們當前致力構建的和諧社會,需要強有力的、且符合理性的社會整合機制。
相對其他社會整合機制而言,法治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在和諧社會的各種整合機制以及維持和諧的各種規則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法律發揮社會整合功能的途徑無外乎兩種,其一是壓制,其二是協調。傳統社會中的法大都具有壓制色彩,由于存在著特權和嚴重的不平等,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壓制反對者的不同意見。這樣的社會從表面上看是統一的、整齊劃一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和諧社會。不過和諧不等于沒有矛盾,在形式和諧社會中,矛盾被壓制而沒有表現為沖突,但是當反對意見過于強烈,而壓制的力量相對弱化時,就會爆發毀滅性的社會沖突,發生暴風驟雨式的政變或戰爭。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欣欣向榮、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社會,利益和意見都是多元的,意見沖突大量存在并不影響社會的和諧;相反,壓制意見,追求思想的大一統,是與和諧精神根本違背的——專制社會、納粹德國、文革時期等都是不和諧的社會。可見,壓制型社會并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而是潛在的風險社會。
現代社會的法律更多地是一種協調機制,而很少采用壓制的手段,也盡量避免使用強制力,這種法律機制最典型的表現便是憲政和法治。和諧社會應當能夠有效化解內部發生的糾紛、矛盾和沖突,使其不致演化成大規模的動亂。實行法治不能阻止社會糾紛的出現,卻可以為社會糾紛的解決提供有效的渠道和機制,在保證矛盾、沖突發揮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的同時,通過協商對話等方式,及時、有效地協調過度激化的矛盾和沖突,使受損害的利益得到救濟,使合法的訴求得到滿足,使沖突的利益關系得到平衡。近現代以來,利益的多元化成為各民主國家的共同趨勢。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更是如此,并不可避免地使社會矛盾和糾紛急劇增加,并有激化的可能。要有效化解這些矛盾,靠壓制型法律是很難奏效的,結果反而使矛盾激化。只有通過協調型的法治,盡可能使多元利益訴求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使沖突利益關系得到相對公平的協調,從而保證社會團結與和諧的實現。
前不久,我國提出了“法治理念”命題,所謂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法治理念,立足于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及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具體來說法治理念包括這幾層含義:依法治國是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權威是法治的根本要求,監督制約是法治的內在機制,自由平等是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法治理念的基本規定同和諧社會的精神旨趣相得益彰。和諧社會是:公平、有序、正義、平等,有著良好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的社會,就其本質來說是為了實現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無論是社會的穩定還是經濟的繁榮,抑或是利益平衡和意見尊重,說到底都是圍繞這一目的展開的。而這幾個方面的實現,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實行法治有利于社會的安全穩定,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法治在獲得公民普遍信仰和信任的基礎上,成為團結社會成員的主要精神力量和客觀機制;法治往往表現為一種程序政治,可以保證社會各主體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政治生活,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而創造一種公平競爭、和平共處和穩定合作的社會局面;法治體現了寬容的精神,在該制度下,不同的意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可以相互共存,互相包容;同時,法治體現了規制權力、保障權利的根本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精神。法治的這些基本的制度功能,從根本上保證了和諧社會的實現。
因此,要想使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成為現實,就必須加強法治建設。在當前,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的構建。這就要求確立個人本位、權利本位、法律至上、政府有限、分權制衡、社會自治等觀念,加強人權建設,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促進公共福利,確保社會整體和諧的實現。
三、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法治使命——以社會公平為視角
與和諧相對立的是不和諧,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狀態,實現和諧需要化解一個又一個不和諧現象。不和諧的現象五花八門,沖突、動蕩、戰爭、犯罪、貧窮、失業、壯無所用、幼失所長,都是不和諧的表現。而這各種表象都不是憑空的,必然有其深層的社會根源。社會不和諧的誘因難以窮盡,只要現實中的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不和諧,但是大體來說,主要的原因無外乎喪失公正、分歧與壓制、社會轉型、權力異化以及民族與宗教沖突等。在上述各種誘因中,最具根本性的則是喪失公正,其他的如民族與宗教沖突等,往往是由于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所引起的;而壓制本身便是一種典型的不公;社會轉型則加劇了不公的程度。
因此,社會公正與社會和諧關系密切,公正是保證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安全運行的必要條件。只有實現了社會公正,各階層才能實現良性互動,形成有效、持續的良性社會整合機制。喪失公正可以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沒有共同的價值,權力競爭就可能異常激烈,缺乏互惠和公平交換的指南,大量的社會緊張就會存在。[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驕人的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在社會的不同方面和層次顯露了突出的社會問題,其中公平、正義問題尤為突出,并由此導致許多社會沖突與不和諧。
羅爾斯認為,一個社會可以有很多美德和優點,例如效率、協調得當、穩定等,但公正卻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美德。[5]他指出,功利主義以功利觀念作為標準,要求一部分人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或平均利益犧牲自己的自然權利,這是非正義的。“正義否認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的,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人的犧牲。”[6]正義理論要求正義社會有一套原則來確定基本的善是如何分配的。而所謂基本的善就是基本的權利和利益,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道德權利。為了公平地分配這些基本的善,羅爾斯提出了兩個原則,即平等自由原則和差別與機會平等原則。羅爾斯還認為,一個社會無論效率多高,如果它缺乏公正,則我們會認為它不如一個效率較差但比較公正的社會更理想。[7]這種說法雖然過于絕對,但至少表明了高效率(繁榮)的社會未必是理想的社會,而公正對于理想社會目標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沒有“不均”就無所謂“貧寡”。從某種意義上講,貧窮只是到了文明社會,出現了“不均”之后才產生的。這也是為什么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地方仍有貧窮概念在使用。可見貧窮是一個相對的和主觀的概念,不公才是現實中絕對存在的現實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而言,公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社會公正包括經濟資源配置公正、政治參與條件公正、參與社會機會平等幾個方面,而不公的現象則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貧富分化、社會排斥、身份歧視、經濟剝奪、政治壓制等。總的來說,社會不公的各個方面都表現為各種社會資源配置不均。不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經濟學家樊剛認為,人們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結果不滿意可能會導致社會動蕩,而轉型社會最容易引起社會義憤的是機會不平等,特別是以權錢交易為特征的腐敗現象。社會不公所引發的社會沖突中最典型的便是犯罪,正如美國學者謝利所言:“貧困不會產生犯罪,但是因貧困而不滿卻會而且奇怪地足以產生犯罪,在富裕國家的相對剝奪的人們中間比在貧困的真正被剝奪的人們中間更有可能因貧困而不滿。”[8]在當前的中國社會,恰恰存在著相當的社會不公。
公平對于實現社會和諧具有基礎性作用,而社會不公已經成為破壞我國社會和諧的重要誘因,在這種情形下,作為和諧社會首要機制的法治便負有實現社會公平的不可替代的責任。筆者以為,法治實現社會公平要解決以下問題:
1.重視身份平等
在建國后至上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社會的分層是以出身和對革命所作貢獻的大小為標準來劃分的,是一種單純的“政治分層”[9]。在這種分層模式下,工人和農民是一個令人驕傲的字眼。然而時至今日工人尤其是下崗工人受到了社會的冷眼。在歷史上,農民只是一種職業稱謂;建國后,由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卻使農民背上了沉重的身份負擔;身份上的不平等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要實現社會和諧,必須使各階層的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同等的待遇,加強法律對平等權的保護。
2.合理配置資源
由于各種主要社會資源配置上的不平等,造成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機會不平等,引發嚴重的社會不公,使人權遭到侵犯,進而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同和諧社會的精神旨趣和法治建設的實質內蘊相違背。因此,實現資源配置的平等,既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也是法治建設的課題。
3.加強權力監督
權力是個體或全體使自己的利益和所關心的事情受到重視的能力,甚至在遭受其他人抵制時也能夠。它有時包括直接使用武力。幾乎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權力都是一種主導性要素[10]。在轉型期的中國,由于正式權力得不到有效規制,腐敗問題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所以,在和諧社會構建的歷史背景下,以法律約束權力,加強權力監督,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4.促進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是指個人或群體社會位置、社會屬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正式啟動,我國相對僵硬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松動,人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迅速變化。良性的社會流動有利于社會結構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有利于激發社會的生機與活力,有利于社會的和諧。此外,社會和諧穩定有賴于中間階層的壯大,中間階級的培育就其本質而言還是一個社會流動問題,即需要一種流動機制能夠讓龐大的底層社會中的一部分流動到中間階層。因此,增強社會流動,是實現由社會斷裂到社會和諧的宏觀路徑。
結語
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的構建是我國當前的重大社會實踐和歷史使命,這兩大目標的實現有賴于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社會公平僅僅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視角,此外,市民社會的培育、新型社會模式的塑造、和諧文化的培養、經濟的繁榮發展、法律意識的提高,都是和諧社會和法治建設的重大課題,不過這些方面又都和社會公平緊密纏繞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
注釋:
[1]李培林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0.
[2]程關松.論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3]苗連營.和諧社會的憲政之維[J].法學評論,2006(1).
[4]喬納森·H·特納,邱澤奇等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24.
[5][7]石元康.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理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169-171,171.
[6]約翰·羅爾斯,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2.
[9]李強.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M].大連: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114.
[10]安東尼·吉登斯.趙旭東等譯.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02,297-298.
作者系鄭州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耿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