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司社會責任,旨在構筑國家(權力動機)、企業(營利動機)、公民社會(權利動機)之間的新的治理結構。首先,本文從信度與效度兩個層面對社會責任的績效評估提出新的測量方法;其次,從公共治理的環境控制來分析資本市場的投資選定過程,在此基礎上,探究從社會責任投資到公共治理的有效路徑;再次,本文把公司的社會參與納入公共治理的空間,在那里,公司社會責任表現為社會正義以及對社區的忠誠;最后,對中國公共治理體系中的公司社會責任進行了探索。全文基于比較的視角,實證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關鍵詞] 社會責任;公共治理;社會責任投資
[中圖分類號] F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2-0068-05
傳統意義上的資本積累都是由國家和企業來推動的,然而,這是一種以財富積聚為目標的增長,這種增長是自然的破壞者,社會不平等的推進者。
“企業存在的價值是什么”?這是一個老問題,但是它不斷地在喚起人們的重視,尤其在今天,公司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公共治理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公共治理結構
跨入21世紀以來,以金融為中心的美國模式向世界各國的經濟界滲透,于是,上市公司股價是評價企業的唯一目標,企業的合并、重組,也在于期待不斷增高的股市價格。在制造業、服務業以及流通業,一部分人因企業上市而成為巨富,而另一部分人仍然是貧困一族。
然而,人們也許忽略了美國模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制造業工人屬于中層收入階層,制造業工人形成中流社會的砥柱,由此推動制度變遷與環境改善,這是美國工業社會的特點。當然,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信息化社會快速發展,制造業逐漸衰退,于是,收入差距擴大,貧富社會再現。然而,一個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工人成為中流社會的砥柱是無可置疑的,這就是公司的社會責任。
什么是公司社會責任(Corporation'sSocialResponsibilities)?誰來提升企業的價值?古典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便是利潤最大化,即為股東實現公司利潤的最大化。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就是持這一觀點,他指出,公司管理者的經營活動就是要從股東的最佳利益出發,這是公司管理者的重要責任,其最佳利益的標志就是財務方面的回報。[1]社會經濟學的觀點則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創造利潤,還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這是因為,社會通過購買產品和服務對企業提供了支持,所以,社會期待企業參與社會的、政治的和法律的事務。世界經濟論壇則把公司社會責任定位于四個方面:一是公司治理與道德責任,包括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產品安全標準和商業道德行為準則等等;二是對人的尊重,包括員工安全、就業機會、薪酬公平等等;三是環境責任,包括使用清潔能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等;四是對社會發展的責任,主要指對社會和經濟福利的貢獻,比如向貧困社區提供水、能源、醫藥、教育和信息技術等要素產品和服務。這些貢獻可能成為公司核心戰略的一部分,成為公司社會責任投資。
由此可見,公司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制定發展規劃的同時,應該負有致力于構筑有利于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在可持續的范圍內,創造出利潤以外的價值,即公司在維系生存與發展的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這就是企業存在的價值。
需要鑒別的是,公司社會責任不能單一地理解成承擔其經濟和法律的責任義務,因為這是法律對企業的最低要求。公司社會責任是超越了法律所要求的義務,公司必須對雇員關系、慈善事業、環境保護以及產品安全等社會問題承擔責任。在美國,一個公司達到政府設定的污染控制標準,或者在錄用、晉升員工時拒絕采用年齡和性別歧視政策,這只是履行了社會義務,這是企業最起碼的法律底線。可是,如果該公司使用可再生紙來包裝產品,或者參與社區環境建設,這就是公司的社會責任。索尼2003年的《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提出了雇用與人權對策,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項目環境評估、居民健康評估等一系列社會對策;日本大和證券集團在2002年10月就提出了企業倫理社會性原則,并發表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書”,等等,這些都可以稱做公司的社會責任。
本文把公司社會責任置于公共治理的結構中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嶄新的視角。首先,公共治理的核心是公共責任,而公司社會責任的目標與公共責任一致;其次,“治理”最初是用來有效地解決地方問題的,而社區治理,除了政府機構和各種職能部門以外,還需要企業與市民的參與;第三,治理體現的社會責任,它更多地包含了對人的尊重。值得關注的是,在發達國家,公司社會責任已經從“環境”向“社會·環境”轉換。日本2002年發表的企業環境報告書中,在650家上市公司中有187家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2]
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司社會責任,旨在構筑一個不同的治理結構——一個系統之間的各部分協同過程,這被稱之為“協同性”。這一“協同性”可以使國家(權力動機)、企業(營利動機)、公民社會(權利動機)之間達成一種新的均衡。如果把國家、企業和公民社會看作是公共治理的三個層次的話,那么,從政治社會的視角來看,“公共空間”的層次也是由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三方來構筑的,問題是,權力與營利在公共空間內占有多大空間?這是公共治理的一個關鍵問題。
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權力和營利結合的基礎上,實施對“公共空間”的控制,而公眾被限制在一個較小的公共空間范圍內。亞洲一些后發展工業國家的發展模式基本屬于這一結構體系。然而,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司社會責任,從發展模式上,它是從國家、企業中心型向國家、企業、公民社會的“協同體制型”轉換;在權力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結構關系上,權力和營利分離,企業回歸社會,公共空間擴大,權力空間縮小;在資本的結構上,公司的資本權利向民眾經濟權利回歸,公司社會責任能夠促進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關系結構的構建,即社會資本的構建。
二、公司社會責任的治理績效——方法論視角
所有投資都是以預期回報率為導向,社會和環境投資也不例外。投資者進行社會投資決策,不僅關注其投資是否有助于建立一個正義、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社會,亦會追求利潤最大化以確保資本增值。問題是:對公民、社區以及自然環境的投資能否產生“正”的效應呢?對于公司社會責任來說,這是治理績效的問題。
治理績效最關鍵的要素是責任性,[3]而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司社會責任,它更注重的是公共責任,治理績效也是從這一視角出發。
社會責任活動是否會降低一個公司的經濟績效?這涉及到如何測量的問題。在測量公司的“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的時候,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分析企業的年度報表,或者引證公司文檔中有關社會活動的描述,或者采用公眾感受的“聲譽指數”來測量企業的公共責任與社會績效。以這些標準作為衡量公司社會責任的尺度,從評估測量標準的效度以及信度來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公司社會責任的真實含義呢?
首先,從測量的信度來分析。公司的存在,其本身就涵蓋了社會意義,可是,社會意義是否進入公司的績效體系?例如,企業對社區治理的貢獻、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對職工幸福生活的貢獻等等,所有這一切,在公司財務報表中能否體現?其次,從測量經濟績效的效度來分析,例如,公司的年度報告或“聲譽指數”指標,通常用于短期的經濟績效,而社會責任對公司利潤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一般都要多年后才能見效,所以,公司短期財務指標也不可能得出有效的測量結果。
公司社會責任活動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實證測量的結果與我們的共識,或者與我們頭腦中印象的吻合程度是否一致?這是由一系列關聯效度(也稱預測效度)來確定的。
其一,公司社會責任對社會環境治理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世界最大的化妝品公司Loreal,20世紀90年代生產總量增加60%以上,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卻減少了40%;杜邦公司計劃從1990年至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削減65%,現在已經削減了45%;[4]豐田等10家世界著名企業聯合制定削減溫室氣體排放15%的計劃等等。顯然,這一系列業績在短期內很難奏效。
其二,是企業的社會參與產生了更高的經濟效益?還是更高的經濟效益致使企業能夠參與公共治理?這一因果關系具有實證的相關性,例如企業召回制度,一個實力雄厚的企業可以對生產出不安全的產品作出響應,盡管因安全隱患而有10次的產品召回,但它還是一家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因為從市場迅速地撤回不安全產品的行動顯示了其社會響應能力,它回應了公共責任的要求。
其三,從逆向的因果關系來看,誤導性的政府財政補貼是測量公司治理績效的又一重要指標。地球在提供流域機能、污染稀釋、水土保持和氣候調節等功能,以市場價格計算,1年能達到42兆美元。[5]從經濟的視角來看,自然環境提供了巨大經濟價值。然而,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負荷也是巨大的,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和植物生長總量已經有一半以上被消耗,問題是,政府誤導性的財政補貼加重了這一趨勢,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德國政府對煤炭工業的補貼,補貼相當于所有煤炭工人一生的工資總額。從全球來看,政府對煤炭、核燃料、石油、道路等領域的補貼,1年約2兆美元,[6]政府的這些補貼支持了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三、社會責任投資:公共治理的環境控制
社會責任投資SRI(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是指資本市場投資選定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即通過嚴格的財務分析,把投資目標基本選定在環境和涉及人的基本生存領域,它體現的是社會責任,并把社會責任與人的價值緊緊結合在一起,通過相關體制改革提升公司的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投資是從“理性經濟人”向“地球環境經濟人”轉換中的公司社會責任,它是對現代資本積累體系的糾正。從公共治理的視角出發,社會責任投資的意義在于對政府主導型開發體制的反思,公民社會成為開發主體,并對政府和企業決策的影響逐漸呈擴大趨勢。在美國,通過共同證券基金和投資信托進行的“社會責任投資”達到美國機構投資資產的10%。根據美國調查結構——社會投資研討會(Social Investment Forum)《2005年美國社會責任投資趨勢報告》的統計,在2005年,社會責任投資所占資金在美國已經超過22.9萬億美元,占當時社會專業管理資產總額的9.4%。其中,投資篩選共同基金的資產總額從120億美元增長到1790億美元,增長了15倍,[7]遠遠高于機構投資家的資產,因為機構投資家的資產受股市影響可能會縮小,而社會責任投資(SRI)的投資額卻持續增加。
在社會責任投資的影響下,美國名牌企業不斷地加強社會責任,并在這一理念下從事經營。20世紀末,發達國家生產基地的海外轉移,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不僅考察財務績效和管理,而且開始重視這些工廠的人權、工作環境、健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問題。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活躍的國際性企業,它們積極參與構筑地球可持續能力的再生計劃,企業活動指向再生能源、未來型燃料以及綠色科學技術與環境效果。這些企業以中長期的資金回報為目標。在美國,這類企業約有3500家。
縱觀以上公司社會責任投資,一個鮮明的特點是:社會責任投資所追求的是有利于公共治理目標的一種道德義務,其治理機制是基于資本市場的投資選定過程,通過“社會屏障篩選”和“股東投資行動”來控制公司的社會責任。
“社會屏障篩選”是指在投資決策中應用社會標準來進行選擇的過程,從公共財政的角度出發,選定投資企業的重要標準在于投資能否創造一個環境潔凈、機會平等、公平正義和安全生產的社會環境,例如,這些基金不會投資于酒類、賭博、煙草、核能等相關領域;除此以外,建立社區發展基金、為小企業提供融資等等也是“社會屏障篩選”的重要選擇指標。前者為個人投資者支持那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提供了一條路徑;后者則通過社區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弱勢群體的貧困問題,從而達到善治。
“股東投資行動”是一種金融責任,它通過能夠負起社會責任的股東總會對公司社會責任施加影響,在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下,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投資者以公司股東身份,通過與公司管理層進行對話溝通、遞交呈請、投票等方式來積極影響或引導公司管理層,項目選定主要在環境和勞動等領域。從長遠來看,“股東行動投資”的金融責任有助于改善財務績效,提高相關利益者(包括股東在內的,消費者、雇員、買方、社區及自然環境等)的福利水平。
另外,對低開發區域與低收入階層的重點投資,這被稱之為“地域社會投資”,也是“股東投資行動”特別關注的一個層面。在美國,從“股東投資行動”的績效來看,在社會責任投資的項目選定以及對地域社會的各項投資,2003年年底達到2兆1800億美元,占整體資產運行的11%。[8]
四、公司社會責任與社區治理
公司社會責任,實際上就是創設與社會價值共鳴的制度。企業生產方式和投資方向對公民、社區以及自然環境可能產生正、負兩面影響。關鍵在于公司投資是否將各個利益相關群體納入決策范疇。對公司的商業決策來說,若一味追求經濟利潤,長此以往產生的社會問題必然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日本《朝日企業市民獎》的制度設置就是面對這樣一個課題。第四屆《朝日企業市民獎》的獲獎企業和團體有大阪市的“近畿工人信用社”、東京的“綜合警備保障”、福岡的“索尼集成電路九州工廠”以及山形縣的“橫田東北——食品容器包裝公司”。在整個評選過程中,有171家企業參與,[9]企業業績包括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社區貢獻、教育投入等各個方面。《朝日企業市民獎》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理念工具,將重塑環境的道德沖動和利益驅動轉化為理性規范的企業行動:一個企業要變得更有效率,那它就要牢固地扎根于地域社會,具體表現為對社區的忠誠以及社會義務。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地域如何生存?這是全球普遍關心的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金、物質以及服務與世界市場同步,人口稀少的地區,資金流出。地域經濟的疲憊與地域貧富差距擴大,這是區域發展的非均衡問題。國家資金難以向社區流動,社區如何生存?這正是日本《朝日企業市民獎》創設的初衷。獲獎的大阪市“近畿工人信用社”通過支援社區NPO組織來推進社區治理。
政府財政支出的困境導致地方自治體的社區服務呈現多元化趨勢,而且服務的內容和范圍也不斷細化。在這發展的趨勢中,非營利組織(NPO)起了很大作用。如何支援NPO,大阪市“近畿工人信用社”與京都NPO中心合作,創設面向NPO的新融資制度——《京都市民活動支援合作融資制度》。作為新融資制度的結構,首先,京都工人福利協議會有1000萬日元資金存于“近畿工人信用社”,該基金原來是以工人福利為目的來運行的;其次,在此存款的基礎上,“近畿工人信用社”設置了5000萬日元的融資結構,支援每一個NPO的資金上限是500萬日元;第三,京都NPO中心設置“公益性審查委員會”,委員會對申請融資的NPO進行監督,以確認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第四,“近畿工人信用社”對融資進行最終審查。
五、中國公司社會責任——公共治理的路徑選擇
在中國,如何以公司社會責任為主線,把企業、市民、行政的三方協同作為公共治理的路徑選擇,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議題之一。在那里,公司價值觀念創新所帶來的公共治理的理念變更,對于解決貧困、改善環境是一條理想的路徑。然而,中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能源短缺、自然稟賦退化、空氣和水污染問題等等,企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在公共政策的結構中,這種責任劃分并不明確。如何從制度層面上來確保科學發展觀的實施?從公共治理的意義上來說,公司社會責任是一個全新的理念。
以中國制鈉產業為例,中國蘭太實業泰達制鈉廠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型制鈉企業,2000年達到年產1萬噸規模,現已突破年產1.3萬噸。然而,金屬鈉屬于資源和電力高耗費產品,每生產1噸金屬鈉,大約需要1萬~1.3萬度電,電的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所以,制鈉產業在發達國家日趨衰退,原來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杜邦公司具備每年4萬噸的生產能力,如今已經減少到2萬噸;而排名第二的法國麻薩原來具備3萬噸的產能,如今已經停產。中國制鈉業的蓬勃興起說明了什么呢?
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已經將公司社會責任實現了量化,比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轉向“符合道德規范”的投資公司,并根據這方面的表現,估計未來股票市場的走向。大型跨國公司,特別是石油、化工等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對環境和社會產生影響的行業巨頭,都把“社會責任”作為公司核心價值觀之一,而且,這種價值觀已經滲透到股市,并通過股價的漲跌調控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行為。
大型全球性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而進入發展中國家,它們聲稱這會帶來就業并有助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西方國家日趨衰落的產業在中國卻作為朝陽產業不斷地擴張其規模,這不僅僅是公司社會責任問題,它還涉及到雇員關系、行政導向、資源保護以及公共安全等一系列公共治理的問題。
在“2002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中國企業家代表們第一次把“企業家的責任與社會環境”作為研討的主題。可是,從整體上看,在環保、弱勢群體支持、艾滋病防治、沙漠化防治等日益嚴重的中國社會問題方面,尚未有持續和自覺的貢獻。正是從這一視角出發,發達國家的公司社會責任對中國有其深遠的啟示。
首先,中國已經實施的《公司法》對公司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已經在2004年著手研究社會責任問題,并于2006年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然而,目前仍未形成規范的報告格式,所以,信息披露不透明,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等等。總之,在公司社會責任方面缺乏有力的監管機制。顯然,創建使企業能從事社會責任行為的制度框架,需要政策與司法的雙重約束力。
其次,政府致力于促進、并鼓勵企業在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共同創造有價值的行為,并引導企業與社區團體、工會、消費者建立伙伴關系,使其識別主流社會的準則,改變其社會參與方式,對變化的社會需求作出回應。
第三,政府構筑社會責任投資的制度框架,通過社會責任投資營造激勵創新的治理結構。例如,日本琦玉縣志木市政府決定,由住民稅的1%設立“住民自治基金”,政府列出具體的、貼近市民的政策菜單,請市民選擇。市民選擇機制通過輿論調查,從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抽出1千人為樣本,每年進行調查。志木市的住民稅,以2004年預算為例,2004年的住民稅有40億日元,1%的話便有4000萬日元,[12]這4000萬日元的社會責任投資由市民決定。在志木市,這一治理結構被稱之為“公共財政的直接民主主義”。
政府把企業作為收入的主要渠道,所以,政府承擔企業家角色,這決定了政府支出的大部分是投向生產性領域。可是,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向社會發展全球高峰會議遞交的文件中指出,“發展首先是社會性的”。在中國,社會建設需要更多的有社會責任的公司,然而,公共治理不是單一的權威式管理,它是指每個政策領域的多種行動者——政府、企業、公民社會之間的互動,從而營造以社會責任為宗旨的新的公共治理結構。
(本文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J50406;上海市教委2007年重點項目“內發式發展與公共治理”的階段性成果,編號:072575)
注釋:
[1]斯蒂芬·P.羅賓斯. 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41.
[2]報道.“社會の責任前面に企業:変わる環境報告書”[N].朝日新聞.2003-11-11(1).
[3]“Governa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G. Hyden and M. Bratton (eds) ,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2.
[4][5][6]N·Miyats.“環境と成長は両立可能”[N].日本經濟新聞.2003-11-27(A3).
[7]“SRI IN USA”. Steven J Schueth March 2006, FirstAffirmativeFinancialNetwork, LLChttp://www.firstaffirmative.com/news/sriArticle.jsp
[8]藤田和朋.“アメリカの社會責任投資——10%”[N].日本経済新聞.2003-11-19(8).
[9][10][11]大宮司聰.“朝日企業市民賞”[N]. 朝日新聞.2007-9-25(13).
[12]報道.“住民稅の使途市民が決める”[N].朝日新聞.2004-9-4(2).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