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引起教育界的關注,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進行研究,出現了多種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隨著我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基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實施的教師管理已成為研究熱點。本文梳理、分析和反思國內外關于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國教師階段管理的建議,旨在為我國實施基于教師職業生涯的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職業生涯管理;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教師職業生涯管理
職業生涯管理是指管理部門根據組織發展和人力資源規劃的需要,在組織中制定與員工職業生涯整體規劃相適應的職業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適當的教育、培訓、輪崗和提升等發展機會,協助員工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在國外關于企業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比較早,也比較多。但在國內,由于我國在科學管理方面的實踐才剛剛起步,關于職業生涯管理的實證研究還只是集中在企業界,關于教師的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則非常薄弱。
一、職業生涯管理的概念界定
我們把職業生涯管理作為一種對個人開發、實現和監控職業生涯目標與策略的過程。職業生涯管理是一個長達一生的過程,它能使我們認識自我、工作、組織;設定個人的職業目標;發展實現目標的戰略以及在工作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修正目標。雖然職業生涯是指個體的工作行為經歷,但職業生涯管理可以從個人和組織兩個不同角度來進行。
從個人的角度講,職業生涯管理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在職業發展上要達到的高度等作出規劃和設計,并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而積累知識、開發技能的過程。它一般通過選擇職業,選擇工作組織,選擇工作崗位,在工作中技能得到提高、職位得到晉升、才干得到發揮等來實現。職業生涯是個人生命運行的空間,但又和組織有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組織是個人職業生涯得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從組織的角度對員工的職業生涯進行管理,集中表現為幫助員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建立各種適合員工發展的職業通道、針對員工職業發展的需求進行適時的培訓、給予員工必要的職業指導、促進員工職業生涯的成功。
國內外對于職業生涯管理這個概念并無統一定義。
Hall(1988)提出職業生涯管理為一持續的過程準備、實施與追蹤個人執行的職業生涯設計與組織職業生涯制度的配合程度。
Gilley(1988)定義職業生涯管理為整合性的人力資源活動,也就是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來配合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
Milkovich&Boudreau(1991)將職業生涯管理定義為一個過程,透過此過程,組織為滿足未來需求,甄選、評估、指派與發展員工,以提供一群合格者去完成未來需求的程序。
戴良鐵,劉穎中提到職業生涯管理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企業幫助員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和幫助其職業生涯發展的一系列活動。
張旭,張愛琴提到,所謂職業生涯管理,就是企業幫助員工確定個人在本企業的職業發展目標,并提供員工在工作中增長職業素質的機會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它使企業發展目標與員工個人發展目標相聯系并協調一致,建立企業與員工間的雙贏關系,進而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職業生涯管理工作主要由員工和組織兩方面構成。
通過以上的文獻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對職業生涯管理從不同的角度予以了不同的定義,有的強調個人在職業生涯管理中的作用,有的強調組織在職業生涯管理中的作用。本文認為,職業生涯管理中組織和個人的地位很難分清孰輕孰重,需要在確保組織利益的同時,注意考慮個體的發展意愿,這就是職業生涯管理價值的雙向性。
二、關于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重點
(1)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
教師職業生涯管理是一項貫穿教師各年齡階段的長期工程,因此要考慮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所處的職業發展時期,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是有所不同的,這就意味著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任務,需要不同的具體開發與管理策略。
有關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采用了時間序列研究思路,將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階段,強調教師職業生涯特點隨時間發生變化。主要的代表理論有富勒的“關注”階段論、伯頓等的教師職業生命周期論、利斯伍德的心理發展階段論以及萊西等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階段論等。少數學者,如貝爾和格里布里特從教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情境將其發展劃分為確認與渴望變革、重新建構、獲得能力這三種情境。雖然各種發展階段各有特點,但均能看出教師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連續、一體化的過程,并且凸現了教師在不同發展水平、需求、心態、信念等。
(2)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Super認為職業生涯發展是自我概念的發展和實踐的過程。自我概念的發展受個人性向、生理狀況、擔任角色、他人的認可程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個人由自我概念發展出對職業生涯的態度,并作為擇業和其它生活角色的選擇依據。
Fessler認為教師職業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反應出個人和組織環境因素的影響。個人因素興趣愛好、性格、內在動機、志趣、抱負水平、性別、年齡、關鍵事件、家庭因素等。組織環境因素社會階層、社會期望、教育背景、學校規劃、管理形態、課程和教學等。學校及教育組織對教師教學的表現和承諾有積極和持續性的影響,并強調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其中每個階段都會反應出個人和組織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師生涯發展歷程錯綜復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綜觀相關研究,學者們往往將這些因素集中在兩個大的方面。個人環境因素:教師生涯發展周期中,教師的個人環境因素,如家庭支持、關鍵事件、生活危機、個人特質、興趣與愛好等都會在某個時期對其產生影響。組織環境因素:學校是一個具有特色的組織系統,這個系統中的規章制度、管理方式、組織氣氛和社團組織文化等都對教師的生涯發展有重要影響。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以靜態為主,缺乏對不同生涯發展階段中主導影響因素的動態分析。
三、關于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國內外有關教師職業生涯管理方面的文字資料,利用有關的研究成果和多學科的知識對教師職業生涯管理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關于職業生涯管理的實證研究還只是集中在企業界,關于教師的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則非常薄弱。可借鑒的資料也有限,所以大多數都是在企業職業生涯管理的理論基礎下進行的,然后結合教師的特點展開的理論研究。所以文獻資料的收集打下了理論基礎。
(2)問卷法和統計法
參照國內外專家對組織的職業生涯管理、開發進行大規模的系統調研時所設計的一些問卷和問題,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學校實際,編制了教師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問卷和學校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問卷,對教師和學校組織職業生涯管理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由于研究對象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對教師職業生涯現狀進行了解,無法從現成的文獻資料中取得,而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中需要通過編制專門的調查問卷,對具體的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由調查對象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自陳來表明觀點、描述事實。
(3)訪談法
拜訪教師和人事部門管理人員,并通過電話、網絡和面談的形式,與從事該類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了相關方面的探討,從而對問卷進行了補充和印證。這是對問卷調查的一種輔助手段。
四、以往研究的不足及趨向
當前,國內外研究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和高校管理的文獻比較豐富,但大都是對這兩者單獨進行研究,且僅有少量文章從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去探討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問題,將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與學校管理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很少,特別是對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管理。之前對該課題的研究有從個人層面或組織層面進行單方面研究的,也有從教師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和組織職業生涯管理兩個角度展開研究的,但是僅限于高校教師。
由于職業生涯管理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系統的長期性工作,既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又考慮到職業生涯管理尚處于初始階段的實際,因而對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實施方略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加以補充完善。
在高校中,各部門和院系還有數量不少的行政管理人員、教輔人員等,他們同樣在默默無聞地為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的職業生涯同樣需要研究與管理。
總之,有關學校組織與教師職業生涯管理的研究還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無論是其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