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轉型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關鍵詞。
黨中央提出,國民經濟須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當務之急。
在經過近30年的粗放式原始積累之后,我們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們逐步擺脫了貧困,并日漸富庶。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卻換來了“世界工廠”的稱號。在過去的30年里,低成本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廉價的土地和能源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優勢,讓我們始終處于全球生產價值鏈的最低端。缺乏自主品牌,缺乏核心技術,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我們將永遠受制于人,賺取微薄的打工費。
更重要的是,土地和能源資源的緊缺,環境保護的壓力以及廉價勞動力的不再,意味著企業低成本優勢的結束。
因此,經濟的轉型是必須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深圳已經較早意識到了來自升級的壓力,不升級沒有出路,升級若靠量的擴張也沒出路。在未來,深圳希望實現零地增長,在不增加一分土地的情況下,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毗鄰的東莞也提出要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雙轉型。東莞的形勢看來更嚴峻。這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城,外向依存度是廣東省的三倍,全國的六倍。早期依靠低廉生產成本的優勢,成為了全球產業資本流向的重地。如今,它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難以為繼,倘若在未來五年左右時間里,產業升級轉型不能取得明顯成效,它將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危機。轉型是它唯一的出路。
高新技術以及現代服務業是這些地方轉型的方向。無論是珠三角地區還是長三角地區,在未來,能夠拉動整個經濟增長的動力有兩個:一為高新技術,二為現代服務業。上世紀末的香港,成功地完成了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如今的深圳,高新科技產業已經開始走出一條路,擁有許多像華為那樣的高科技民營企業足以讓任何一個兄弟城市羨慕。東莞的轉型也指向了高科技,但由于人才的短缺,它的步履更加艱難。
因此,人的轉型是核心,是關鍵。實力的競爭最終是人的競爭。人的文明程度、精神內涵、知識結構、教育背景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綜合能力,是推動和促進現代社會變化和發展的制勝因素。
政府的轉型更是勢在必然。為了發展經濟,政府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的精力和財力難以集中到社會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上,經濟建設所占的主導性地位,制約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
在以后的時間里,著力社會建設,關注民生問題,解決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并成為核心職能,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已經提上日程。
改革開放30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個當口,我們面臨的是經濟社會的雙轉型。
我們不僅需要一個財富中國,更需要一個文明中國。
唯其如此,我們才能期待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