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時候,宰相王安石邀好友蘇東坡一同乘船觀賞杭州西湖美景。船至湖心時,王安石來了酒興,要與蘇東坡在船頭一邊飲酒一邊賞景,遂命手下置辦酒菜。佳肴送上后,一名侍女提壺斟酒時,不慎錫壺脫手,滾入湖中,王安石頓時大怒,剛要訓斥那個侍女,大文豪蘇東坡觸景生情,出了一個上聯:“游西湖,提錫壺,錫壺失西湖,惜乎錫壺。”
王安石聽后,心中明白,蘇東坡要自己對出下聯,怎奈苦思冥想搜腸刮肚,也對不出。蘇東坡見王安石絞盡腦汁無以對答的窘迫模樣,笑了一陣道:“算了吧,王兄,小弟的上聯乃是‘絕對’,不要說是瞬間,就是一年后能夠對上,小弟也是欽佩之至啊!”王安石十分尷尬,忙舉起筷子說:“來來來,吃菜吃菜。”就這樣,由于蘇東坡出的這一上聯,免了侍女本該遭受的一頓責罰。
半年后,王安石到福建巡視,路過江西南豐,看到一種景泰藍鳳凰,十分喜愛,便買了一只。帶回家中后,王安石對著鳳凰上下欣賞,左右玩味,忽然來了靈感,很快想出一個下聯,正好對上蘇東坡半年前的所謂“絕對”。他一陣興奮,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提筆寫了下來,并立即差人交給蘇東坡。
蘇東坡看了王安石的下聯,連連點頭驚嘆道:“世上本無絕對,日后自己千萬不可再驕傲了呀!”原來王安石的下聯是:“過南豐,買藍鳳,藍鳳得南豐,難逢藍鳳。”而且,南豐一帶的方言“南”與“藍”同音,更是天衣無縫了。
北宋熙寧年間,湖北隨州城東有座魯班建造的三層幾角樓,每個角有一盞燈,只要點燃一盞,其他的燈都會亮。城北有座橋梁專家李春建造的五孔花溪橋,上游不論多少水下來,只要一孔流水,其余四孔也跟著流。
有一天,宰相王安石回臨川省親,路經隨州,走進一家酒樓正要飲酒,抬頭見墻上有司馬光題寫的上聯:“幾角樓,樓幾角,一角點燈諸角亮。”因難對,一時成為“絕對”。“好一個上聯。”王安石贊道。
他興奮之余,卻一時難覓佳對。于是,酒也不飲了,便去散步思索。當他來到花溪河邊,步上五孔橋,欣賞片刻,突然高興地說:“有了。”遂疾步返回酒樓,命隨員取出筆硯,揮筆在墻上續出下聯:“五眼橋,橋五眼,一眼流水五子溪。”眾人觀之,無不擊掌叫好。此事傳出,頓時轟動隨州,人們紛紛慕名前來欣賞巧對,一時,酒樓生意也興隆起來。
這副對聯出自兩位文壇高手,其妙處有二,一是點出名勝之稱謂,古跡形狀,事物特點;再就是把三國時蜀軍師諸葛(角)亮和楚國將才伍(五)子胥(溪)的姓名用諧音字嵌入聯中,自然貼切。更值得回味的是,王安石對反對自己變法改革的司馬光欲借聯語示志,寄希望于他響應支持,可謂別出心裁。
王安石回到家鄉臨川。正逢廟會,因此他信步來到當時最繁華也最熱鬧的正覺寺。大家得知丞相到此,紛紛讓道,正覺寺的方丈也急忙把王安石請到大雄寶殿內,等王安石敬完香之后,方丈開口道:“老衲乃外鄉人,丞相乃當今文豪,在下有一上聯至今無人能對,都說臨川乃才子之鄉,不會是徒有虛名吧!”
王安石聽完很生氣地說:“那就快賜上聯吧!”于是,方丈用手指著大殿角落里的一只舊鼓架說:“丞相看到沒有,那舊的鼓架上架著一只舊鼓,而蒙鼓的皮也垂下來一半,就以此為聯——鼓架架鼓陳皮半夏(下),陳皮乃一味中藥,陳就是舊的意思,而半夏也是一味中藥,皮垂下一半即為半夏(下),懇請丞相賜下聯。”
王安石聽后凝神沉思許久也沒有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一直到晚上掌燈時候。此時有人提著燈籠從外面走近來,王安石看見后說:“有了——燈籠籠燈白芷(紙)防風。”方丈說如何解釋。王安石說:“燈籠是不是籠著的燈,而燈籠外面是不是白紙(芷)糊著,那紙是不是防著風,不要把燈熄滅。白芷(紙)是一味中藥,而防風也是一味中藥。”方丈聽后說:“真乃絕妙對也。”隨后回到后殿念經去了,圍觀的百姓聽后響起了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