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89歲的乾隆用“十常四勿”來歸納和總結自己的長壽之道:“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眼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和“食勿言、臥勿語、酒勿醉、色勿迷”。我“照貓畫虎”提出自己多年實踐的“十常四勿”——
氣常運,即在例如打太極拳、做行軍操、跑步等活動中有意義地配以深呼吸,此外,在公園里、在爬山時,我也喜歡作些深呼吸運動,吸氣時我常用太極拳的起勢式:自然直立,雙手慢慢向前抬起,同時徐徐吸氣至最大限度,停幾秒鐘后,彎腿,雙手下落,同時迅速吐出濁氣。如此反復多次。
位常變,我相信“久坐傷肉、久站傷骨、久行傷筋、久視傷血”古訓,經常變換姿勢。退休后每周必進行各一次的爬山、長跑和遠騎,拒絕“單打一”。
腦常用,我預防腦子退休和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主要措施是:每天看書報和看電視各兩小時左右;盡量多地參觀博物館和各種展覽,還作點筆記;記“家庭記事”,年終還必寫篇“年記”;與朋友或家人下棋,自玩撲克,每天一小時左右;練毛筆和寫作,三易其稿,每月一二篇;如計算醫藥費,購物等,盡量用心算、筆算,而不用計算器。
腿常邁,三公里之內我不坐車,不騎車,而是邊開雙腿快步走;15公里以內則一般靠雙腿蹬自行車往返。
臉常激,即臉部(包括鼻、眼、嘴)經常用冷空氣,冷水去刺激它。每天清晨和每次進城歸來和每次運動過后,我習慣在水龍頭下,先用冷水漱洗鼻腔鼻孔,反復擦洗臉面。
發常梳,用手梳頭,十指似犁,自下而上,重輕適當,每天梳幾次,每次二三十下,梳后人立刻有舒展感。
眼常轉,在漫步時、在看電視間隙時或外出乘車時,兩眼同時向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右、左下方——右下方等八個方向各轉七次;轉畢兩眼朝前方凝視片刻。一天數次,逮到機會就做。
耳常扯,健耳不是“彈”,而是“捂”、“壓”、“捏”、“扯”。具體做法是:雙手心捂耳手指朝后敲擊后腦勺中的風池穴,24下,之后松手重作,共10次。做畢,雙手捏與扯雙耳廓,至少上、中、下三點各若干次。
腰常旋,退休后久坐和運動前,做旋腰運動,至全身舒展開為止。
肛常提,直立,甩雙手,幅度由小而大,每當雙手向后甩時。提肛,腳跟微微翹起,往復百次左右,一天最好早、晚各一次。
而“四勿”則是,“人勿懶”、“氣勿生”、“食勿精”、“污勿染”。最后一項特別指“香煙、烈酒、變質蔬菜、過重的調味品”。妻子是東北人,口味重,硬叫我糾正過來了。
我70歲了,耳不聾,眼不花,下海能游泳,爬山喜登頂;騎車二三十公里不嫌累;長跑三五千米不覺乏。近30年來基本上沒有打針吃藥,年年節省大量的醫藥費。而這一切,細想起來,確實與我多年來經常堅持的這“十常四勿”密切相關。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