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省親時郊游遠足, 一路上見識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標語文化”。沿途醒目之處常有白漆書寫的各式標語口號, 或激勵人心, 或警世忠言, 其中最多的是計劃生育口號, 如“計劃生育搞得好,小康生活來得早”,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珍惜土地 控制人口”, “計劃生育 丈夫有責”……這些口號看得我心服口服,頻頻點頭, 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則標語卻讓我靜思沉吟, 繼而連連搖首。 這則標語是“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
誠然, “女兒也是傳后人”一句言之有理,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 孩子身上承載著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 絕無誰重誰輕之分。 但是這標語的前半部份“生男生女都一樣”, 卻不是事實。
別的不談, 就說現在國內居高不下的房價吧, 就能把那些生兒子的父母給壓趴下。不管是跟據古老的傳統習慣還是現實社會的普遍認知, 婚房似乎是男人討到老婆的必備\"聘禮\", 女孩子結婚都要找有房的主, 為了兒子的終身幸福, 老爹老媽得節衣縮食、玩命打拼。再反觀那些生了女兒的父母們,待嫁閨中、坐等房來,這生兒生女能一樣嗎?
等到住進高價新房之后,這生兒生女不一樣的差別就更明顯了。兒子唯媳婦馬首是瞻,兩耳不聞爹娘呼喚,一心甘當老婆奴仆。再好的媳婦也難對公婆推心置腹,頂多也就是以禮相待,如遇到那兇悍潑婦,只能坐等氣煞老朽、一命嗚呼了。即使沒有媳婦從中作梗,男人心粗,這兒子啥時能記掛起爹娘的冷暖起居啊!女兒就不同了,要么納婿入贅,或即使嫁入他門,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噓寒問暖勤探望,有空就往娘家跑,甘當爹娘的貼心小棉襖。我在國內居住的老父不久前拿了他的新皮帶去打洞,皮匠是位四五十歲的大嫂,快言快語大嗓門。她一接過皮帶就說:“老爺子,你女兒給你買的這皮帶可是名牌啊”。父親吃驚地問:“你怎么知道是女兒呢?”大嫂不屑地一撇嘴:“兒子?兒子忙著伺侯媳婦還來不及呢,哪有功夫和心思替你買皮帶?”
如果說買房一事也屬中國特色,那么這兒女對父母的差異就無分國界了。來美國后我住過一幢公寓樓,90%的樓民都是退休的\"侯鳥老人\",每年冬天他們便飛往佛羅里達避寒,開春后再返回。我在那樓里住了很多年,認識了絕大多數樓民的女兒們,卻很少見到兒子們露面。那些女兒們總是來陪自己的父母采購、就醫,周末還帶著孩子和丈夫一齊來探望,等到冬天\"老侯鳥\"南飛時, 樓里進出提箱送行的壯年男人們,多半不是兒子而是女婿。所以,英語中常說:“A daughter is a gift of love”(女兒是愛的禮物)。愛爾蘭人的一句俗語就更加直白了:“A son is a son till he takes him a wife, a daughter is a daughter all of her life。”翻成中文就是:兒子娶妻后便不再是你的兒子,女兒卻終生都是女兒。所以,在美國很少聽到婆媳糾紛, 結了婚的兒子和父母拉遠了距離,如有矛盾, 多半是丈母娘和女婿間的磨擦, 因為母女間來往密切導致丈母娘有時也摻和進女兒及女婿的小家庭生活中指手劃腳, 令女婿不悅。 美國男人之間流傳一則笑話, 說如果你的凱迪萊克車要掉下懸崖了,那你可得趕快把它拖回來,因為凱迪萊克算得上價錢不菲的車了,但如果你丈母娘正坐在車上,那就讓它掉下去吧。所以你說生個終身制的女兒和生個娶媳忘娘的兒子,最后還要犧牲一輛凱迪萊克去損財害命,這生兒生女能一樣嗎?
以前中國人要兒子是因為雖然要備房辦“聘禮”, 但畢竟娶進個媳婦和兒子一起為自己養老送終,現在呢,父母早沒了要求兒子媳婦為自己養老送終的權利,可卻還要肩負為兒子備房娶妻的責任,生個兒子可真怨。由于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得中國很多地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再過一二十年那些地區將有不少婚齡男子無法娶妻,所以,今天養兒子難,再過幾年就更難。生男生女,后果兩樣。
在所有各色林立的計劃生育標語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個公益廣告,畫面上一個甜美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底下寫著“關愛女孩,關注民族未來”。我想這是針對一個民族,一個男女比例趨向失調的民族而言,對于我們每個小家庭呢,還可以再加上一句:“關愛女兒,保障爹媽未來”。
當然幾千年的重男輕女習俗根深蒂固,改變起來困難重重。遠的不說,就我這篇文章吧,發表之前也遇到阻力。我的拍檔一看這文章就氣地跳腳:“你明知道有兒無女是我這輩子的最大缺憾,怎么還拿筆往我痛處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