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日本、歐盟紛紛要求人民幣迅速升值,中國面臨的壓力驟然增大。有人將這種情況與當年的“廣場協議”類比。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前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2007年11月16日,經濟學家郎咸平在上海發表演講,談到“廣場協議”時,郎咸平認為:“當時日本政府簽下了協議之后,就很顯然落入了美國的圈套。道理很簡單,日本政府簽字,說明日幣即將升值。那么,全世界的國際炒家都會去買日幣,因為他們賭日幣升值。”
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有自己的觀點。他說,日本經濟之所以陷入長期蕭條,是由于日元升值太快,同時與升值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有關。
比如貨幣政策,日元升值后為了減緩升值壓力,采取了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增發貨幣,從而造成大量熱錢涌入股市和樓市,使經濟泡沫越吹越大。
“日本經濟的主要教訓不是日元升值,而是資產泡沫化傾向過于嚴重。”
通貨膨脹分為兩種,一是實體經濟通貨膨脹,二是資產通貨膨脹。在增發貨幣過程中,日本政府對通脹問題缺乏認識。表面上看,發行貨幣并未造成實體經濟通貨膨脹,但問題轉移到了資產通脹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認為,日本“廣場協議”同中國現在升值的性質不一樣:“日本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泡沫經濟究竟是怎么產生的,他們強調的是貨幣升值預期過快。其中,‘廣場協議’起到的作用很壞,因為日元升值是在簽署協議之后。在各國政府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升值預期驟然強烈。‘廣場協議’搞垮了日本,使日元升值四倍。”
在楊帆看來,日元升值是國家間的直接博弈,不讓日本啟動內需,使其走上泡沫經濟道路,美國和英國是有意這樣做的。“我們現在經常數落說,這是日本脫亞入歐、跟著美國跑的結果。中國是獨立主權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而日本到現在連獨立主權都沒有,不過是美國的半殖民地。”
湯敏分析道,日本沒有考慮到的是,資產型通貨膨脹,同樣也能對一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而德國在同時期沒有犯日本這樣的錯誤,避免了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的困境。”
“日元升值后,日本采取了一些錯誤政策,放松住房貸款,采取‘雙松’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日本經濟長期蕭條。但中國要升值到1∶5,也不過才40%。五年時間升值40%,對中國來說是可以承受的。”楊帆說。
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現在面臨的壓力,與日本“廣場協議”簽署前很相似。但歸結到人民幣該不該升值的問題,楊帆認為,這是人民幣升值在時間上拖得太慢的結果,導致中國失去主動性。
他表示,日本當時是泡沫經濟時代,錢實在沒地方可去,多余的錢自然跑到股市和樓市上去。這是日本經濟學家自己說的。中國不一樣,因為中國的內需基本沒有啟動。“原來我主張人民幣升得快些,但現在壓力太大,我看還是升得慢些好。如果早點升值,預期也不會這么強烈。”
楊帆分析認為,中國現在正在啟動內需,而當時日本并不具備這個條件,一連串的錯誤下,泡沫破滅造成的巨大危害體現出來。在主權和內需的支持下,中國的經濟泡沫表現形式與日本不盡相同。
“即使崩盤又怎么樣?只要利用好資本市場,那時候中國自己的企業發展起來了,還擔心什么呢?一般來說,歷史都不會重蹈覆轍。你在這個地方栽跟頭,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栽,但有可能在別的地方栽。”楊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