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前一周,吉米·威爾金森教授的學生越來越緊張了。不管他們上傳了多少視頻,瀏覽了多少博客,加了多少好友,全都沒用。他們接觸的人還不夠,他們還不夠有名!
別以為他們是在不務正業。
恰恰相反,威爾金森在帕爾森斯紐約設計新校所開的課程中,學習的重點就是成名。整個學期,他學生的學習進展都被監視著,最后,不是由他們的老師,而是由一個小小的網絡搜索軟件來決定他們的成績。
15個學生可以在班級博客上查詢到他們的最新排名,而威爾金森會在他的課程中,向學生們傳授怎樣在日益飽和的虛擬世界中成名,并保持名氣。
“實際上,我們不把這叫做網絡名氣(online famous),我們把它叫做famo。”威爾金森說。他是和數碼藝術家詹姆斯?鮑德利、伊萬·羅斯,以及朋友們共同構思出“網絡成名”這一課程的。他們發現了在網絡上推銷自己藝術的方式。當網絡成為21世紀新興藝術破蛹而出的基本工具的時候,這個點子就冒了出來。
對于威爾金森和他的學生來說,“網絡成名”課程涉及到教育、技術和經驗。他們試圖通過一個能夠同時衡量眼球數量、注意力、社交圈大小和其他一些因素的矩陣,來量化網絡上的名氣。這一切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使用,甚至操縱互聯網商業的新秩序。

“在Facebook已經被估價到160億美元的時候,鼓勵學生和老師一同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不只是研究這些在線系統如何運作,或者坐在一起閱讀案例,而是與這些系統直接互動并參與到其中。”帕爾森斯傳媒、設計和技術系副教授泰德·巴菲爾德說,“這不是16世紀的德國文學,你不可能從學術領域找到一位專家來教學。這門學科還沒有成型的知識體系,全都是新的。”
在這個特別的12月末,眼前所見令威爾金森大吃一驚。“合法成名”失敗后,許多學生為了提高成績,而不顧一切地制造注意力,讓瀏覽量在最后一分鐘突然暴增。常見的方法是:上傳衣著裸露的美女視頻,并加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
威爾金森在班里要求學生們出示最后一星期所制作的數碼藝術品。結果很明顯,這些俗氣的音樂視頻就是那天點擊率暴增的原因。一個學生說,他的一個短片在幾天內獲得了13000次點擊。
“哇,簡直是熱賣!”威爾金森大感驚奇,“我猜你也不想被這些粗俗的東西辱沒……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些數字。看看這些訪問量,簡直太驚人了!”
通過搜索引擎、博客、網站、視頻中心和其他途徑,威爾金森臥室的電腦按照他“嚴格的”條件,沒日沒夜地搜索著最熱門的東西、最新的東西和他學生的動向。
“有一些在網上暴紅的人,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不知道為什么就紅了。”威爾金斯班里一個叫丹尼·德爾克的學生說。
“比如那個泰·桑德,他只是把自己唱歌的視頻上傳到網上而已。可是現在有幾百萬人觀看過了,他變成YouTube里的紅人,甚至還因此有了商業收入。還有‘男巫,親愛的讀者’的事,他只是假裝‘哈里波特’,而且明顯是由一個內部玩笑引發的,但是現在連紐約時報都報道了,而且也有成千上萬的瀏覽量。關注度甚至比一些獨立電影還高。”
威爾金森選出了目前網絡名氣冠軍:勞倫·凱特林·昂普敦。她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南卡羅來納憤怒小姐,這位小姐在游行中,對一個問題不著調的回答的視頻,已經成為英特網有史以來最熱門的視頻之一。
就像威爾金森看到的,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在他的學生將會面臨的這個網絡上,幾乎所有人都“試圖成為毒菌,并不斷侵蝕著在線觀眾裝置了敏銳的垃圾探測器的大腦。”
至于學生們所學的全部竅門和捷徑——例如如何運用標題、關鍵詞和標簽,來吸引搜索引擎的注意,以及如何利用社交網站,尋找最可能對他們作品感興趣的受眾,威爾金斯說,“合法成名”的關鍵,仍然是:質量、堅韌和堅持。
“如果你不只是想短期出名,就仍然必須腳踏實地。結交一百萬個Myspace好友,然后制造一群追隨者。這就是那些擁有更大社交圈的人總是能在網絡上排名第一的原因。”
德爾克說,這門課讓他對來也快、去也快的名氣有了不同的認識。“你必須有創造力,尤其是在學校,這樣你才能拿到A。你以為我為什么要跟你聊天?因為你的文章將會被放在網絡上,而其中有我的名字,不是嗎?”
來源:美國《時代》周刊博客2007年12月20日
翻譯: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