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沙龍》
2007年12月19日
JP摩根是19世紀的銀行家、鐵路大亨和鋼鐵巨頭,其身上的資本主義印記比誰都深。可又有誰比他更能理解一次緊急救助的戰略意義?
摩根曾經組織了一次債券發行,對美國政府進行緊急救助。然而,生活在中國集權時期的摩根一定想不到,他的銀行帝國的華爾街偶像般的后代們,居然因為自己的經營失誤,而需要手握現金的社會主義者前來救助。
慷慨解囊
為了有效利用中國1.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叫做“中國投資公司”的這個國家財富基金,在2007年11月創立。盡管它原則上應該能夠獨立進行投資決策,但是,買進摩根士丹利10%股份的這個決策,卻一定來自高層。
隨著阿布扎比援助花旗銀行、貝爾斯登從中國另一家投行得到注資,紐約的金融巨頭們已經遭到了一些打擊。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援手證明世界資本市場運行得非常出色。當然,這也是一種對石油美元以及所有美國人花在中國產品上的美元進行循環利用的方式。然而,克林頓時期的財政部經濟學家布萊德·賽斯先生卻感到有些不安,他長期研究國家財富基金巨額投資這一領域。
賽斯先生“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喜歡將國有銀行當作政府的政策工具。他很想知道,“當一個政府在另一個政府控制的公司中占有很多股份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而且,他擔心,中國的“政府投資決策會比現在更深刻地改變美國經濟的資產安排”。
這些都關系重大——盡管有人認為,對于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來說,比起任何引領美國經濟方向的戰略意圖,這件事更多是關系到他未來在中國的布局。不過,賽斯讓我們看到了一件美好的事,那就是,對這件事的回應,捍衛了美國自由市場勇士的名譽。
從中國進口資本主義
數年前,美國金融界輿論認為,為了發展金融業,中國必須放棄對銀行的控制。國家所有制被普遍視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障礙。然而現在,中國國有銀行并沒有把持有的股票賣給華爾街的公司,反而是,這些銀行正在(非控制性地)買進華爾街公司的股票。
還記得美國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整個世界收歸囊中而遭到的批評嗎?不久前,美國還在熱衷于向全世界輸出它的政府形態(包括資本主義形態)。而現在,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巨頭都對非民主政府有著很強的資金依賴——并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還在進口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形態。
編譯: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