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虎”事件還沒有塵埃落定,最近又出了個“文化唬”事件:全國兩會上,300億建“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動議遭到了115名委員的聯名炮轟。
山東方面極力主張斥巨資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山東省政協主席孫淑義在政協大會上發言時,將“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設提升到了“中華文化復興的驚世創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千秋偉業”的高度。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濟寧市市長張振川回答記者提問時稱,中華文化的主流是漢文化,漢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濟寧,因此“建設地是比較明確的”。更有趣的是,針對政協委員簽名反對,這位張市長表示:“允許有爭論,但是標志城肯定要建”。
我們不知道張市長的底氣何來.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還是“69個院士的簽名”?上百名的政協委員的聯名上書,難道真的就是一張廢紙?
曾幾何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度成了某些官員的政績項目。直接建桑拿中心、星級酒店,挨老百姓罵的機率,要比以“文化”的名義建大樓大得多。于是一些官員紛紛傍上了“文化”這個文雅詞兒,仿佛自己的行為和“文化”一沾邊,就顯得高尚無比,底氣十足,有恃無恐。
文化是什么?我覺得,文化是一個流動的概念。一切人類活動的文明進化過程,就是文化。歸根到底,文化是軟實力,而不是硬件建設。不要以為把大樓建得溢彩流光、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就是有文化。
魯迅先生在《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一詩中,曾諷刺過此種打著“文化”的幌子行利益之實的唬人行為:“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時光荏苒,“文化唬”現象又卷土重來,不知國人作何感想?
你要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是嗎?那么好吧,請別打國家財政的主意,因為國家的錢包不是你的錢包。如果是民間投資,不用說“標志城”,就是建“中華文化城”,建“宇宙文化城”,想必也不會引來這么大的爭議。你要動用國家的財政,你就不能不尊重科學,尊重民主,不聽一聽全國人民的聲音。試想,中國不但有“文圣”,也有“武圣”.還有“智圣”。更有什么三皇五帝……。形形式式的“文化特產”,如果每個地方政府都打著漂亮的旗號去向國家要錢,這個要300億。那個要300億,而且開口就是斬釘截鐵“肯定要建”,行得通嗎?還要科學發展觀干什么?
據統計,2001~2006年全國文化事業的總投入是654億。你一個“標志城”就干掉了六年全國文化總投入的一半,政協委員不聯名上書才怪呢。
“文化唬”事件和“華南虎”事件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情,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變著法子上項目,冠冕堂皇伸手向國家要錢。目的一致,手法不同。一個是民主問題,一個是誠信問題。上萬、過億項目行政博弈的背后,維系著一個龐大的利益鏈條。都是不同凡響的“大手筆”。不同的是,“文化城”給人的感覺是讓民主走開,讓科學走開;“華南虎”卻讓誠信走開,讓政府的公信力走開。
據媒介披露,關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和“69個院士的簽名”這兩條信息,真實與否還存在種種猜測,有院士對媒介公開表示自己并不記得有此事。到底如何,還要“且聽下回分解”。
還好,“中華文化標志城”還在初始階段,該項目還來得及認真地好好論證。不像河南鄭州新鄭市的“華夏第一祖龍”項目,工程搞了一截就被政府責令停工,幾千萬的學費白白打了水漂。政協委員聯名上書反對上馬“中華文化標志城”,仍屬“羊未亡而補牢”階段,為時未晚。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唬”和“華南虎”,是一對行政權力派生出來的玎子。“文化唬”最終能不能將國人“唬”住,已取決于政府的行政態度。在政治體制日益完善、民主進程不斷推進的中國,相信中央政府會妥善處理好“中華文化標志城”一事,充分論證,認真把好審批關,不會對社情民意熟視無睹,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