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祖舍利,人們自然要想到陜西省的扶風法門寺。然而,早在法門寺地宮被發現的23年前,甘肅省涇川縣就發現了唐代大云寺地宮,出土了14粒佛祖舍利和珍藏舍利的金棺銀槨、鎏金銅匣、石函。大云寺地宮佛寶的現世,曾經轟動當時的佛教考古界,成為上世紀我國佛教和唐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可惜,這次重大發現因為種種原因被歷史塵封了40多年。
一鐵鍬鏟出的驚世發現
一座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銀棺槨,14粒來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只是因幾個農民平整土地時隨意的一鐵鍬,便鏟出的一個驚世發現。由此,轟動了當時的佛教考古界。
1964年12月,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關公社水泉寺大隊賈家莊生產隊的村民們,在村莊附近的河川地里平整土地。這個地方過去叫官背后,東面是古涇州城州署和隍廟遺址,西南面叫營里,東南面叫倉里。早年這兒有一座寺廟,后來寺廟坍塌了,地中間只剩下一堆廢棄的斷垣殘壁和瓦礫磚石。
村民喬碎成在鏟除瓦礫時,用力過猛,鐵锨一下子竟伸了進去,再一看,原來是一個洞口。洞里黑乎乎的,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細瞅時,里面似乎還有東西,就喊了起來:“哎呀,我挖出古墓了!”
大家七手八腳把洞口挖得大了一點兒,這時出現一個石頭門框,上面刻著花兒,朝里面細細瞅了好大一陣,里面像是有一個石斗樣的東西,大小就跟裝糧食的木斗差不多。村民喬兆福鉆進了地洞,洞內冷如冰窖,借著洞口的亮光,他看見洞壁上繪有圖畫,那只石斗在正中間放置著,能挪動,但抱不起來。他把石斗挪到洞口,喊道:“寶物出來了,幫一把!”村民喬正云忙爬進洞口,兩人一前一后把石斗弄了出來。
太陽光下,人們這才看清,原來不是什么石斗,而是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紋和銘文,揭開函蓋,里面竟有一口鎏金銅匣,銅匣下面還壓著一枚鎏金銅鑰匙。“匣子里一定有珍寶,不能亂動!”喬萬福說完,抱起石函,和村民們一起回到村里,當即把石函放在大隊部,隨后便派人向縣文化館作了匯報。
神秘石函驚現佛祖舍利
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到達后,開始對石函進行仔細清理。石函由質地堅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頂,長50.5厘米,寬49.5厘米,高42.5厘米。頂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內刻著:“大周涇州大云寺會利之函總一十四粒”16個字,陽文隸書,書法遒勁有力。周圍鐫刻著纏枝西番蓮,整齊規律,刻工精細。函身四周刻有銘文,銘未有建塔官員和僧眾的姓名,紀年為“延載元年”(公元694年)。
拿起鎏金銅鑰匙,一層一層輕輕開啟。首先揭開鎏金銅匣,鎏金銅匣內為銀槨,銀槨內為金棺,金棺內琉璃瓶下襯有兩塊古銅色織錦墊,墊座及四周貼以絲綢制作的五瓣梅式的小花朵,花的周圍又描以金葉。兩墊之上放著一塊貼有絲綢的檀香木。琉璃瓶放在棺內前部,中間有一織錦緞做成的小方屏與另一端隔開。琉璃瓶白色透明,長頸,圓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徑2.1厘米,口徑0.5厘米。內裝白色晶體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質似珍珠。瓶上蓋一古銅色絲織小帕,絲帕上貼以金箔組成的花枝,花紋雅致,精巧華貴。
40年難掩佛祖舍利光輝
涇川大云寺地宮佛祖舍利和金銀棺被發現后,正趕上“文革”開始,這一發現隨即被政治運動的滾滾洪流所淹沒。雖然40年來作為國寶級文物,多次飄洋過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可惜這批驚世國寶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的發現比甘肅涇川大云寺地宮的發現整整晚了23年。公元601年,60歲的隋文帝楊堅頒下詔令,要在全國30個州建30座舍利塔,供養舍利。于是,時稱涇州大興國寺的涇川大云寺,便興建了供養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宮。武則天登基稱帝后,在隋代大興國寺原址上興建了涇州大云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硫璃瓶盛裝后依次放入鎏金銅匣、金銀棺槨之中,最后再將其放入地宮,建塔供奉。
有趣的是,在當年發現地宮的洞口處,一棵香椿樹從地宮發掘后便悄然間拔地而起,雖然這棵樹長在麥地里,可當地村民一直把它當作“圣物”一般珍愛與呵護著,如今已有碗口粗細。遠遠望去,吞椿樹在風中搖曳,仿佛在默默地述說著地宮的一段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