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可以有很貴的“話”,也可能會有很貴的“梅”,可是——話梅?不是就是話梅么?又能貴到哪里去呢?
至貴的話梅,要到香港銅鑼灣的“么鳳”去找。他家的頂級話梅王,每兩80港幣,平均一顆要20元。這個價錢,可以在附近的茶餐廳里吃個套餐了。
“全球至貴”的說法,應(yīng)該是很有底氣的。因為就話梅這種極其“中國”的零食而言,香港至貴,其實就是全球至貴。就像美國人玩的美式橄欖球,打到全美冠軍,也就能毫不客氣地自認了世界冠軍。
沒有人能告訴你,“么鳳”憑什么能把話梅賣到這種令人發(fā)指的天價。你能得到的相關(guān)參考性資訊,也只包括以下4項:
其一,“么鳳”是1960年開出來的老店,最起碼,比你我都老;
其二,比你我都老還不算什么,更難得的是,從1960年到現(xiàn)在,他家秘制話梅的方法據(jù)說都是一成不變的。其實,“么鳳”一開始只是一家士多店,初期售賣汽水、面包和糖果。專注于經(jīng)營話梅涼果,還是從40年前開始的。你可以在街上找到很多賣話梅的店,但是敢說他賣的話梅就是他自己做的,相信不會太多;
其三,所謂傳統(tǒng)的話梅制作方法,就是純手工制作,每一粒。另外,在選料上,也都是凈挑個頭大、肉頭厚的梅子,調(diào)味上也是甜成酸度適中(當(dāng)然,這個乃是見仁見智):
其四,盡管賣得那么貴,“么鳳”在香港卻永遠不乏忠實的粉絲。據(jù)說,包括陳方安生和曾蔭權(quán)等在內(nèi)的一票達官貴人,都是“么鳳”的常客。
除此之外,剩下的,就全部都是口水了。
其實,話梅這東西,雖然中國人大都愛吃,但是關(guān)于話梅的味道,卻從來都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香港人捧出來的“么鳳”至貴話梅王,一定程度上是內(nèi)心的情結(jié)使然。當(dāng)?shù)孛襟w人邱立本在題為《一粒話梅》的文章里這樣寫道:“那天偶然經(jīng)過九龍城的一家零食店‘么風(fēng)’,買了一包話梅,讓那種又威又甜又酸的味道在口腔中滾動,也立刻滾動出我童年刻骨銘心的味道。每次祖母或一些叔叔伯伯嬸嬸給我一毛錢或五分錢港幣時,我的舌頭就立刻變得又成又甜又酸……那個胖胖的老板娘,把那粒又圓又大的話梅,放在一張裁成半張信紙大小的舊報紙上,我如獲至寶地拿著這一粒話梅,先咬一口小小的,讓那種酸甜咸合一的味道進入我口腔,享受那種在匱乏年代奢侈、隱私的感覺。我知道這種味道要慢慢感受,但又不能表現(xiàn)得太享受,否則就會被我的姊姊、妹妹、弟弟知道。他們會跑過來要求也咬一小口,很小很小的要求。我大多不能拒絕這種要求,讓這粒話梅也沾滿了他們的口水,但我一定會很堅持,最后我要吃下整粒話梅,要徹底地擁有它,讓它在口腔停留很久很久。一直到幾十年后,這種味道還在滾動……”
“么鳳”在銅鑼灣和九龍城各有一家店,邱立本提到的那家,在九龍城福佬村道口。說到九龍城,順便八卦一下,前一陣子,“么鳳”一個出走的老伙計自己到九龍城開了一家同名同姓的,結(jié)果因為老東家要訴諸法律,乃改稱“公風(fēng)”。實在搞笑,“鳳”本來就是公的嘛。至于真的“么鳳”,其實店名也有些怪,怪就怪在它前面還冠以“上海”二字。不過,想想?yún)R豐銀行的全稱前面也有“上海”,也就不想深究了。
除了話梅,“么鳳”出品的其他傳統(tǒng)涼果如陳年冬姜、仁捻、蛇膽川貝陳皮和柑橘等等,也很受歡迎。上等的陳皮,也要賣到80元一兩。
銅鑼灣恒隆中心3樓的一家西餐廳MR.STEAK a la minute BuffetRestaurant,大概是因為近水樓臺之故,很聰明地推出了一款名叫“九制話梅雪糕”,里面用到的話梅,據(jù)說就是大廚尋遍全港最終在“么鳳”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