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人一樣,因為教科書中魯迅先生的文章,對于紹興,我基本上在小學里就已經耳熟能詳:釅釅的花雕酒、古樸的烏蓬船、喧鬧的社戲臺、戴著氈帽的老船工、身著長衫賒酒喝的孔乙已、刻著“早”字的三味書屋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Q……有關紹興的種種或真實或虛構的意象,都曾不止一次地勾起過我對于這座城市的無限向往。現在終于有機會親自去紹興走了一遭,了卻了多年心愿。然而山陰道上走馬觀花,注定只能留下一鱗半爪的印象,記在下面,權作為紹興之行的紀念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到紹興,打小就知道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自然不能不去。就像北京和上海的民居分別叫作四合院和石庫門一樣,紹興城鄉民居的主要建筑喚作“臺門”,所謂的“百草園”實際就是魯迅故居周氏新臺門后面的一處菜園。平日里種些瓜菜,秋后則用來曬稻谷。從實地來看,景致相當平常,然而在魯迅先生筆下卻是那樣的情趣盎然,生機勃勃: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因為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名文,如今這個百草園恐怕早已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菜園了。世上很多景觀其實都是這樣,看來盡管平常無奇,但是因為名人的活動而獲得了獨有的靈魂,進而也就具備了別樣的審美價值。沿小徑繞著園內的菜地轉了兩圈,邊走邊找尋先生文中提到的諸如石井欄,皂莢樹等事物,一一印證,自有一番樂趣。據資料介紹,現在所存的百草園其實只是魯迅童年時代百草園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周家家業敗落,這個園子在1919年的時候被賣給了鄰居朱姓人家,后來朱姓人家又對園子的結構布局作了重大改動,園子的一大部分被挪作它用,因此包括魯迅文中提到的“泥墻根”等景物現在已不復可見。新砌的園子西墻上,鐫刻上了魯迅那篇文章的手跡稿,倒是挺有紀念意義的。魯迅的字看來很漂亮,典型的文人字。
從魯迅故居出門向東,走上不到三百米,過了一座小石橋,就是壽家臺門,也就是著名的“三味書屋”的所在地了。三味書屋是壽鏡吾先生開的私塾,在魯迅少年時的紹興城內頗負盛名,魯迅12歲到17歲時在這兒就讀過。書屋屬于壽家的邊屋,坐北朝南,面積大約三十幾平方米的樣子,基本上如魯迅文中描寫的那樣:屋正中上方懸掛“三味書屋”匾額,下面是一幅《松鹿圖》,沒有孔子牌位,學生只向匾和鹿行禮。真不知那位壽老先生是怎么想的了。兩邊柱子上有“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的抱對。中間陳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壽鏡吾先生的講臺,兩排椅子專供來客歇坐,學生書桌放在兩邊墻腳根。魯迅的座位在書屋的東北角,是一張自備的兩抽屜硬木書桌,右上角確實刻著一個一寸見方的“早”字,據說是魯迅當年因為有一次上學遲到,受到壽老先生嚴厲批評后才刻下此字用以自勉的,過后誰也沒有發現,直到1958年魯迅夫人許廣平參觀三味書屋時才被指認出來。
三味書屋景區很會做文章,每天定時安排一位老先生身著長衫頭戴瓜皮帽,打扮成壽老先生模樣,然后邀請眾游客扮成學生,再現當年私塾上課的情形。那天我們去時,正好趕上,看得饒有趣味。
徘徊在沈園
從魯迅故居去沈園,路程很近,游人一般都是在故居門前的小河邊坐烏蓬船前往,這樣最多10分鐘即可到。我們從故居出來時已近黃昏,坐船到沈園門前的碼頭上岸時,游人更見稀少,薄薄的暮色中,由郭沫若手書的“沈氏園”三字大幅牌匾很是醒目。郭氏的字在現代文人中也算好的了,只是看去多少有些張狂,不是我喜歡的那種。
資料上介紹,沈園始建于宋代,原為沈氏的一處私家花園。宋代時池臺極盛,園內有假山飛瀑,芳軒臺閣,后來歷經滄桑,景色漸衰,到民國初年已是個毫不起眼的舊園子了。其實就那天我實地看來,也確實不見得有多少出色之處,如果不是因為大詩人陸游與表妹唐琬那個知名的凄婉的愛情悲劇,相信今天絕對不會有太多的人涉足此地。
關于陸游和其表妹唐琬的那兩首《釵頭鳳》,我也是很早以前就讀過的,確屬血淚之作,如今都刻在了沈園的一面題壁上,供后人憑吊: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唐琬)
我看陸游的某些詩作,何其豪放!鐵馬冰河、吹角連營,想想也應該是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可偏偏在與唐琬的愛情上終究還是露出了文人性格中的懦弱一面,到底不敢違抗封建禮教和母命,白白葬送了一份真摯的愛情!縱是留下幾首傳世詩詞,又有何用!?據說陸游70多歲時還曾重游過沈園,那時唐琬早已去世多年,知心愛人陰陽兩隔,睹景思人,詩人悲從中來,又寫下了名為《沈園》的兩首詩作: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
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
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尤吊遺蹤一泫然。
徘徊在沈園,想起這些近千年前的愛情和詩詞,不禁悵然若失。又看到在沈園東隅,建有一個“情侶園”,據說是2001年新辟的,進去走了走,有鵲橋、相印亭、祁愿臺等景觀,看來主要是以陸唐的故事為背景,供現代青年男女抒發愛情的。我想如果這景點和影樓合作,新人們著以宋代服飾,應該有不錯的效果。
臨別時,發現沈園的臘梅正綻苞怒放,滿樹春光,給這座古老而沉重的名園平添了幾分明麗的亮色。
蘭亭雅韻
作為歷史文化和旅游名城,紹興擁有很多頭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書法之鄉”,蓋因為中國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蘭亭”就在紹興。
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的蘭渚山下,從紹興市中心坐公交車前往大約半個小時。相傳勾踐曾經在那一帶種過蘭花,漢代又設置有驛亭,所以得名。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41位當時的名流,雅集蘭亭,舉行傳統的曲水流觴活動,進而寫下了墨冠古今的《蘭亭集序》。從此,亭以書傳,蘭亭成了古今中外一切習書法者的朝圣之地。
我大學時曾經跟著某同學練過一陣書法,當時把玩最多的法帖之一就是《蘭亭集序》,王右軍的筆墨風韻實在令我傾心不已,所以這次去紹興前就想:蘭亭絕對不能錯過!
實地所見,蘭亭的景色確實不錯:四下里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真是個清靜幽雅的所在,看來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的描寫并無夸張。景區入口處,修篁夾道,小徑通幽,穿過竹林,一泓鵝池迎面而來,面積不大,一面緊靠土阜,一面漸入綠蔭。樹蔭下的三角形碑亭內,“鵝池”兩字,字體雄渾,筆力道勁。傳說王羲之剛寫好“鵝”字,忽聞皇上傳旨,急忙擱筆迎旨,他的兒子王獻之順手提筆,續寫了一個“池”字,一碑兩字,父子合璧,成為千古佳話。
從鵝池再往北走大約數十米,就到了當年王羲之他們曲水流觴的地方了:一塊略顯傾斜的綠地,上植桃柳花卉;綠蔭之下,曲水蜿蜒,怪石臥地。一股清泉從土阜后面的鵝池緩緩流來,幾經曲折后向小蘭亭流去。小溪長約七八十米,呈“之”字形,遙想當年王羲之他們在這條小溪畔飲酒比詩的情形,不禁悠然神往。我們去的那天,蘭亭景區的員工也正扮成古人模樣,模仿“曲水流觴”的活動:一只只木碗盛滿紹興黃酒,浮在溪水中順流而下,游人只需喝上一口酒,當眾表演一個節目,便可以獲得熱烈掌聲和若干紀念品。有位老兄酒是喝了,紀念品也拿了,節目卻想不出,最后逼到不行就吼了一首《吻別》唱得難聽倒還在其次,關鍵與蘭亭的情致氛圍全不相關,實在搞笑!
由“曲水流觴”處再往北去,就到了蘭亭的最高點御碑亭了。亭內的御碑重達18噸,正面鐫有康熙手書《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則刻著乾隆手書《蘭亭即事》詩,所以這塊御碑也被俗稱為“祖孫碑”?!短m亭集序》的摹本我見過不少,只是康熙版的摹本倒是第一次見,感覺就“形似”而言,也算不錯了,畢竟康熙只是滿人入關后的第二代皇帝,要求不能太高。乾隆的“御詩”當然還是雍容華貴、詩味寡淡的老一套,不妨抄在下面。詩云:
向慕山陰鏡里行,清游得勝愜平生。
風華自昔稱佳地,觴詠于今紀盛名。
竹重春煙偏澹蕩.花遲禊日尚旉榮。
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秋不易評。
所謂“聚訟千秋不易評”,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見的《蘭亭集序》全都是后人摹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馮承素、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人摹寫本,而真跡據說現在還長眠于西安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中,所以王羲之本人的《蘭亭集序》到底如何驚艷絕倫,包括乾隆在內,我們也都只能想象而已。真不知后世哪一代人能有幸一睹真容。
離開蘭亭前,買了一把印有《蘭亭集序》全文的折扇,算作此行的紀念物。又夾在一幫小孩子中間,在蘭亭的碑林前面手提毛筆照了個相——蘭亭揮毫,應該也同“班門弄斧”一般,狂妄到家了吧。
煙雨中的倉橋直街
離開紹興的那天早上,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距離開車時間還有四五個小時,遠的景區肯定是去不成了,夫人提議:那就去倉橋直街走走吧。
這是一條紹興城內保存完好的老街,從南到北,大約2000米長。街面有進有退,寬狹不一,最窄處兩三米,最寬處也不過四五米,一色的舊石板路,透著一種古樸、靜謐、悠遠的氣氛。沿街還有不少保存完好的“臺門”,據說大多建于清代,粉墻烏瓦,磚木結構,如今還有居民居住,但也向游客開放。隨便走進一家,黑漆門窗、石板天井、青磚地坪、木雕漏窗、紋飾瓦當……外觀樸素平實,內質典雅含秀,散發著紹興民居特有的那種“書卷氣”和生活味。據說,像海巖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等多部影視劇都曾在這些老屋中取過景。
除了古舊的民居外,老街兩旁鱗次櫛比,多的是酒店、茶樓、客棧、古玩以及鄉土特產之類的店鋪,通常都是一兩間店面,木板排門,簾旗招展,依然當年景象。在街首,我們還看到了一家名叫“恒濟典當”的當鋪,據說還是魯迅少年時為父親治病常常光顧過的,居然能留存至今,殊不容易。
煙雨蒙蒙中,踩著濕漉的青石板路,撐著傘走在倉橋直街上,人也恍如走進了百年前的歷史。我的酸勁不禁又上來了,跟夫人說,此地很有幾分戴望舒《雨巷》中的意境啊,夫人嘴一撇:你大概還想逢著一個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吧!
霉豆腐、小酒店、三輪車
在紹興期間,感覺紹興有三多:霉制食品多、酒店多、三輪車多。
先說霉制食品吧。我原來總以為發霉的東西,已經變質了,哪還能入口。到了紹興才知道,人家紹興人還就好這一口呢,什么霉千張、霉毛豆、霉干萊、霉豆腐之類,幾乎都是紹興人的家常便菜。用魯迅的話說,紹興這地方的人怪得很,放著好好的東西不吃,非要等到霉了或者腌制了才吃,對此老先生曾深惡痛絕。不過說句實話,以我這次的經驗而言,紹興這些霉制食品的味道倒還真是不錯。第一天晚飯時,我們嘗試點了一道霉豆腐鹵燒肉,入口油而不膩,成臭中透著一種特有的鮮味,很是開胃下飯。
其次說酒店多。陸游在他的詩歌中,曾稱紹興城內“城中酒壚千百所”“平時酒價賤如水”,而據我看,如今紹興城內的酒店之多,比起陸游的時代來也不遑多讓。不僅通衢大道兩側酒店林立,有名的如國際大酒店、越都大酒店、成亨大酒店等,偏僻小巷里弄內也是酒香飄溢,往往走不上一兩百米就可見一家掛著酒旗或木制招牌的小酒肆。相比那些人頭攢動鬧鬧哄哄的大酒店,此類小酒店反倒更有特色,就像魯迅筆下描述的成亨酒店那樣:一兩間店面,曲尺型的柜臺,四五張板桌,長條型板凳……陳設雖然簡樸,卻透著清新別致。我們在紹興期間,就特地選在這樣的酒店里用了兩次餐:點上一碟茴香豆、一盤臭豆腐、一碗烏干菜蒸肉,再叫上半斤花雕……唉,簡直是神仙日子。
紹興的第三多就是三輪車多。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反正之前還從沒在其他城市見過有這么多三輪車的。隨便問了一位車夫,據他介紹說,整個紹興城內現在大約有一千多輛三輪車,這些三輪車在紹興城內暢行無阻,市中心主干道上也可通行,大都是穿梭往來于市區各景點之間,價格也不貴,5元左右基本上就可以載上兩個人到達市區的任何一個景點了。正因為如此,一般游客到了紹興都樂意選乘三輪車,不僅便宜、新鮮,沿途還能悠哉悠哉地觀賞一下紹興街景。也可能正是大量三輪車參與競爭的緣故,紹興的出租車生意就明顯清淡,起步價也僅區區五元錢。紹興的公交車更是人氣冷清,在紹興期間我坐了幾趟公交,居然每次都能攤上座位,一時間對于擠慣了沙丁魚罐頭公交車的我來說,簡直有受寵若驚的感覺,心說:紹興的三輪車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