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在游客的筆下總是以“小巷”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一條小街,而用石巷形容圣馬力諾的小巷一點也不言過其實,因為圣馬力諾卻是一個在懸崖上建起來的國家。首都圣馬力諾的城堡、建筑物處處都以石頭為基礎,原來這個國家的創始人馬力諾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
相傳公元3世紀下半葉,一個叫馬力諾的人居住在今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群島的阿爾貝島上,他是一名石匠,靠采集石頭為生,由于他宣傳基督教,反對當時的封建統治,受到封建主的迫害,為了免遭不幸,他駕船離開故鄉,跨越亞得里亞海,來到蒂塔諾山,居住在懸崖的山洞里,繼續依靠采石為生,向異教徒宣傳基督教,并禁食祈禱,為人們消災除禍,被奉為圣徒。后來,他接納了一批又一批為躲避封建主和宗教裁判所迫害而逃到這里的人,逐漸形成一個“石匠公社”。后來,“石匠公社”宣告成立共和國,馬力諾被視為國家的創始人,人們為了紀念他,將這個國家定名為圣馬力諾共和國,并把馬力諾最早定居下來后來形成的城市定為這個國家的首都,也命名為圣馬力諾市。圣馬力諾整個國家在一座約海拔700米高的山上。
馬力諾就是這么神奇與偉大,這個在公元301年在懸崖絕壁上建成的國家,還保留著綿延的城垛城墻,三座小山峰各有一座石堡塔樓,這僅有61平方公里的袖珍國,現在人口也不過僅有2.5萬,首都圣馬力諾市雖然城市不大,卻是歐洲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我們在指定的停車場停好車后,便隨著人流,沿著崎嶇狹窄的街道前行。這是條不能通機動車輛的小巷,當地人上班或出門辦事只能靠步行。因城區坐落在山上,地勢起伏,街道重疊,遠遠望去街上有街,道上有道,就跟山區的梯田一樣,依山環繞。
圣馬力諾的小巷,兩側都是石頭建筑物,石屋、石墻、石路,曲徑通幽石為先,條條小巷通高處。石巷一般都很狹窄,寬不過三五米,再加上兩側高墻的遮擋,使石巷很難沐浴在陽光的映照里,但是,這是建在海拔700多米山頂上的城市,因此平鋪在小巷里的石板幾乎終年不會有潮潮的、濕漉漉的跡象。
隨著人流走在這樣的石巷內,兩邊建筑物的石墻上看不到任何隨手涂鴉的痕跡。石巷兩旁的小商店一個挨著一個,櫥窗里琳瑯滿目,擺滿各種各樣的商品,小飾物、玩具、面具、旅游紀念品、郵票等。店鋪里的物品整潔有序,沒有大聲叫賣和喧嘩,更不會有高音喇叭的擾民聲。這么多游人在此觀光,用“鬧中有靜”四個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游人沒有不感嘆這里的市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面對石巷上空那方窄窄的天空,我不知道我的鏡頭應該聚集在什么地方,大有一種人是景,物是景,石屋石路及窄窄的天空都是景,景多了,反而不知取什么好了。細觀察,雖然石巷的結構和形狀都看似十分相近,但仔細品味,這些看似相似相近的石巷在它們的最深層次中卻有著不盡相同之處。建筑物墻基的石頭造型不盡相同,就是腳下的石板路也不盡相同,有的方型,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菱形。真是石巷深處,曲徑通幽,條條石巷通廣場。這就是這個懸崖上城市建造的藝術,給這個本來就高高在上的石城增添了許多文化內涵。對這個山城人來說石巷就是他們最普通的生存空間,也是城市最根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可以這么說,石巷就是這個山城的命脈。
圣馬力諾市的最高處也是最繁華的地方是皮亞涅洛廣場,廣場周圍集中了全國的名勝古跡。全國的秀麗景色可以盡收眼底。圣馬力諾市內名勝古跡眾多。莊嚴雄偉的蒂塔諾山的3個山峰上各建有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堡,壯觀非凡。建于11世紀的羅卡城堡位于左邊,建于12世紀前的蒙塔萊城堡位于右邊,中間的是建于14世紀前的切斯塔城堡。為紀念馬力諾而修建的石碑高高聳立在市中心的山坡上,十分醒目。城市西北部的大教堂埋葬有馬力諾的遺骸,被視為神圣之地。市區有自由廣場、蒂塔諾廣場、加里波第廣場和望樓廣場等,廣場四周都建有宮殿、教堂、紀念碑以及雕像等。聳立在自由廣場上的政府大廈,建于1894年,是在古代“公眾大會堂”的遺址上建成的,造型宏偉,古香古色,引人注目。
皮亞涅廣場上的政府大廈是圣馬力諾古代建筑藝術的主要代表,據說是14世紀后半期的建筑物。這座古色古香的四層大廈,正面有三個拱門,最高一層是塔樓。門前有兩個著中世紀服裝的衛兵在站崗,他們草綠色古代服裝加上持槍筆挺的站姿再與古典建筑相互依存,使游客很是好奇,紛紛控制不住欲望上前與他們合影留念,兩個衛兵大概早已是身經百拍,眼不走神,站姿不動,任游客怎樣拍攝,情緒一點不受影響,讓人佩服真是一個標準的軍人。
矗立在皮亞涅洛廣場之上的自由碑,是為紀念圣馬力諾而修建的。這是一個象征圣馬力諾共和國的女人雕像,她手握藍白兩色國旗,神態莊嚴肅穆地站在那里。不遠處,是圣彼得大教堂,它全用白石砌成,正面有一排廊柱,整座建筑莊嚴雄偉,內部裝修十分精美,并收藏了許多文物。圣彼得大教堂同時是圣馬力諾國家歷代名人紀念館,供國內外游人觀瞻。被圣馬力諾人民稱道的杰出政治家、18世紀的國務活動家安東尼奧·奧諾弗里的石槨就存放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紀念館中。
這個國家有保留完好的古堡,是圣馬力諾獨立建國后,為防御外敵,在山頂上用石頭建筑了堅固精致的城堡。據說這個古堡的道路狹窄,梯子極為陡峭,僅容一人登攀。到最高處,要手腳并用,方能如愿。古堡內外還設置了無數隱蔽的炮臺和瞭望臺,許多供對外射擊用的槍眼只能伸出一個腦袋。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無緣登上這座石頭古堡,但可以想象得出,當年的圣馬力諾人防范意識和保衛家園的決心。其實不用登上古堡,站在廣場,就能把全國60平方千米的美麗河山盡收眼底。這個廣場的邊緣有一道齊腰高的墻,回頭望,古堡、教堂、房屋高低錯落,掩映在濃綠的樹林之中。向下望,東面是碧波萬頃的亞得里亞海,浩浩蕩蕩,一望無垠;北、西、南三面山巒、平地、石崗、土丘重疊起伏,遍地都是葡萄園和果園,一些乳白色紅頂房屋點綴其間,中間穿插著我們上山時的盤山公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從廣場下來,我與同伴走散,一個人信馬由韁,看看拍拍,教堂前的小廣場,均是石板、石階、石雕。馬路旁的樹下不時會有石凳供人休息,臨山崖下路旁會有石柵欄,真是石頭山上有石城,石城石巷石文化。這里不見雜草和塵埃,更不聞城市的喧囂浮躁,很是舒適、愜意。
中間遇一同團旅客,兩人想下山回約定地點,但是這里的石巷縱橫,就像迷宮一樣,看到山下的停車場,但卻找不到下山的路。正在著急尋找時,又遇同團一個年輕的女同胞,她也在尋找同伴,我們結伴下山,路遇一個專賣郵票的小店,架不住誘惑,我們進去選郵票。因為圣馬力諾號稱郵票王國,挑選的余地很大,這時女同胞的手機響了,原來是導游在山下等得焦急,按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事后想想,我們離開廣場并沒有多遠,讓我真正地感受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環抱著城,城繞著山走的獨特景觀。
市內賓館、飯店、酒吧很多。商店里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尤其是工藝品種類繁多,如金銀首飾及各種木制品、煙斗、陶器、石雕等,富有地方特色,深受游客歡迎。圣馬力諾市每年接待的游客多達300萬人次,幾乎相當于全國居民總數的150倍。城市旅游事業的發展,不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也推動手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我們中午就餐的一家廣東餐館,就是地道的中華料理,從業人員全是來自我國廣東,看來不管是圣馬力諾人還是在此開餐館的同胞,都應了那句“君子生財,取之有道”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