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脈能創造奇跡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照片上的兩位新人是新娘卜碩斐和新郎薛旭。
照片拍攝時間:2008年5月13日上午;拍攝地點:石家莊火車站獻血屋。拍攝者:正巧來獻血屋采訪的某報記者。
此前一天,是他們大婚的日子。下午2:30左右,喜宴尚在尾聲,最后一桌賓朋還在推杯換盞。大地開始輕輕搖晃。新娘感到眩暈,客人感到眩暈。
“地震了!震中在四川的汶川,7.8級。”
很快,國家地震臺網的信息就通過手機短信,傳了過來。
打開電視,幾千里之外的震區如在眼前。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大雨伴著生者的淚水滂沱,呼喚親人的聲音撕心裂肺;共和國總理神情凝重,語音哽咽……
新婚的喜悅,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就淹沒于一場深重的國殤。小夫妻相擁而泣。
幾乎整夜未眠。他們手中的電視遙控器不斷切換畫面,搜尋著來自汶川地區的每一點消息。當手機短信可以捐款的字幕在畫面下端跳出,卜碩斐急切地編發了第一條短信。接著,第二條、第三條……夫妻倆輪流按動手機鍵盤,好像只有那一次次的按動,才多少可以平復內心的波瀾。
都江堰告急,汶川失去聯絡,北川失去聯絡,茂縣失去聯絡,九寨溝歷劫……本來,小夫妻的新婚旅行目的地正是他們神往已久的九寨溝、都江堰,可是現在,那個詩歌的天堂,那些富庶的城鎮,卻在震魔肆虐之下,經受著煉獄般的磨難。
5月13日晨,騰訊網快訊:四川地震遇難同胞人數近萬。北川縣基本夷為平地。彭州10萬人被困山中。34000名解放軍、武警官兵在救災一線。
作為一名年輕的軍醫,薛旭讀到這條消息,淚水再次奔涌。他寫下請戰書,挽起妻子斐斐的手,直奔獻血屋。
這一天,石家莊1257人無償獻血,總量368900毫升;同日下午3時,河北省支援災區第一批醫用血液32萬毫升,直飛四川。震后第四日,河北血庫爆滿,當天省會預約獻血者5000人,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變化中……
這一天,河北省政府緊急匯出第一批500萬元援川資金;消防抗震救災應急救援隊整裝待命;衛生廳兩支援川醫療隊組建完畢;唐山市20車救災物資出發趕赴災區……
5月13日晚9時,剛剛安頓好生病康復中的6歲女兒,省二院護理部副主任趙濱的手機就響了,醫院叫她去參加援川緊急協調會。半小時后,身為省四院胸科副主任醫師的丈夫高立平也被緊急召集。
“我要參加首批援川醫療隊。”半夜,會議中的趙濱收到一條信息,是高立平的。
“好。支持。我的三個護士也去。”趙濱的回復很快,似乎很平靜。采訪的時候,她告訴我,其實當時手真有點抖,畢竟前方余震還在不斷發生,危險四伏。作為一個白衣戰士,她也恨不得馬上飛到汶川。可是,送別丈夫和同事,還是心情復雜,難以言表。
一次突如其來的地球躁動,一場讓人肝腸寸斷的同胞災難,一夜之間,就這樣把一個普通的河北家庭,與一個陌生的遠方地名——“汶川”緊緊綁在一起。
第二天上午,公爹給趙濱打來電話:“立平要走,你知道嗎?”音色平靜,卻透著蒼老,讓趙濱頓時熱淚盈眶,原本她和丈夫商量好,等中午回家吃告別飯的時候,再把消息告訴老人,免得他們早知道,早擔心。不想老人從其他渠道得到信息,反來安慰她。
趙濱說,其實他們的兩位父親兩位母親,都是那么可愛,那么明事理。老公爹給兒子的送別語是,“你去吧,別擔心我們。將來,你這個經歷,會是一輩子的財富。”高立平出發后,趙濱的父親母親就從橋東搬過來與她同住,幫她帶小孩,收拾家務。他們默默地關心著她和孩子,卻憋著,不主動向她問一句前方的情況。
這些天,趙濱打給前方的電話不少,但主要是給她同事的。前方白衣戰士的妻子、前方護士戰友的雙重角色,讓她變得堅強沉穩。倒是高立平,在繁忙的間隙,不斷發回短信,與妻子分享每一天的經歷、每一次的成功:
15日1時:抵達綿陽。駐第一醫院。搭帳篷。1小時后開始手術。
16日:到下邊巡診。到處是尸體的異味和消毒夜的味道。顧不上哭,光救人了,多救一個是一個。
17日晨:昨晚余震,據說6級多。我們可能太累了,睡過去,沒感覺。
18日16時:到鎮上。500多中學生和200多小學生、幼兒被埋廢墟。為他們祈禱吧。
19日:昨天救上一個101歲老太,可能是獲救者里年齡最大的。
20日:次生地質災害多。堰塞湖很兇猛。我們得提防洪災。
21日:這里的志愿者特別多,特別好。有河北老鄉。
……每一條信息,趙濱都保留著,偶爾拿出翻看。她說,她一直在心里為汶川祈禱,為丈夫和同事祝福。
震后第三日上午,駐石家莊的五十四所衛星通信與廣播電視部8名工作人員攜地震應急指揮車、應急通訊車抵北川,開始采集災區現場圖像;同日,唐山“抗冰義士”宋志永抵北川;河北地震現場3人工作組赴川,參與災害評估和科學考察;400特警奉命千里馳援。
5月15日,全國第一支青年志愿者醫療服務隊——河北青年志愿者隊到達成都;16日,石家莊學雷鋒車隊隊長賈德利自駕車到達四川廣元,隨后按指揮部統一安排在青川縣木魚鎮參與救援……據知情人士的大略估計,汶川地震發生5天之內,僅河北民間志愿者赴川馳援的超過2000人。
悲情北川。整個縣城瞬息間被夷為平地。幸存者劫后余生,卻記住了一個溫暖的名字——“雞蛋大姐”。
“雞蛋大姐”真名叫陳巧榮,河北武強縣西岔河村農民。5月12日汶川8級大地震時,她剛剛在成都參加完一個食用菌會議。災難當頭,逃生的本能讓那些驚恐的外鄉人,千方百計選擇離開。但這位樸實的婦女,卻留了下來。她連提前買好的車票都沒有退,就跑到成都市紅十字會捐出了1000元現金。隨后,以“河北衡水”志愿者的身份在成都紅十字會工作。
5月14日,陳巧榮和紅十字會的人在籌措救災一線急需的食品、礦泉水、藥品。讓他們分外高興的是,采購到了寶貴的 5000 枚雞蛋。雞蛋到手,他們又犯了愁:一是路上不好運送,二是災民沒條件煮著吃。這個時候,當慣“家庭煮婦”的陳巧榮找來3口大鍋,熟練地把雞蛋煮熟分包。煮5000枚雞蛋,她煙熏火燎地忙了6個小時。到傍晚時,她和紅十字會的同志押車把熟雞蛋和其他救災物資直接送到災情嚴重的北川中學,隨后又把車上的藥品送到安縣醫院。
送雞蛋等物資的途中,陳巧榮發現搶險人員在廢墟搶救人時缺少錘子、鉗子、鋼釬等專用小工具。15日上午,她轉遍成都市內的五金商店,用身上200多元現金采購了一批錘子、鋼釬、鉗子等送到抗震救災指揮部。
陳巧榮到成都開會前,就知道大兒媳快生孩子了,本打算開會回來后就陪兒媳分娩過月子。沒想到一場特大震災使她停留在了四川。5月17日,兒媳婦被送到婦產醫院,當家人把這一情況告知陳巧榮時,她有些哽咽:“救災要緊,請你們多操點心吧……”
19日下午,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田金芳身穿印著紅色心形、寫有“I Love You”的志愿者T恤,躺在醫院的重癥監護室內,戴著氧氣面罩,不時劇烈咳嗽著。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急忙購買了價值3.6萬元的救災物資。物資中就包括“送給最可愛的人”的T恤衫。13日,田金芳租車將賑災物資從秦皇島運送到北京火車站,并托運到了都江堰。當天,她帶著2萬多元現金,坐上了從北京開往災區的火車。15日,到達都江堰后,她與成都某部隊的官兵通過水路來到青川,“那里的場面太慘了,我沒理由不加入救災的隊伍中。我與戰士們一起,從船上向下傳送物資。”
田金芳告訴記者,此時此刻,災區慘烈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到處是坍塌的房屋,到處是災民,到處是聲嘶力竭的哭嚎。她在青川救災過程中,遇到一位十幾天前誕下一個嬰兒的產婦,“她身體很虛弱,穿得也很少。”更讓人揪心的是,產婦的丈夫從廢墟中扒出妻子和只有十幾天的女兒后,卻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看到這樣的場景,田金芳脫下自己的外套,給產后虛弱的孕婦穿上了。由于天氣陰冷,將衣服讓給產婦后,田金芳受涼感冒了,“發燒,咳嗽,只好往回返。”
17日,田金芳坐上了從成都開往沈陽北的K386次列車,她本以為可以堅持到秦皇島。可是,路上感覺憋悶越來越厲害,才決定先到石家莊接受治療。
這些年來,乳腺癌、胃癌一直困擾著田金芳,她曾做過6次手術。“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愛。”田金芳說,從19日凌晨感覺病情加重后,列車上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為她忙碌著,“車上沒有氧氣袋,列車長一路上都在聯系,每到一站,立即有裝滿氧氣的氧氣袋送上來,我先后用了4個氧氣袋。”
今天,汶川不是地名。它,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每一個河北人的名字。災難不能夠分擔,但苦難可以分擔!為此,我們在第一時間趕來,跨越萬水千山趕來,風雨兼程趕來。以肩膀支撐你的肩膀,以心房溫暖你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