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就是人際溝通在認知層面的表現。學校中最重要的人際溝通就是師生溝通,無論是教學活動中、業余活動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溝通都占絕對高的比例。溝通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同時也關系到教師本身的成長。我們深信,教師們都真誠地愿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而時常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跟缺乏應有的同理心有關系。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同理心”這個概念,并嘗試著演練自己的同理心。
一、認識同理心
同理心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提出,意指了解他人的感受、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一種普遍的觀點是:同理心是相互幫助的動力,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善于與學生交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自如掌握學生的情感。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在李老師的語文課上,由于學習的內容在學生看來很有趣,學習活動以交流和討論展開,學生感到極為放松,情緒高漲。因此當活動進行到30分鐘時,幾乎每一個人都與發言者同時在說話、在笑,誰也聽不清誰,李老師用手勢配合言語企圖使學生安靜下來,但不見效。男生彬彬領會了老師的意思,大聲對后面正在說話的女生勤說:“不要吵了!”勤十分生氣,說:“要你管?討厭!”并順手拿起桌上的書本,狠狠地摔在桌面上,“啪”的一聲巨響,引起了所有同學的注意,教室安靜下來。李老師看著這一切,很尷尬,又很生氣,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對課堂失控了。于是,李老師開始嚴肅地批評學生:太隨性太自由了,忘記了這是課堂學習,以致于放縱自己的行為,才使課堂如此不和諧。表示對同學們這時段的表現感到失望、生氣。
下課后,班長向班主任匯報了這件事。彬彬和勤先后被班主任傳到辦公室,加以嚴厲的訓斥。在訓斥勤時,李老師剛好也在。只聽到勤說:“班上那么吵,他為什么說我?他自己也在說話。”李老師看到勤的眼睛已經紅了,心里為勤感到難過。班主任不等勤把話說完,直視著勤,責問道:“你還委屈了?冤枉你了?這么說,你摔書還是對的?”勤無言回答,在眾老師面前緊張羞慚的樣子使李老師也感到不安,所以,李老師聲音喑啞難過地插話:“我理解老師的嚴格要求。不過今天的事不能全怪勤,當時大家確實比較興奮,難以控制,我沒有駕馭好課堂,以致于失控了,是我的責任。來,勤,你坐下來,好好跟老師溝通一下,我沒有怪你,你只是處在一個興奮的心理場中。”李老師拉了張椅子,拉勤的衣袖讓她坐,她哽咽著說:“謝謝老師,我不坐。”她已經不能自抑,眼淚滾落下來。李老師遞給她一張面巾紙,她接過了,將止不住的眼淚擦了又擦,才說:“謝謝老師!”班主任老師先是注意著這一切,但余怒未消,接下來說話的語氣并沒有和緩。值得注意的是勤,她不再辯解,眼中含著淚,轉身對語文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對不起,我制造了不和諧的氣氛,老師,你能不能原諒我?”語氣非常懇切。
第二天,李老師收到了勤的一封短信,其中有一段:真的,今天我很失態,感到非常后悔,我從來沒有這樣過,這還是第一次。這個第一次,讓我領悟了許多。老師,也許我本來意愿不是這樣的(發火摔書),在那一刻,我沒有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忘卻了你的心情和立場,現在我才知道你肯定非常難過。我真的很抱歉,真想忘記這可怕的一刻,希望抹掉今天這個失態的我,更希望抹掉我在你心目中那“恐怖”的一面,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我要重新調整自己。人生更大的美德是寬容,你對我的寬容我終生難忘,而我的心胸還不夠寬闊,以后我一定盡量對這種事(他人故意攻擊)一笑而過,讓自己的人品和性格更加完善。真希望老師原諒,老師,對不起!
由于學生勤而產生的行為,李老師和班主任,哪個更有同理心呢?
顯然,李老師更能設身處地地去聽勤,不僅注意她所說的內容,而且去體認她的內心感受,對勤表現出的委屈感、氣憤感和羞愧感產生共情并且善于表達,從而贏得了勤的感激和道歉,還幫助勤了解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且使得勤對李老師也產生了同理心。這對李老師也很重要,讓李老師感受到勤對自己的同感和理解,因而李老師感到很安慰。正是這樣,同理心就像穿別人的鞋子,讓自己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并從別人的角度對問題做解讀。當然,同理心并無憐憫的成分,也不能與對方一樣深陷感情中不能自拔。
再來看班主任,由于堅持自己對班級的要求,堅持自己的學生觀,所以,無法從學生的角度去體察,無法對學生達到“感同身受”這樣一種理解境界,班主任對勤的不良情緒不以為然,不予理睬。這時,班主任擔任了規訓者的角色。“規訓”是很多老師第一考慮的事情,確實,作為規訓的學校紀律有助于整合群體,使異己的他律內化為自我認同的自律,規訓在根本上把個人鑄造為社會化的角色,成為“超我”。可能正是在規訓的嚴格控制下,感受到過多的壓力和制約,所以在李老師創設的心理空間相對寬松寬容的語文課上,學生暫時從制度化的規則中逃離出來,敞開心扉的“自說自話”,使日常課堂緊張的氣氛得以緩解,而當某些善意的轟笑和提醒被放松的自我曲解為敵意的時候,當事人以 “自我”的存在“放肆”地發泄不滿,現場秩序“不協調了,不和諧了”,教師的目光、手勢、言語都無法約束學生的自由交談了,“失控”的感覺在課堂上的語文老師心里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而勤又怎樣呢?情緒糟糕的勤在班主任的規訓面前,先還有一種自我保護——辯解,再就只有沉默和服從,乃至屈從了。但可以相信,她的內心是十分不平衡的,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內心會反抗規訓,所以只要有機會,就可能違規。相反,她領會了李老師的理解和同感,對李老師充滿了感激和歉意,并了解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更重要的是在李老師的榜樣作用下,勤模仿學會了向李老師表示同感。勤對李老師也產生了同理心,
總結以上的分析,教師在演練自己的同理心時,需要考慮幾個要點。1.設身處地和感同身受。設身處地是條件,感同身受是結果。2.放下自己的參考系,把偏見和批判放一邊,用“當事人”的眼睛看世界。3.同理心不是憐憫,要將自己和當事人區分開來。
二、同感的表達
在溝通中僅僅與學生產生同理心,那還是你自己心里發生的事,只有當你把你的同感以對方能了解的方式傳達給對方,讓他知道你是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才會產生情感互動的積極效果,拆除人與人之間的藩籬,結束彼此之間的對立。有專家提出同感反應的五個要點,值得參考。轉換角度。真正設身處地使自己“變成”學生,用他的眼睛和頭腦去知覺、思維和體驗。
投入地傾聽學生。仔細聆聽學生所提的問題,所面臨的困擾,適時給予關懷,增加彼此的信任。不僅注意他的內容,更要注意他的非言語線索(聲調、表情、姿勢等)所透露的情感信息。傾聽包含傾身、傾心,“我愿意聽你說”,教師把自己關心的事擱置起來,準備好一種開放平靜關注對方的心情,身體表情上有特殊的表現:面對對方,身體前傾,看著對方等等。
回到你自己的世界里來。把你從學生那里知覺和體會到的東西再進行一番識別、分辨和理解。
對當事人吐露的信息隨時作出反應。以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把你接受到的東西反應出來。包括情感反應、認知反應和行為反應。比如在特殊的場合下寫紙條,表達你的關心,或讓對方知道你已經體認到他的努力。
判斷你的同理心是否幫助了當事人。在反應的同時,留心對方的反饋性反應,關鍵是看對方是否感到你準確地理解了他,因為你的同理可能出錯,對方的反饋是糾正錯誤的重要信息。準確的同感反應有助于當事人解決面臨的問題、揭開心中的結。
同理反應有不同的水平,低水平的同感不僅無助于對方的改善和進步,還會損害師生關系。我們時常聽老師對學生說“我理解你,但是……”這種理解是“我根據我的參考系對某個對象形成認識”,出現教師說“我理解”,學生在心里想“你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們),你在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我(我們)”的心理抗拒的局面。而高水平的同理往往顯得比當事人對自己的理解更深刻更中肯,使對方感到教師比自己更理解自己。
三、相關心理素質演練
有真誠的態度。真誠能導致信任和喜愛,能促進對方的自我探索和更開放的交流,而且,教師真誠的態度具有榜樣作用。
學會走出教師角色。努力做到不設防,表里如一不說空話大話,不說學生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話,不作無根據的無把握的許諾,愿意與學生分享自我,有泰然自若的表現。
積極關注并接納學生。嘗試接納學生的觀點。
給學生尊重和溫暖的感覺。學生都希望他的老師有經驗有能力。但有時學生在與教師一次談話后就再也不想談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持著公事公辦的態度、教訓、評價批評和權威主義的方式,不能接受對面學生的個別性。加斯達(Gazda)指出,溫暖是借助身體表達理解和關注,通過語調、表情、姿勢、動作等非言語線索來表達的。不過在此提醒年輕老師,在與高年級學生接觸時,應避免不恰當的身體接觸如撫摩、拍肩等。
重視學生的感覺和情緒。根據研究,教師在關心學生感覺上的時間不到0.5%。教師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但前提是教師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且互動是以學生的感覺為基礎的。否則,對學生的影響力就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