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近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數據,分析了十七大中的新經濟政策在實施中面臨的問題,并分析了2007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最后對這些新政策順利實施提出了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十七大;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F0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3)-0001-09
一、引 言
2007年是中國的GDP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第五個年頭,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伴隨著成長的煩惱,學術界愈發關注中國在遇到一些實質性的挑戰與局限之前能在多長時期內保持這個速度的增長。盡管中國政府采取了眾多的政策措施試圖冷卻經濟,2007年GDP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了11.4%,超過了2006年的10.7%。以當前價計算,2007年的GDP是24.66萬億人民幣元,或3.4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僅比德國的GDP略小一點,然而德國的統計數字受益于強勁的歐元兌換美元的匯率??梢钥隙ǎ袊腉DP在2008年一定能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
2007年,中國發生了眾多的政治、經濟與科技方面的重大事件,包括中國共產黨十七大的召開、探月衛星的發射、超強的股票牛市、蓬勃發展的房地產市場,農產品價格與其他消費品的快速上漲。十七大制定了黨在下一個五年及以后的計劃。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立志在科技領域成為世界領先的雄心。蓬勃發展的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是中國經濟快速提高的明證。但是,隨之伴生的消費品價格指數(CPI)的不斷升高,股市與房地產市場的過熱也給政策制定者傳遞經濟過熱的信號,當前的經濟高速增長或許會遇到某些不可預見的挑戰與困難,其中包括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的急速回落等。
國家財政收入已超過了5.1萬億人民幣[2],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增長,2006年僅為3.9萬億人民幣。十七大號召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并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
二、經濟發展
與前一年相比,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大體上沒有改變,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是主基調,工業的增長速度比GDP的增長速度要快得多,工業產出在前11個月里增長了18.5%,而2006年全年的增長速度是13%(圖1)。 在過去的十八年里,除了1990年,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部門,中國看起來遵循著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為核心推動工業化。相反,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下降。但是,農業在2007年有了一個非常好的收成,這是改革以來的第四個好收成的年份。2007年的糧食產量可能再次超過5億噸[3]。
國內的消費與投資、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共同對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由投資與出口推動,而不是消費,前者是工業化經濟體中主要的發展源泉。圖2顯示了1990年到2007年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最終消費的增長率。在大多數年份里,固定資產投資扮演著一個比消費更出色的角色,這樣一個趨勢自2000年以后更加明顯。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不僅超過了2006年的增長速度23.9%,也大大超過了2007年的消費增長率16.8%。
盡管政府自1990年以來一直鼓勵消費,國內的消費始終低于投資。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讓人民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果實,政策制定者有必要將資源從出口與投資中轉移到為國內消費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上來。確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不得不優化其經濟結構,改變其經濟發展模式。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GDP三大組成部分的最終消費支出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70%下降到近些年的50%①。改革時期中國的發展過度依賴投資,其次是外貿。當前這一輪的經濟過熱發端于2003年,其動力毫無疑問來源于政府主導的投資。2007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控制投資與銀行信貸。中國人民銀行六次提高利息率、十次提高銀行準備金率,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從2.52%提高到了4.14%。銀行準備金率2007年11月25日提高到了14.5%②。這些舉措的目的在于減輕公眾對于通貨膨脹率的擔憂。這些政策措施對經濟發展步伐與通貨膨脹的效果將會顯示出來。
銀行貸款僅僅提供了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資金的三分之一到40%,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于企業留利。當前,中國的投資回報率是比較高的,而金融資源充足且成本低廉,因而企業對投資保持著極大的熱情。雖然這些貨幣政策給市場傳遞了緊縮的信號,而這些政策本身也許對投資僅能產生次要的影響,因為它僅能通過銀行信貸渠道控制市場的流動性,并不能控制企業自身的現金流。
投資驅動的增長明顯扭曲了資源配置,政府、企業對資本的偏愛,導致了相對低的勞動與資本之比。這樣發展模式快速產生了新富的資本階層,這部分地解釋了不斷上升的收入不平等、城鄉差距與工農差距。不完備的社會保障導致大量的預防性儲蓄。相對狹窄與滯后的金融系統未能提供足夠多樣化的金融工具與渠道來適合不同機構不同個人的需要。國民財富集中在小部分個人群體里,中國成為世界奢侈品的消費中心,而中國人的購買力大體上保持相對低的水平上。消費增長長期低于投資增長,推動整個國家步入一個“高投資、高儲蓄、不斷上升的不平等”的不正常軌道。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相當比例的固定資產投資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部門。2007年4月,中國進行了第六次鐵路大提速,使鐵路時速達到了200-300公里/每小時。根據中國制定的第十一個
五年規劃,中國五年內將完成5457公里時速超過300公里/小時的快速干道。除此之外,中國還將投資1.25萬億元新建17000公里的新鐵路,其中7000公里的鐵路是客用的[4],設計的時速在200到300公里/小時之間。這些計劃標志著高速鐵路紀元的開始。這些項目也將給國內國外的投資者帶來一大批業機會,當然也可以推動鐵路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過去的十五年里,尤其是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與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到目前所展開的期間,中國成功地建造了3萬5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從1990年到2007年,國家高速公路體系的總投資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5]?,F在,中國是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擁有最長鐵路與公路系統的國家,而這個系統的大多數部分建造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2007年,中國持續是世界上主要的工業和農產品的最大生產者與消費者之一,例如煤炭、電力、水泥、石油、鋼鐵,同時,中國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汽車制造國,2007年汽車產量較上年增長了24%[6]。
中國經歷了十年左右高增長低通脹的時期,增長率保持在9%以上,而通脹率保持在2%以下,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改善。圖3顯示了GDP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在過去十八年之間的關系。但是,自2007年3月起,由于豬肉與其他農產品價格的快速增長,消費物價指數開始出人意料的攀升,到2007年11月,消費物價指數為6.9%,為十一年來的最高點①。當前的通貨膨脹被認為是結構性的,因為高價物品依然停留在食品部門。核心通脹率,統計上說,依然保持在1.5%的水平??墒?,結構性的通脹,對低收入階層帶來很大的沖擊,因為這個階層的恩格爾系數(衡量家庭食品支出在總支出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的高位上。中國政府不得不小心應對高通貨膨脹率,它是政治不穩定最危險的啟動器,因為高通貨膨脹率對窮人帶來更大的沖擊。
國際貿易在2007年持續膨脹,出口與進口都強勁增長。圖4、圖5描述了1990以來出口與進口的規模與增速。在這個期間,出口與進口增長了近20倍。十八年中有十七年是順差,順差的規模在近些年呈指數型增長,導致美國、歐盟、日本的極度關注。
2007年,中國國際貿易的規模是2.17萬億美元,第一次超過了2萬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23.5%[7],這也是中國第六個年頭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06年,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排在美國與德國之后。2007年,它可能超過德國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貿易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國。出口的規模是1.22萬億美元,而進口的規模是9560億美元,導致了2620億美元的順差,比前
一年增長了48%。這樣的一個出口與順差的快速增長是在人民幣名義升值8%,實際升值超過12%的背景下實現的。由此,中國是用貶值的人民幣來完成貿易盈余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出口與進口的增長速度波動較大。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它的開放使其經濟更易受到外部沖擊。當前美國的經濟暗淡,可能導致中國的經濟減速,雖然,許多人認為,中國、印度等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可以不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外部對中國的需求主要是貨物,部分是因為中國在制造業部門和政府政策鼓勵出口的部門擁有比較優勢。出口對中國整個的增長貢獻比較大,也引發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像巨大的貿易不平衡、堆積如山的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考慮到當今中國經濟的規模與影響,這些與貿易相關的問題與爭論已經成為正常經濟理解之外的政治問題。歐盟最近也加入到美國一方,一起給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像圖6所顯示的,歐盟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但歐盟向氣球一樣膨脹的貿易赤字在其成員國中引發了擔心,如果高水平的赤字不斷持續的話,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將會上升。與一年前相比,前十大出口國與進口國都是一樣的,但其次序有輕微的變動。中國與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保持了強大的貿易聯系。它參與了各個部門各種商品的國際貿易,像農業、工業與服務業。最重要的貿易品是制造品。那些能源與資源豐富的國家與地區,像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沙特阿拉伯、東盟國家提供了中國快速發展所需的資源。韓國與臺灣主要提供初級產品、半成品、零部件給中國。歐盟、美國、日本主要出口給中國高新技術。雖然2007年人民幣有效匯率以兩位數的速度升值,由于歐盟、美國仍然不愿意出口包含高級、復雜的技術的產品給中國反而對中國制造產品的偏好不斷上升,這才是他們與中國之間不斷增長的貿易赤字真正的原因。
作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中國利用它在勞動力、生產設施、技術方面的比較優勢,從國內國外吸引了資源與原材料并向全世界提供它的產品。所以,它對那些能源與資源豐富的國家產生了赤字,而對美國與歐盟產生了盈余。中國不斷上升的經濟力、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加緊密的貿易伙伴關系增強了其在國際關系與外交上的地位。
近年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或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的東道國。FDI是過去二十年里中國發展最重要的解釋變量。在一般意義上,FDI對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出口產業。2007年,中國引入FDI的規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748億美元(見圖7)。
從1979年到2007年,FDI來自于20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總流入量達到7530億元[7]。文獻中,許多研究者認為FDI是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發動機,因為FDI幫助中國改善了國內產業的生產效率,加速了技術進步。另一方面,FDI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負面后果。在中國開放的早期,中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出口來促進GDP的增長,FDI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由此,伴隨著外國資本與生意的進入,許多問題緊跟而來,例如內外資企業不平等的競爭、各產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的惡化以及環境污染。更進一步,國內企業被外資企業大規模的并購引發了經濟安全問題的擔憂。
高額貿易盈余和大批FDI的流入毫不驚奇地產生了巨額外匯儲備。由于對資本項目的嚴密控制,外匯儲備與貿易盈余有極大的關系。貿易盈余在2005年以后都暴增。到2006年年底,整個外匯儲備達到1.07萬億美元,第一次標志性的突破了1萬億美元,使中國成為最大的外國貨幣資產的持有者。2007年底,外匯儲備達到了1.53萬億美元,一年內增長了43.3%[8]。
一方面,這樣一個龐大的外匯儲備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個沉重的負擔,因為中國通常以美國國債的形式持有外匯,而其收益率比較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疲軟的美元,美國國債在不斷貶值。另一方面,龐大的外匯儲備可以使中國在世界資本市場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于是,2007年9月一個主權財富基金的成立開啟了中國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的新紀元。這個基金從不斷膨脹的外匯資產中拿出了一部分,相對激進地投資于外國公司。這個基金發起時,其管理的外匯資產大約為2000億美元[9]。這個基金的投資戰略目前并不透明,但不管怎么說,它標志著中國開始積極的外匯管理。
盡管低于西方國家的要求,中國貨幣在2007年已升值很多。200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顯示,1美元兌換7.3046元人民幣,自從2005年7月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13.38%①。由于中國正在經歷CPI的快速上漲,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升值更多。歐盟最近加入了美國要求人民幣更快升值這一運動,迫使中國加速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因為,他們把其不斷上升的貿易赤字歸
結于價值低估的人民幣。2007年,中國超過英國成為歐元區最大的進口國。與以前一樣,中國政府清楚地向來訪的高級官員,由美國財政部部長助理Henry Paulson先生和歐盟財政部長Jean-Claude Juncker先生,傳達了一個信息:中國愿意與美國、歐盟一道來處理貨幣與貿易赤字問題,但短期內,突然的或大幅度的升值不可能。
三、熱點中的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
中國股市緊接2006年一個強勁增長之后,2007年又取得一個異常的收獲。上證綜指在2007年11月5日歷史性的突破了6300點,當天,中石油正式登陸上海A股市場。上證綜指2007年年底收盤于5100點。2007年的最后兩個月是對過熱股市的一個修正,當中石油回歸A股之時,中石油和其他大型企業的高市盈率顯示他們的股票價格被高估。
牛市吸引了大批國內國外的熱錢。中國股市當前的個人帳戶數超過了1億,大約十分之一的中國人卷入了股票交易,這還不包括間接轉入的人數。央行的數據顯示,私人儲蓄存款在銀行與股市之間頻繁的移動,與股市指數的波動相一致。股市向牛時,大批資金從銀行流向股市,股市向熊時,大批資金從股市回流到銀行。如此高的資金波動性與大范圍的私人參與導致了股票市場的波動性。
圖8顯示了上證綜指在過去五年的表現。它從2005的低谷開始猛烈發力,2006年上漲了129.8%,2007年上漲了96.6%(根據各年的初始交易日與最后交易日)。過度繁榮給世界市場帶來了激動而給中國政府帶來了擔憂。
2007年,房價持續快速上漲的趨勢,這個上漲趨勢已持續了十年以上,盡管銀行利率的持續上調和眾多旨在打壓房價的政府政策,包括對開發商從緊的信貸政策和對土地使用不斷增強的監管。由于剛性的投資規模與剛性的需求存在, 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持續高位增長。例如,從2007年6月到11月,房價月度上漲的數據是7.1%、18.6%、8.2%、8.9%、9.5%、10.5%[10]。在2007年的前11個月里,房地產市場上的投資上漲了31.8%,達到了2.16萬億元人民幣①。圖9顯示了上海房價1995年到2007年的變動趨勢,從1999年的最低點691跳到了2007年底的1925,上漲了約200%,其中最大的漲幅在2007年實現,從2007年5月到11月,上海的平均房價大約上漲了40%。
如此之高的房價使大多數工薪階層對住房失去了購買力。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和房地產投機者從繁榮的房地產市場獲取了大量的財富。在接下來的數月里,這樣一個上漲的趨勢難以完全扭轉。原因在于土地銷售收入占據地方政府收入的相當比重,看起來,銀行經理、地方政府官員、房地產開發商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構成了一個操縱土地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同盟,由此導致房地產市場在短期內創造成百上千的富豪與超級富豪。
高昂的股票價格與房價直接煽起了通貨膨脹并惡化了收入分配,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快速發展的經濟并沒有成功地開辟一條公平的、共同富裕的道路。繁榮股票市場的最大贏家是政府、基金經理、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的經理。2007年,政府印花稅收入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證券商獲得的經紀收入是1500億元,這兩項加起來超過了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全年利潤的一半以上。最富裕的中國人通過財富增值獲取了他們的財富。
十七大的核心使命是幫助弱勢群體,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事實上,高昂的房價已將弱勢群體排除在外,高昂的股價使富人獲利。高房價高股價使生活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又傷害了弱勢群體,使中國成為一個更不平等的社會。
四、十七大與經濟改革
200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持續加快步伐。在一些關鍵領域,如農業、國有企業、金融業,綜合性的改革正在實施。2007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過渡期結束后的第一年。中國即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為了完成十一五規劃規定的經濟發展目標,它只需保持年平均增速7%-8%。但是,為了完成發展目標,中國不得不貫徹落實十七大所提出的政策方案,例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結構,改進能源與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協調城鄉發展,平衡地區差距,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建立一個以金融與稅收改革為基礎的有效監管體系,轉變發展模式,改善開放型經濟的質量等等。所有這些都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非常期望能在科技領域成為領導者,中國鼓勵FDI流入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放大從外國企業那里獲得的技術溢出效應。當然,中國也認識到通過購買技術,永遠不能成為技術的領導者。于是,自主研發是最可靠的解決途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2007年最重要的進步是在10月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十七大提出的政策是在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經濟原則上的進一步拓展與細化,即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這些構成了中國政府努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這些政府政策的效果并非顯而易見。大多數政府努力的目的在于緩解社會緊張,這些社會緊張是由過去三十年中國片面追求GDP的增長所帶來的。國內巨大的成功與過多的外國壓力聯系在一起,人民幣匯率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問題。內部與外部宏觀經濟脆弱的不平衡是建立在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的發展模式上的。
十七大將推動中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一個低投資、低貿易依存度的國家,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減少城鄉差距。城鄉差距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進一步惡化卻發生在改革期間。中國政府從2004年開始實施一系列的支持農村、農業、農民的政策,包括2006年取消農業稅,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與其他的社會保障補助。2007年,在以前地區試驗的基礎上,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為所有的農村小孩提供九年制義務教育。2007年度,中央政府的財政預算花費在三農(農村、農業、農民)上的支出是3917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15.3%。中國也在改革農村林區的所有權結構,希望借此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力。
所有這些措施旨在提高農業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減少城鄉差距,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覆蓋城鄉的統一體系。根據庫茲涅茨定律[11],經濟發展的早期,不平等的擴大不可避免,但隨著經濟發展到某個水平,不平等會阻礙發展,因為不平等使經濟變得更沒效率,更不穩定。為了控制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一些更大膽的政策,偏向三農的政策,需要引入到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
中國經濟發展不僅依賴過度的投資,更依賴于與經濟收益不成比例的、無效的能源與不可再生的資源的浪費,由此導致了嚴重的環境退化?!昂椭C社會”的理念將重點放在與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的可持續發展上。根據中國國情,中國盡力應用更先進的科技以改善能源與原材料利用方面的工業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
目前為止的發展政策使地區不平等惡化,由此導致了大規模的移民,有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國民經濟的低效率。許多研究發現,落后的中國西部與中部不能趕上富裕的東部的發展。中國中央政府已經注意采用平衡的地區發展戰略。
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市場經濟,國有部門在這個市場經濟里仍然保持控制力。作為經濟重組的關鍵,國有企業改革在2007年繼續推進。重組與公開上市的進程加速,中央直屬國企的數目從2006年底的159家減少到2007年底151家。一般的來說,用一些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像收入、利潤、利潤增長、營運質量,中央國有企業比一年前表現得要好。例如,所有中央國企的總利潤有望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意味著60%的增長[12]。許多企業在科技上也取得了顯著進步,例如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
負責國企改革并代表中央國企的股東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該部委持續在一些領域加強改革,例如所有權結構、現代企業制度、人事、財務管理,該部委同時鼓勵中央國企進行自主研發、能源節約與減少污染排放。
但是,國有企業的巨額利潤并沒有由國家、廣大納稅人所公平地分享。人們福利并沒有因為國有企業財源滾滾而得到改善。相反地,普通大眾正忍受著公共物品與服務的高價格,這些物品與服務都被國有企業所壟斷。在這種意義上說,國有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就可能越大,因為利潤來自于公共福利的惡化,而僅能使一小部分人受益,多數人不能受益。
隨著中國的市場經濟變得越來越成熟與復雜,國家正在建立一個基于金融與稅收改革的有效的監管體系。2007年的金融改革像中國的其他改革一樣,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農村地區。自從第一個農村銀行在四川省建立以來,已經有24個服務與農村金融需求的新專業金融機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改革歷程的一個重要突破。中國政府看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經驗,希望用這個方法來刺激農村經濟發展,進一步減少貧困,并為困境中的銀行部門開辟一個新的業務領域。
2007年,中國在開放金融市場取得了重要進步。在QFII的規劃下,中國將外國人投資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資金擴大了三倍,從100億美元擴大到300億美元[13]。這是在11月中美第三輪戰略經濟峰會中實現的。
另一個方面,在QDII的規劃下,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進行了管理改革,除香港之外,允許中國公民通過當地銀行購買倫敦市場的股票與共同基金,這標志著中國資本進入海外市場更進一步。這個方法反映了政府旨在通過輸出金融體系過多的流動性以減緩國內經濟的不平衡。通過這些步驟,銀監會也期待著深化QDII市場,推動當地銀行改善其國際投資與風險控制的能力。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另一個里程碑是從2007年4月開始,外資銀行被正式地允許為大陸客戶提供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是這個市場的第一批獲準者。原來,外資銀行僅局限于提供外國貨幣服務,在某些地區為中國的公司客戶提供人民幣服務。中國加入WTO的相關條款加速了外資銀行進入這個長期保護的當地市場的進程。
銀行業的競爭在將來將變得特別激烈。國有銀行將很快地進行重組,并與外國伙伴結成同盟,在服務、技術與管理方面共同進行提升。長期來看,中國金融市場的效率將得到改善。
一個公平有效的稅收體系、一個公平有效的中央地方財政預算分配模式對減少地區不平等、改善地區發展的激勵是必要的。
為了改善中國經濟開放的質量,十七大設計了中國繼續開放、培育世界級的大企業,提高中國產品與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改善外國投資的質量等途徑。
這些政策轉換,將給許多既得利益集團帶來痛苦,這些既得利益集團是中國市場化的主要受益者。中國政府對經濟體系實施更綜合性的發展與改革,有利于提高農業收入、農民的生活標準,同時也挑戰了特殊利益階層。
五、其他政策方案的推行與面臨的挑戰
新的反壟斷法,于2007年8月30日通過,并將于2008年8月1日開始實施,目的是為了控制國有企業的壟斷行為,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新的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9日通過,并將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對外開放以來,第一次對外資企業、國內企業實施同一個稅率。它終結了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2007年另外一個重要的法律是物權法,這部法律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并自2007年10月開始實施,它明確了國家、集體、私人與其他形式的財產權利。其目的在于保護市場經濟秩序并被認為是為下一步的所有權改革作準備。
2007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比上一年暴漲了31%,達到了5.1萬億元人民幣,高額的財政收入歸因于快速穩定增長的經濟、當前的經濟結構、經濟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好的稅收征稽管理。由于財政收入高,政府可以用它來提高社會性支出。在2007年的前11個月里,在教育上支出了5578億元人民幣,年度增長32.7%;在醫療衛生事業上支出了1419億元人民幣,年度增長40.6%,在其它社會保障項目上支出4128億元人民幣,年度增長28.6%,在科學研究上支出1174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3%[14]。
這些領域都是當前中國政府的優先考慮的地方,并構成了“和諧社會”的關鍵部分。教育與科研的長期投資對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提高經濟效率、改善經濟質量、尤其是應對環境保護問題與節約能源及自然資源方面都是有必要的。在社會保障領域的投資與在“三農”的投資都是減少不平等的關鍵一步。
2007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把預防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作為2008年的首要政策目標[15]。過熱與通貨膨脹經常聯系在一起,被官方正式地確認為當前經濟調整與控制的兩個目標。稍后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認了與先前的宏觀控制相同的政策(包括減少貿易盈余、對投資的剛性控制、緊縮流動性)和促進價格穩定的措施(從緊的貨幣政策)。
全球高漲的原油價格同樣成為推高國內價格與生產成本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原油進口國,為了對沖原油供應風險,減少世界能源價格波動對國內的影響,中國自2004年開始發起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并在2007年11月19日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這個中心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與經濟影響,并將對大范圍的社會和經濟事務發生影響,尤其是能源。
中國領導層對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是清楚的。實際上,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平衡發展模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社會和環境問題上。在即將到來的一年,中國政府毫無爭議地繼續執行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以應對過熱的經濟與通貨膨脹。但是,隨著市場機制在中國運行得越來越有效率,中央政府的調控政策可能越來越不湊效。國有企業改革碰到了頑固的困難,老的效率與代理問題遠還沒有解決,新的壟斷問題又成為一個主要的考慮因素。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今天與將來都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在關鍵性的經濟領域。國有企業的改革將給整個的經濟將來帶來超越的沖擊力。除此之外,中國巨大而又脆弱的金融市場正迎來史無前例的國際競爭,金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具有挑戰性的。它能保護中國前途的穩定和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但也會點燃金融危機,這取決于改革是否成功。
總的來說,中國中央政府近期的政策舉措將抑制經濟過熱的決心短期內不會動搖。就中長期來看,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將通過漸進務實的方法保持高速增長并成為一個更為發達的社會。往前看,2008年將成為高速發展的又一個年頭,預期增長率為10.5%,國家不得不尋求一個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通貨膨脹,平穩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這里,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使窮者不能更窮,在保持高增長低環境破壞的同時創造一個更好的更公平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 外媒:中國GDP2007年不可能超過德國[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1/25/content_7493649.htm.
[2] 上海證券報. 今年財政收入將超過5.1萬億元 同比增長31%左右[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20/content_7282342.htm.
[3] 周英峰,韓潔.十大數據繪就2007年中國經濟成長之路[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31/content_7344894.htm.
[4] 李富永.中國高速鐵路建設超常規啟動,中外廠商都將飽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09/content_4026467.htm.
[5] 齊中熙, 劉羊旸. 我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今年底基本貫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8/content_7274563.htm.
[6] Financial Times.China Lose Enthusiasm for Smaller Cars[EB/OL].http://www.ft.com/cms/s/0/0487c65c-c201-11dc-8fba-0000779fd2ac,dwp_uuid=9c33700c-4c86-11da-89df-0000779e2340.html, accessed on 22 January 2008.
[7] 海關總署網站. 海關總署: 2007年外貿超2萬億美元 增速連續6年超20%[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1/11/content_7405155.htm.
[8] 中國新聞網.中國國家外匯儲備達1.53萬億美元 同比增43.32%[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cj/zbjr/news/2008/01-11/1131610.shtml.
[9] Financial Times. China Unveils Funds to Invest Forex Reserves[EB/OL]. http://search.ft.com/ftArticle?sortBy=gadatearticlequeryText=China+sovereign+funds+%24200bnaje=trueid=070929000048ct=0page=8, accessed on 22 January 2008.
[10] 新華網. 1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上漲10.5%[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7-12/20/content_7285461.htm.
[11]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1): 1-28.
[12] 華夏時報.央企利潤暴漲:國喜民憂的尷尬邏輯[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15/content_7253593.htm.
[13] Financial Times. China raises foreign investment quotas[EB/OL].http://www.ft.com/cms/s/0/fc86f6fa-a688-11dc-b1f5-0000779fd2ac.html, accessed on 22 January 2008.
[14] 新華網. 1-11月我財政收入累計48177億 預計全年達5.1萬億[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19/content_7278767.htm.
[15] 趙承,張旭東,張曉松.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哪些經濟發展新訊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1/28/content_7162505.htm.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