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政府驅動

2008-01-01 00:00:00張良悅
當代經濟科學 2008年3期

摘要:本文利用中國地級以上264個城市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需求因素進行了分析。在控制城市人口規模變量的基礎上發現各地房地產開發、以經濟發展和公共產品提供為內容的城市競爭形成了農地非農化的壓力;高校園區擴張、開發區熱和土地出讓收入不僅是城市化土地需求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一定時期內具有遞增作用。這表明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具有明顯的政府驅動。分地區計量結果顯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明顯,中部地區土地出讓收入顯著,西部地區表現出房產開發和高校園區的擴張驅動。

關鍵詞:城市化;農地非農化;政府驅動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3)-0033-09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的41.8%,年均增長3.32%。全國建成區面積由1985年的0.9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25萬平方公里,年均增長6.74%①。然而,與此同時耕地面積的迅速減少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敲響了警鐘②。

固然,農地非農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必然結果,但問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并非完全由經濟發展所拉動,而是帶有很大的政府驅動因素。所以,在農地非農化過程中存在著過速轉化和低效利用的現象。土地征用是我國農地非農化的途徑,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農民對土地產權的部分缺失及其弱保護和土地征用的非市場化運作已經成為我國農地非農化的明顯弊端,亟需從制度層面加以匡正。

不少學者對此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將政府的征地權限嚴格界定在公益性范圍之內[1],賦予農民完全的財產權,從而使農民能夠充分有效地保護耕地[2,3],打破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

對土地市場進行有效的整合[4-6]。其中,也不乏一些案例研究[6-8]。但系統的實證分析還十分鮮見。因此,對農地非農化的需求因素,特別是農地非農化過速轉化的成因分析,就成為非常現實的經濟問題。正是基于這一目的,本文利用中國264個城市2000—2004年的面板數據,實證考察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

本文結構作如下安排,第二節為文獻回顧,第三節分析我國農地非農化的運作機制,第四節為變量的篩選和模型設計,第五節對計量結果進行說明,最后是本文的總結。

二、簡要的文獻回顧

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政府對農地非農化的擴張和加速行為的實證研究以往多見于案例分析,而較少有計量檢驗。在僅有的計量研究方面,以城市為微觀主體對農地非農化的研究還未發現。

Seto and Kaufmann[9]利用人口、經濟和偏遠敏感社區數據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驅動因素進行了一個面板回歸。其主要結果是,珠江三角洲大規模的城市化是由于國際資本流動造成的,外商投資導致了農地的快速非農化。同時,人均資本投資、農業生產率與工業生產率比率偏低、農業工資和收入低下也對這種轉化產生了積極影響。曲福田、陳江龍、陳雯[10]對農地非農化的驅動機制從理論和實證方面作了全面分析,認為農地非農化的經濟驅動機制包括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和制度因素。農業土地利用比較效益低是我國農地非農化的主要根源,農地非農化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低市場化配置所扭曲的土地價格促成了耕地的過速非農化。從實證結果看,人口、土地資源稟賦、固定資產投資、土地市場化程度、土地收益分配、政府管制效應和土地使用比較利益是影響農地非農化的主要因素。譚榮和曲福田[11]在他們提出農地非農化“代價性損失”和“過渡性損失”的基礎上,通過對1989—2003年農地非農化的檢驗,發現過度性損失為66.6%,代價性損失僅有33.4%。在過度性損失中,未考慮農地生態價值造成的農地損失為44.9%,政府失靈造成的農地資源損失為21.7%。應該說,這些分析和實證結果都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他們的分析主要依據于投資、工農業產值比較利益等變量,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明農地的過速非農化,且其分析主要建立在省級宏觀數據上,沒有從城市微觀主體的角度對農地非農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因此,仍有必要從微觀主體行為上進一步挖掘。

朱莉芬和黃季焜[12]利用東部14省數據分析了城鎮化對耕地的影響。其實證分析表明,雖然城鎮化對耕地變化有一些影響,但經濟發展是影響耕地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相對于農村建設用地而言,城鎮化對耕地減少還起到一些緩解作用。盡管這一結論值得信賴,但其分析只是表明城市化是土地集約化利用的一個方向,在城市化過程中不能因噎廢食,為保護耕地而阻止城市化。從方法上看,他們只是從土地使用的實際結果上進行檢驗分析,而對城市化過程中對土地需求的具體因素未作解釋,更沒有從制度角度對農地非農化的“過度和加速”因素做出說明,舍棄了轉化過程這一環節。然而,或許正是這一轉換環節存在著土地低效利用問題。所以有待作進一步檢驗。

簡而言之,從城市主體的角度對農地非農化因素的實證分析還存在著理論空白點,這為我們沿著這一方面的努力提供了一個嘗試機會。

三、農地非農化的運作機制及驅動因素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運作機制主要表現為政府的土地征用制度。它包括以下內容:(1)所有城市化和工業化用地(非農建設用地)都必須通過政府征用來轉化,形成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2)沿用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模式,政府以公益性目的進行征用,對被征用土地按照農業用地的“產值倍數法”標準進行補償;(3)政府對被征用土地通過無償劃撥、協議轉讓,或者“招、拍、掛”的方式轉讓給土地使用者。這種機制賦予地方政府在農地非農化市場上絕對的壟斷力,成為一個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上的雙邊壟斷者。首先,任何非農土地使用者必須通過政府的許可才能獲得土地使用權,且不同的使用主體因土地轉讓方式不同而導致使用成本不同。因此,土地租金不是取決于市場,而是取決于政府的“價格歧視”,且主要是由政府捕獲和支配。其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價格水平(土地農業使用收益的資本化)對被征用土地的所有者給予定額的補償,表明政府在土地配置中較少受制于成本因素的制約,因而也較少考慮城市化進程中農地的機會成本。由此可見,這種轉化機制表明城市化對農地的需求并不是由城市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決定,而是由地方政府主導驅動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市化進程對土地的需求可看成為外生的因素,主要取決于政府的決策行為。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土地資源的配置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城市化偏向[13]和滿足政府(官員)效用最大化的過度配置行為,經濟發展、政府政績、形象工程、土地財政等成為城市深化對農地非農化的主要驅動因素。

首先,土地的低成本利用導致目前城市建設中“攤大餅”式的擴張。這主要表現在行政劃撥的土地供給上。例如,2000年全國城鎮現有土地總量中,95%是通過行政劃撥的,5%是有償出讓的。而在有償出讓的土地中,又有95%是協議出讓的,通過招標拍賣出讓的只有5%。2002年的情況雖有所改善,但全國真正實現招標拍賣的土地也只占出讓宗數的15%①。正因為如此,低成本獲取土地助長了鶴立雞群的政府辦公大樓、超大型廣場、超寬馬路等城市景觀的大量出現[14]。另一方面,要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資金從何而來?為此,地方政府不惜以土地來撬動建設資金,形成“以土地經營土地”的模式。一種情況是以土地作為融資手段建設基礎設施。如在東南沿海的縣市,基礎設施投資高達數百億元,其中財政投入僅約占10%,土地出讓金約占30%,60%靠土地融資。再如,西部某省土地儲備中心利用儲備土地進行抵押貸款余額19.45億元,其中省會城市土地儲備抵押貸款余額達15.71億元,占全省的80.78%[14]。另一種情況則類似于“合作經營”。政府將部分土地以協議價格或者以優先購買權的方式轉讓給建筑開發商,從而換取對某段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對土地的過度使用。第一種情況可能導致政府對土地的過度儲備,例如,根據國務院五部委的檢查結果,2004年全國省級以上900多個開發區中,已開發面積僅占規劃面積的13.5%②。第二種情況下則必然會導致地方政府放縱開發商對土地的任意開發。

政府(官員)效用最大化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上。我國政府政績的考核存在著一種“錦標賽”的競爭機制[15],其結果必然導致政府動用所能動用的一切資源進行以城市為主體的經濟競爭。特別是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隨著地方政府財稅來源的減少和事權的擴大,這種現象愈來愈明顯化。在這種競爭中地方政府往往扮演著三重角色:一要不遺余力地推動當地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以此贏得上級政府的青睞和當地居民的支持;二要考慮上級政府任期考核的要求和當地居民的意愿;三要在一定層面上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這其中,由于我國資源注入型的發展模式從根本上還沒有改觀,因此,招商引資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競爭的主要內容。這樣,土地就成為其競爭的主要砝碼,所以,不少城市出現了零地價、甚至負地價的情況。當然,在1994年分稅制之后,由于財權和事權的嚴重不對稱,各級地方政府只有依靠預算外收入來尋求財政來源的激勵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近幾年來土地成為其預算外來源的主要渠道[16,17]。實際上,中央政府也曾試圖在這一方面進行限制,但財政分權所造成的困境也不得不使中央政府步步退讓。如,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訂中,最初《修改草案》的送審稿規定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100%上繳中央財政,在地方政府的反對下,隨后出臺的《修訂草案》則改為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四六分成,而在最終審議和通過的《土地管理法》中則規定為三七分成。所以,盡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嚴格保護耕地,但地方政府對非農用地的擴張沖動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曲福田等人[18]認為中國農地非農化一方面存在著普遍的市場失靈,另一方面又有嚴重的政府失靈,相應地,理論上可區分為代價性損失和過度性損失。如圖1所示:AC為農地的需求曲線,MSC為農地非農化的邊際社會成本,MPC為農地非農化的邊際私人(企業)成本,P2、P3分別為考慮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時的均衡價格,P1為外生給定的土地征用價格。則Q2—Q3為市場失靈所造成的未反映農地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度性損失Ⅰ;Q1—Q2為政府失靈所導致的過度性損失Ⅱ。

劉東和張良悅[3]把政府在城市競爭中對土地資源的各種動用能力和行為納入一個土地需求函數中,并通過遞歸的方式將政府官員效用最大化行為加以模型化。在圖2中,U(g,l)表示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數(其中g為設定的最低發展速度),Q(l)表示生產函數;C(l)表示成本函數,L為土地需求量,c=c表示低價征用的固定成本,則按照等邊際原則,有l*u>l*m>l*c。其中,l*u為政府效用最大化的土地需求,l*u為政府固定成本征用下對土地的需求,l*c為市場競爭條件下的土地需求量。這表明:(1)政府對土地征用的壟斷購買及對土地使用費用的固定補償,必然導致較之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的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土地使用數量增加;(2)在現行征地制度下,由于土地征用費用過低,政府(官員)效用最大化的驅動,必然導致土地的過度使用。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命題進行檢驗。

命題: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偏向戰略所導致的城市之間的經濟競爭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財政依賴加速和膨脹了農地的非農化。

四、數據說明與模型設定

對任何經濟資源的需求都必須考慮其機會成本,城市化對農地的需求也必然受土地價格的制約。然而,由于我國城市化對土地的需求是通過土地征用完成的,且在土地的征用過程中,土地征用的數量不是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而是僅由征用一方的意愿決定,因此在這樣一種制度約束下,可假設供給不變,從而著重從需求的角度加以分析。

文中被解釋變量為城市建成區面積(平方公里),用land表示,解釋變量包括城市規模和制度因素。

城市發展首先表現為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在此基礎上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的擴大。在選擇城市規模的解釋變量上,我們試圖使用城市非農業人口(popu)反映城市人口規模,用gdp(城市第二、三產業增加值)表示城市經濟發展規模,用城市公交(bus)代表公共產品供給水平。但在進行解釋變量的相關性檢驗中發現這三個指標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必須進行取舍。由于城市非農業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居住、經濟發展、公共產品供給、城市美觀或休閑用地的綜合情況,因此,我們選擇城市非農業人口(萬人)作為城市規模的解釋變量。

城市規模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內生的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在于解釋城市人口規模與土地使用面積的恰當比例,或者說多大的土地容積率是最為合適的,而在于探討在城市化過程中是否由于制度性的原因導致城市規模過度膨脹和加速發展,從而增加城市化對農地非農化的壓力。因此,我們在回歸過程中將城市規模指標設置為控制變量,以主要反映制度性因素對農地非農化的壓力。

簡單地說,制度因素主要表現為政府對土地征用的加速和放大,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的驅動以及與此相關的土地財政依賴。就經濟增長的情況來看,由于gdp指標與其它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所以我們主要選擇人均住宅面積(平方米)(averhous)、外商協議投資(百萬)(fdicont)、預算內財政缺口(fiscal)和土地出讓收入(百萬)(incom)作為代理變量來說明。

房地產業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所以房地產業必然會成為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首要選擇。由于整個房屋建筑數據收集困難,我們選擇人均住房面積來間接反映房地產業的發展。人均住宅面積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是一個基本的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住宅的要求必將成為其首要的消費和投資選擇。所以,人均住宅面積的增加能間接地反映出對土地的需求情況。當然,人均住宅面積的增加可以在不增加土地,甚至減少土地面積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建筑容積率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大量使用土地,建筑低容積的住宅來完成,這里關鍵取決于土地的稀缺程度、城市發展的規劃政策以及土地的使用成本。我們認為盡管我國土地十分稀缺,但在城市規劃和使用成本的約束上卻相當寬松,極有可能出現土地粗放化的使用現象。

開發園區設立的初衷或者是為了吸引外資,或者是為了集約化地發展經濟,形成產業集聚。但之后我們發現不少地區的開發區產業集群沒有形成,而高校園區卻開發成片①。因此,對于開發園區的用地應該用高校園區和工業園區來加以描述才較為準確,相應地,我們認為有必要使用高校人數(人)(collstud)擴招作為補充。按照計劃經濟的傳統,城市劃撥用地一般是依據用地單位建設規劃為依據的,所以,在外資的引進上我們使用合同資金額而不是實際金額作為代理變量來解釋它們對土地的占用。

使用預算內財政缺口(fiscal)表示城市經濟規模和城市公共產品供給情況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因為缺口越大表明對經濟補貼越多,提供的地方公共服務越多。這或者是由于經濟規模擴張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城市規模擴張從而需要更多地提供公共產品造成的②。該指標的含義是當年財政支出占財政收支的比重,即:

如果比重大于0.5,則表明存在財政缺口,小于0.5,則存在財政盈余。從統計資料的整理情況看,除溫州和新疆兩個城市比重5年全部小于0.5,蘇州、杭州等幾個極少城市個別年份出現財政盈余外,其他均是嚴重的財政缺口。

目前,地方政府嚴重依賴土地轉讓所形成的收入,用于補充正常的財政預算資金和城市擴張所需的資金[8,16]。所以,我們最后選擇用預算外土地出讓收入(incom)表示對土地的直接需求。

本文所考察的城市主要是中國地級以上城市,通過對286個城市的數據進行篩選,最后選定264個城市2000年至2004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自于2001年至2005年《中國城市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國土資源年鑒》。

五、計量結果及其說明

首先對模型使用Husman隨機檢驗,檢驗結果不支持隨機效用模型。因而,我們使用固定效用模型進行分析(檢驗結果見表1)。

在模型Ⅰ—Ⅲ中,我們用城市人口作為控制變量,分別對人均住房面積、高校人數和外商投資、財政缺口和土地出讓收入進行單獨回歸,效果十分顯著。模型Ⅳ將這些變量全部納入之后,除了外商投資未能通過檢驗外,其他變量都顯著地通過。這表明我們提出的假說得到了驗證。應該說,這些變量的顯著通過表明這些因素確實是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影響因素,但還不足以說明這些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對農地非農化的擴張和加速現象。因為,計量結果只是表明,人均住房面積、高校人數擴張、外資引進、預算內財政缺口和預算外土地出讓收入同城市化的人口一樣都是造成城市對土地需求的因素,不能僅此就判斷這些因素加速了城市對農地的擴張,也不能就此說明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對土地需求的驅動行為。

然而,我們從圖3的散點圖上可以看出,高校擴招、引進外資和土地出讓收入明顯呈現出U形狀態,而且,散點都主要集中在曲線的上升部分。從理論上說,這三個因素對建成區面積應該有遞增的影響,非常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檢驗。因此,在模型V中,我們加入了collstud、 fdicont、 income三個變量的二次項重新回歸。研究結果發現,這三個變量的二次項都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這三個變量值在很低的情況下對建成區的面積具有負的影響,但當超過某個點時對城市建成區面積的影響就是正的,而且具有遞增性。但問題是二次項的回歸結果是否值得考慮?

我們利用二次曲線拐點值的方法來判斷變量的集中度。設U形曲線形式為Ay^U9=Aβ^U90+Aβ^U91x+Aβ^U92x2,則其拐點為∣Aβ^U91/2Aβ^U92∣[19]。將模型Ⅴ中三個變量的回歸系數代入上式,分別求得collstud、fdicont、income的拐點值為3.33、4.34、8.43(如果將這三個變量單獨回歸,則計算出的拐點分別為3.36、3.76、5.93)。而這三個變量的均值分別為8.89、7.56、9.54。兩相比較說明均值點大于拐點。由此可以判斷出,這三個變量主要集中于曲線的上升階段,必須加入對二次項的估計結果。這樣,這三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彈性值就應該為β1+2β2x。例如,高校園區對建成區的彈性為(-0.0667+0.0103*(collstud)),從而表明城市土地在一定時期內確實出現一種加速擴張的現象。

為了驗證這一估計結果的可靠性,我們用表示城市公共產品規模的bus變量代替人口(popu)變量對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發現這三個變量也十分顯著,說明模型具有穩健性(模型Ⅵ)。

需要說明的是,從散點圖上看,財政缺口變量對土地的需求是負相關的。如果僅就這兩個變量的無條件關系分析,這是正確的。因為財政缺口越大,對土地的需求越少(投資減少)。但當把這一變量作為對經濟規模的代理變量納入整個回歸模型之后,就會發現財政缺口與土地需求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因為,此時財政缺口表示對城市存量經濟規模的補貼和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的支出狀況,自然應該是缺口越大,城市經濟規模越大,城市公共產品供給越多,因而使用的土地也越多。模型Ⅲ到Ⅵ都顯著地表明了預算內財政缺口對土地的間接需求情況,說明政府主導的城市經濟競爭對土地需求驅動的現象確實存在。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結論: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制度性的因素,存在著政府對城市土地擴張的干預性色彩。房地產業的開發、以城市經濟發展和公共產品供給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競爭是城市農地非農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園區擴張、吸引外資和獲取預算外收入更是直接加速了農地非農化。

從全國總體計量情況看,各個城市在農地非農化上都有政府的驅動因素。然而,各地區由于區域優勢和經濟規模的差異,在具體的擴張方式上會有不同的側重。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現象也做一檢驗。按照通常的標準①,我們把全國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區域分地區進行回歸(參見表2)。

首先按照模型Ⅳ進行回歸,即在未加入二次項的情況下,東部地區財政效應和外資引進效應顯著,人均住房面積、高校園區擴張和土地出讓收入未獲檢驗,表明經濟發展和開發園區對土地的需求影響明顯;中部地區則人均住房面積、高校擴張和土地出讓收入效應顯著,而財政效應和外商投資則不顯著,表明住宅建設、高校園區和土地財政依賴對中部地區城市農地非農化有明顯影響;西部地區則只有人均住房面積通過檢驗,其他因素都不顯著,表明住宅建設是西部農地非農化的主要因素。

在加入二次項后利用模型Ⅴ重新回歸,結果發現東部地區高校擴張、吸引外資和預算外土地收入在城市化過程中對農地的非農化影響都非常明顯,但人均住房面積呈負相關關系;而中、西部地區只有人均住房面積和高校擴張這兩個因素顯著,吸引外資和預算外土地收入則未通過檢驗。另一方面,無論是東部還是中西部,財政缺口效應都不顯著。

綜合分析來看,我們認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土地的壓力較大,城市之間的競爭尤為明顯。吸引外資、高校園區擴張和土地出讓收入都成為其經濟發展的競爭工具,加速了農地的非農化。預算內財政缺口效應明顯表明其快速發展的經濟規模也是農地非農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東部土地更為稀缺,盡管房地產開發可能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但并未造成對農地的需求,而主要是對城市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據此,我們認為東部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農地的非農化具有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

中部地區房地產開發、高校園區擴張和土地出讓收入效應顯著,說明中部地區在城市競爭過程中存在著“追趕效應”。在經濟發展和預算內財政支撐不足的情況下,城市化的發展和城市競爭力的打造帶有明顯的土地財政依賴效應。由此,我們的結論是中部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農地的非農化具有土地財政和高校擴張的驅動因素。

西部地區則顯示出經濟發展落后的整體特征。不僅外商投資難以落戶,而且依賴“土地財政”來啟動本地經濟也難以打開,所以,只有依靠房地產開發來帶動經濟發展,并造成對農地的需求。我們這樣分析倒不是為西部城市沒有大量侵占土地“惋惜”,而恰恰是應該謹防這一現象的蔓延,應該進一步分析這一現象是由于經濟發展落后造成的,還是由于好的地方政府運行機制帶來的。當然,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可能減少了西部地區對預算外土地收入的依賴,從而可能造成西部地區土地出讓收入對城市土地擴張影響的不顯著,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驅動的動因。于是,我們把房產開發和高校擴張看成是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驅動因素。

六、總 結

本文在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運行機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由于制度因素可能導致的政府對農地非農化驅動行為的假說。通過對中國264個地級以上城市2000—2004年面板數據的分析,發現城市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確實存在著加速和膨脹的政府驅動行為,包括房地產開發、城市公共品的提供和土地財政等方面。特別是回歸結果顯示出,高校園區擴張、開發園區設置和土地出讓收入對農地非農化具有顯著的遞增作用,表明農地非農化加速擴張的態勢。進一步按東、中、西部分地區回歸發現,在農地非農化的政府驅動中,東部地區經濟增長因素突出,中部地區土地財政依賴顯著,而西部地區只是高校園區擴張和房地產業影響明顯。據此,我們認為,盡管中國城市化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客觀上對農地非農化的需求強勁,但不能由此否定農地過度非農化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現象的存在,需要從制度上加以改進。

本文的工作僅是對城市農地非農化的需求因素進行了分析,驗證了城市土地需求過程中由于制度因素所產生的政府驅動行為。但中國高度緊張的人地關系,“土地財政”的制度癥結,以及城市偏向的推動機制等具體問題還需要作進一步研究。另外,本文的數據主要是地級以上城市,縣級以下城鎮由于經濟發展薄弱,在城市化過程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制度性擴張和加速因素,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黃祖輝,汪 暉.非公共利益性質的征地行為與土地發展權補償[J].經濟研究,2002(5): 66-71.

[2] 周其仁.農地產權與征地制度——中國城市化面臨的重大選擇[J].經濟學(季刊)2004,4(1):193-210.

[3] 劉 東,張良悅.土地征用的過度激勵[J].江蘇社會科學,2007(1):47-53.

[4] 蔣省三,劉守英.土地資本化與農村工業化——廣東省佛山市南海經濟發展調查[J].管理世界,2003(11):87-97.

[5] 錢忠好,馬凱.我國城鄉非農建設用地市場:壟斷、分割與整合[J].管理世界,2007(6):38-44.

[6]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產權的實施和保護[J].管理世界,2007(12):31-47.

[7] 汪 暉,黃祖輝.公共利益、征地范圍與公平補償——從兩個土地投機案例談起[J].經濟學(季刊),2004,4(1):249-262.

[8] 劉守英,蔣省三.土地融資與財政和金融風險——來自東部一個發達地區的個案[J].中國土地科學,2005(5):3-9.

[9] Seto K C,Kaufmann R K.Modeling the driver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with socioeconomic data[J].Land Economics,2003,79(1):106-121.

[10] 曲福田,陳江龍,陳雯.農地非農化經濟驅動機制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2):231-241.

[11] 譚榮,曲福田.中國農地非農化與農地資源保護:從兩難到雙贏[J].管理世界,2006(12):50-59.

[12] 朱莉芬,黃季焜.城鎮化對耕地影響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7(2):137-145.

[13]Lipton M.Urban bias:of consequences, classes and causal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3,29:229-258.

[14] 蔣省三,劉守英,李青.土地制度改革與國民經濟成長[J].管理世界,2007(9):1-9.

[15]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7):36-50.

[16] 中國土地政策改革課題組.中國土地政策改革:一個整體性行動框架[J].改革,2006(2):5-18.

[17] 阿瑟#8226;侯賽因,尼古拉斯#8226;斯特恩.中國的公共財政、政府職能與經濟轉型[A].比較[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5-55.

[18] 曲福田,高艷梅,姜海.我國土地管理政策:理論命題與機制轉變[J].管理世界,2005(4):40-47.

[19] (美)J#8226;M#8226;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M].費劍平,林相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校對:趙西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色在线|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av在线手机播放|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国产视频 第一页| 欧美福利在线| 日本三级精品| 欧美区在线播放|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欧美精品另类|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夜夜操国产| 91无码网站| 福利在线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91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激情在线网| 五月天在线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黄色|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欧美性天天|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99国产在线视频|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欧美性爱网| 欧美性色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日本午夜三级| 日韩天堂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黄色在线不卡| 无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