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藝術?
文/嚴冰
地震過后幾天,個把混跡藝術圈的朋友們半夜睡不著覺,把同樣不睡覺的我也拉起了msn群聊。討論的主題就是:國難面前,藝術能做什么?討論的前提是:大家都是跟藝術沾邊的文弱窮人,出錢出力不是長項,那么是否可以純粹地以藝術之名、借藝術之力貢獻些什么?
當然,其中有些人在圈內也是頗有聲譽的著名青年藝術家,這年頭藝術界都賺了錢,手頭也有了糊口之外的一點余錢。不過相比捐得出百萬的頂級藝術家,他們還是不折不扣的窮。又偏偏都死磕,還相信藝術能夠拯救人生。各種組織發起的義拍義賣募捐沒少參加,但總覺得除了錢之外,藝術應該并且一定能為這場賑災做些什么。
討論開始于很多美好而散亂的建議,比如建立一所藝術希望小學,建立一個流動的藝術圖書館,招募一批藝術行業從業者到災區流動教學,用藝術的教育開啟孩子封閉的心靈,集體收養一個孩子#8943;#8943;當然都是不設置某集體的名義,不留個人姓名。
每一個踴躍的建議總迎來更踴躍的板磚,每一個熱烈的回應換來更熱烈的冷水:哪里招募那么多靠譜的藝術愛好者能堅持年年去教學?吃不飽穿不暖住不下的孩子是否又需要藝術圖書?藝術家的開導教育能比得上老師的心靈雞湯?且不提收養資格通不過審查,一群敏感脆弱的藝術家是否能給一個更加敏感脆弱的孩子以健康的生活?
一個個建議被打壓之后,朋友們發現,在災難面前,名利之外的藝術百無一用,起碼在當前只能拋棄藝術持有者和熱愛者的驕傲,與所有關心災區的大眾一樣,出錢出力。僅懷著藝術“利在千秋”的信念,揮起汗來也坦蕩。
就在最近,得知這群朋友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關系購進藥品、被窩褥子、衛生用具,托駐扎四川站點的藝術家運去了災區。
藝術沒什么偉大,因為災難讓所有人變得同樣偉大。
佳士得、蘇富比5月當代藝術夜場
化解次貸危機的消極影響
文/馬學東
進入2008年來,美國的次貸危機究竟會再多大程度上影響今年的國際藝術市場走勢一直是業內的收藏家、畫商、拍賣公司、市場研究專家最為關注的問題,甚至很多專業的研究機構都對今年的國際藝術品市場的走勢不無擔憂,例如著名的Artprice網站公布的2007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就認為,2008年的藝術市場的將會是價格的“糾正”年,近年來藝術市場已經產生了投機泡沫。
但5月13日、14日紐約佳士得以及蘇富比取得的漂亮的成交賬單卻顯示了藝術市場仍然強勁。
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取得了3.48億美元的成交總額。這一場上拍了57件拍品,成交了54件,成交率高達95%。3件拍品的價格突破了3000萬美元,1件拍品的價格突破了5000萬美元。英國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以3364.1萬美元成交,這個成交價格不僅創造了畫家作品拍賣的成交紀錄,同時也成為了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格的新紀錄。
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取得了3.62億元的成交額,這是蘇富比公司歷史上此類拍品單場成交額最高的一場。這場拍賣有10件拍品的成交價格超過了1000萬美元,14件作品的成交價超過了500萬美元。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1976年創作的一張三聯畫以8628.1萬美元成交。這個價格成為培根作品成交價格最高的一件作品。同時也是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最高價。
紐約5月這次的“當代藝術”拍賣顯得愈走愈強,從價格的角度看來,佳士得、蘇富比5月當代藝術夜場暫時化解了次貸危機的消極影響,至少飄紅的數字給了市場以極大的信心。而從佳士得那場買家的構成來看,美國藏家在這場拍賣中所占的份額高達70%,而26%的買家來自于歐洲,亞洲藏家只占4%,這個數據也充分說明美國藏家仍然是“當代藝術”這部分市場中最大的“埋單人”,他們的購買依然主宰了這季的成交,他們并沒有因為次貸危機而在拍賣市場上縮手縮腳。因為他們是“金字塔”最上面的那部分人。
重要的是藝術
文/胡兆才
說自己的工作之前,先哀悼汶川地震的受難者。他們定會戰勝災難,因為他們背后有無數關心他們的人。然后進入正題。
現在流行炒作、拐點、泡沫、崩盤等等各種名詞。到底怎樣?其實道理很簡單,好好買幾張自己喜歡的畫,買點兒好畫,把自己眼睛好好鍛煉鍛煉。崩不崩、拐不拐跟我們就沒有多大關系了。一堆敗絮,包上點金箔,值些錢,瘋狂的人給一公斤敗絮包上1公分的金箔,很多人會搶。到手了,把金箔一扒!拿走。剩下來的下場如何?不用想也知道。崩不崩?拐不拐?該是腦袋拐一拐的時候了。藝術是一筆精神財富,如果把它純粹的當作升值賺錢的手段,藝術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面對一幅杰作,滿腦子想到的是它的含金量,其實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現在中國強大了,人民有錢了,是應該好好提升一下中國一直忽視的藝術教育的時候了,中國人民不應該只是有錢人,而應該是有修養的人。買張畫掛到家里,很有品位!如果能夠跟自己的客人娓娓道來這些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討論一下藝術品所承載的文化思想,相信這樣的人將是另外一種境界的人。再說另外一面,文化修養提升了其實能夠幫助人獲得其他更多的東西。重要的是藝術!多看看藝術展覽,多讀讀藝術歷史,買幾張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現在不貴的好東西多的很。學習的多了,自然就買到好東西了,腦袋和錢袋各得其所。
中國當代藝術
“火箭式”升空
文/宋繼瑞
5月24日,在香港佳士得拍賣中,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970萬美元成交,成為目前中國拍賣價格最高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中國當代藝術品也繼去年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后,進一步逼近1000萬美元大關。不禁想起,2006年3月31日,當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的價格成交的消息從紐約蘇富比傳來的時候,中國當代藝術界為中國當代藝術品逼近百萬美元大關而興奮之時,誰也沒有想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桿會在兩年內飆升到近1000萬美金。
兩年前,紐約蘇富比首開“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張曉剛便以近百萬美金成交,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今年,香港佳士得又首開“亞洲當代藝術夜場”,把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體的亞洲當代藝術納入到高端的夜場拍賣,無疑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史上重要的事件。曾梵志的作品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專場上以史上最高價成交,給目前微妙的藝術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但更重要的意義,遠非如此簡單。聯想張曉剛的近百萬,導致全球矚目中國當代藝術,使中國當代藝術成為市場的寵兒。再想到近來國際“航母級”畫廊簽約中國一線藝術家,把中國一線藝術家納入到相對成熟的國際藝術市場的運作體系,中國當代藝術品也由此正式進入了世界頂級畫廊和買家的視野。在它們的關注下,中國當代藝術是否會再次“火箭式”騰空,我們拭目以待!
當代藝術和市場的影響力
文/孫國勝
就在我打字的同時,還一邊看著電視中抗震救災的報道。我想這些天幾乎所有人都在關心這場災難,因為所有的東西當然包括藝術在災難面前都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和蒼然無力。
這幾年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的繁榮景象作為身在其中的人自然覺得熱鬧異常,但是對于藝術界外的普通人呢?不知道藝術的力量如何,藝術市場爆出的高價又和多少人有關?災難來臨之時它能為受難的人們做些什么?
當然作為從事藝術事業的人也不是只會扼腕嘆息,藝術家、拍賣行、畫廊以及藝術媒體等藝術界的人都在積極組織捐款、義賣、義拍,反映速度不亞于社會各方。當我看到書畫家范曾在中央電視臺賑災義演節目中赫然捐款1000萬元時,開始覺得有些意外,他怎么可能這么有錢?后來想想應該是藝術市場的功勞吧。回頭再聯系一下最近多方面都在組織的當代藝術家作品的義拍活動,我想可能在這樣當代藝術的發展情勢下才能成行吧,要是倒退10年不知道那些作品的義拍、義賣會不會成為有錢人的義買,如果是那樣又能籌集多少資金去幫助災區的人們。如今藝術家們不再是人們眼中的異類,相反卻能憑借自身的名氣和影響力來幫助一些人,藝術市場上的資金也不是炒來炒去,而是能有一些流到更需要錢的地方去。
不談學術,我想這可能是當代藝術和藝術市場在今天它所擁有的一點點影響力。
收藏:
娛樂還是豪賭?
文/王東
前一陣子,因為要采訪某位知名藏家,在搜集資料的時候我無意瞥見了某雜志對其的一段采訪視頻。面對媒體的尖銳問題,這位藏家見招拆招、應對自如,其機智而幽默的回答不乏哲理。
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收藏比作一次牌局,而藏品就是藏家的一手好牌。他說在這個物質先行的時代,你僅需抓緊你的牌,自然有人會用大價錢從你手中購得,贏得了再次發牌的機會,而你會變得很有錢卻失去了好牌,至此一局打完,重新開局。
收藏如同打牌一樣,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眼光(審美情趣)去積攢,從而形成一個序列,如果最后能夠和牌,當然是皆大歡喜,不但娛樂了而且在推倒一手好牌的同時更得到了物質收益,但是大多數的情況,都是聽牌,僅差最后的一張好牌,誰能意定神閑?不少人衡量和牌的概率,重新拆分手中的牌,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也許最初那一手才是勝算。更有甚者,鋌而走險出老千,最終必然自食惡果,毀了自己手中的牌不算,更會被一腳踢出這個圈子,今后誰都不會再帶你玩。
我琢磨,除了技巧之外,收藏心態是決定性的。是喜好?是娛樂?還是投機?是賭博?別的不敢說,如果把它當作一場豪賭,勸君三思而后行,否則到輸得精光就后悔莫及。娛樂而非豪賭,如此才能不失收藏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