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乎神奇的經濟崛起,建立在老板們的才智及工人的血汗之上。
即將出現的一些變化,肯定會使局面進一步惡化。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這些已經夠糟糕了。如今,全球增長放緩以及美國全面衰退,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強度測試計,可能導致數以千計的工廠關閉,數以十萬計的工人失業。眼下,低端產品制造商已經飽受煎熬。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只是,中國不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依賴海外。2006年,出口占中國GDP的比例是36.8%,而韓國的比例是43.2%。但國際需求轉弱,可能使中國變得異常脆弱,因為最近幾年,中國開了太多新工廠,重工業正在大規模擴張。
更多的工廠,意味著可以給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更多的增長,讓地方官員得到上級的賞識。不僅如此,地方官員還可以攫取土地,給新項目發許可證,他們常常是新制造企業幕后的合伙人。
中國的競爭優勢,在于它的廉價工人大軍,但這個優勢正在減弱。過去4年中,華南省份勞動力成本上升50%,同時,北京通過的新《勞動法》只會加重這一負擔。加上人民幣繼續升值,這都令中國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的價格變得更貴。
然后,就是中國脆弱的銀行,隨著工廠倒閉,它們可能受到貸款拖欠潮的沖擊。盡管難以評估制造業部門給銀行帶來的整體風險,但人們很容易想到,如果制造業大幅度收縮,貸方會陷入中國式的信貸危機。
美國《時代》2008年3月25日 編譯: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