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銀行近年來變化不小,不過,人們對未來發展的批評聲還是不絕于耳。
2007年1月,中國政府在金融工作會議上,總結了過去5年銀行政策取得的成績,并針對未來5年的改革目標做了討論。
同以往的會議一樣,會上并沒有討論多少特殊領域的細節問題。溫家寶重點強調了6個方面的基調:深化國有四大行改革,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資本和保險市場,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配套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對外開放金融業,強化金融機構的監管。
銀行系統改革要求政策性銀行轉換商業結構。為解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而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AMCs——華融,長城,東方,信達)仍有很重的包袱,需要更大力度的市場導向改革。據中國媒體報道,匯金公司的改革重點,已經從出售銀行資產轉移到提高外匯儲備監管效率上。
不良資產的巨大包袱
由于存在大量不良資產,中國商業銀行的穩定性面臨挑戰。這些銀行的不良資產仍維持在高位,近年來并沒有得到有效治理。不良資產給商業銀行和政府帶來的問題十分棘手。
在接受了政府的支持后,商業銀行現在不得不用儲備金和利潤沖減壞賬。利潤率過低,可能成為其處置不良資產的巨大障礙。進一步說,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呆壞賬,商業銀行將很難應付將資金貸給私有部門和消費者所帶來的新風險。其結果是資金配置的無序。
更嚴重的是,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開始有抬頭的跡象。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估計,2006年末,未被中國存貸款機構承認的不良資產已達到2710億美元。而中國官方公布的不良資產就有2060億美元(其中,1640億在商業銀行,420億在非商業性銀行)。
如果中國經濟環境惡化,處于灰色地帶的不良資產將使經濟背上更加沉重的包袱。因此,中國政府對銀行貸款的關注度開始加強。

一些商業銀行家認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銀行能像中國那樣,在不增加大量貸款的基礎上,就能迅速擴充資產,這樣擴張規模可能會削弱銀行的競爭力。瑞銀證券亞洲有限公司估計,2004年到2006年以來,中國銀行機構的不良資產可能達到2250億美元。這個結果高于官方估算。
更嚴重的是,不良資產還保留在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已經購買了四大國有銀行和交通銀行33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不久后還要為剝離農行的不良資產創造條件。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大量來自國家發展銀行的不良資產。2005年8月,中國政府成立了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匯達資產托管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的前身是光大資產托管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但該公司的組織結構,很少被官方細節性披露。
據報道,匯達接受了人行轉移的大量不良資產,這些資產主要來自上世紀90年代廣東、海南和廣西北海等地區的遺留問題。現在,到底是什么類型的不良資產、有多少不良資產從人行轉移到匯達,還是個未知數。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狀況沒有詳細對外披露,中國銀監會每季都向外界披露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處置情況,不過數據只顯示2002年前的情況。處理不良資產的損失沒有披露,其中政府責任更難以弄清。
據估計,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仍有2000億美元(匯達除外)。銀行不良資產問題與國家預算的穩定性密切相關。豐富的外匯儲備和適度的政府國債規模,給了中國在短期內解決問題的機會。
不過,應該指出的是,如果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出現問題,政府債務可能會急劇惡化。更重要的是,外匯儲備應該更多準備用于抵消國際支付的不平衡。所以這兩種方式的運營應該謹慎。按照最初的設計,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有10年的封閉運行期,不過,社會現在希望他們能進一步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
據媒體報道,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了類似投資銀行的商業實體,以便轉換組織結構。2007年2月,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的華融、東方、信達獲準組建證券公司。華融和信達還與外資銀行合作,涉足風險投資領域。通過引入風投,有助于資產管理公司將不良資產推向二級市場消化。
在銀行不良資產方面,中國官方報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盡管中國政府也試圖在銀行數據的準確性上下功夫,讓銀行管理者們清楚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但在短期內要建立一個全面準確的貸款分類體系,是很不容易的。
在中國,五分法貸款分類法主觀性太強,使報告準確性大打折扣。更麻煩的是,這種分類方法沒有完全運用到四大國有銀行分支機構中。如果貸款人不向銀行提供能反映其資產經營狀況的真實數據的話,商業銀行在測算貸款風險時將遇到極大的困難。
緊隨國際規則
現在,一項國際化的資本充足率監督體系,已經被引進并用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4年公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定》,十國集團(G10)和歐盟宣布在2006年實施該協議。
《新資本協定》的基礎是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宗旨是強化銀行資本化率,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進而加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新資本協議》有三大支柱:最小資本要求;資本充足性的監管約束;市場約束。
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先是只在G10少數幾個國家執行,后來迅速擴大成為全球銀行業償付能力的判斷標準。可以預見,《新資本協議》也將由少數國家施行后向外擴展。到1998年,《巴塞爾協議》被100多個國家采用。
中國銀監會表示,為執行《新資本協議》,中國需要將銀行培育成符合國際化慣例的實體,這需要3年緩沖期,到2010年才能做好準備工作。在改革大銀行的同時,中國也鼓勵中小銀行在自愿的基礎上,實施《新資本協議》的規則。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采用《新資本協議》有助于促進銀行管理合理化,提高銀行效益,為貸款安全和資本有序運作提供保障,同時,還能促使銀行形成合理的利潤生成模式及商業增長模式。
采用《新資本協議》規則后,中國的銀行不良資產管理將更為嚴格。要滿足新規則要求,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必須對資產進行合理評估,建立內部控制程序,實現科學的風險管理。對于風險資本來說,未被發現的大量不良資產,將對銀行資產管理形成巨大的負面壓力,導致銀行的資本需求比預料的要高得多。
中國目前的稅收系統也難以適應這種精確管理要求。盡管新規則對稅前壞賬沖銷做了嚴格限制,但在中國的稅制下,壞賬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在稅前進行事實上的沖銷,很多地方稅務部門在這個問題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