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我作為平谷區第一批愛農信息驛站的信息員開始了新的工作。剛開始,我心里一片迷茫,對于愛農信息驛站的工作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愛農信息驛站是否就是農民需要的“信息化”。
農民歡迎的“農村信息化”
在了解了作為愛農信息驛站信息員日常的工作內容后,我首先制作了一些宣傳用的彩頁,散發到附近的村委會,用村委會的大喇叭進行廣播,宣傳愛農信息驛站的服務內容。我還拿著移動便民繳費機,騎著自行車到各村上門服務,使當地的村民慢慢的知道了在當地有個愛農信息驛站,這個驛站可以解決村民遇到的各類問題。
雖然村民都知道了有個愛農信息驛站,但是老百姓接受新鮮事物比較慢。有的老農說:“他一個毛頭小伙子還能比我種了一輩子地的人還知道莊稼是怎么回事。”我不氣餒,繼續進行著愛農信息驛站的宣傳,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人來到了愛農信息驛站進行了第一次咨詢。
那是2006年初的一天,平谷區大華山鎮大華山村的村民劉萬宏郁悶地走近了愛農信息驛站。原來,他家養的6000多只蛋雞得病了,連日拉肚子不止,請了很多當地養雞比較有名氣的“土專家”給雞看病,也給雞吃了很多的藥,但是一直不見效果,有的雞已經瀕臨死亡。當焦急萬分的劉萬宏聽說愛農信息驛站可以為村民提供各類的專家咨詢時,他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情來到了驛站。我通過網絡查詢、異地專家咨詢,初步將劉萬宏家的雞確診為腸毒綜合癥并找到了專門的藥物,劉萬宏按照專家的指導給雞進行了治療,很快他的6000多只雞就痊愈了。從那以后劉萬宏逢人就講,愛農信息驛站幫他解決了大困難,他成為了愛農信息驛站的免費宣傳員。
這件事引起了我長時間的思考——農民需要啥樣的“農村信息化”?經過分析,我認為,農民最需要的就是致富信息。因此,我把我的工作定位為通過政府搭建的信息網絡平臺——愛農信息驛站,幫助當地的老百姓致富。
從點到面的驛站服務
隨著工作的順利開展,我也被提升為平谷區的區域經理。平谷區愛農信息驛站經過將近3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到擁有一級服務網點32個,二級服務網點120多個,驛站服務覆蓋了平谷區85%以上的村級單位,使平谷區廣大的農民享受到了愛農信息驛站提供的方便快捷的各項服務內容,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稱贊。
目前,我們正在與當地的農企、農協進行合作,幫助平谷區的農民把農產品往城區銷售。馬坊鎮的江海河草有機草莓基地種植的草莓和大興莊鎮的東鑫宇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蔬菜等,嚴格按照國家關于有機食品的規定進行種植,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各項指標全都達標,但是由于平谷距離北京城區比較遠,銷售成了很大的問題,生產出來的東西雖好,但是不能賣個好價錢,動搖了村民種植的積極性。
了解情況后,平谷區愛農信息驛站和他們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通過愛農信息驛站的城區銷售系統,成功地幫助他們解決了一部分銷售難題,堅定了他們繼續走科學種植,依靠科學致富的路子。我們還在努力,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通過科學管理、科學種植,走精品路線,幫助農民早日致富。
到目前為止,平谷區所有愛農信息驛站每個月共接待當地村民便民繳費、網絡咨詢等服務30000多人次,在當地村民中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北京市科委和平谷區科委的大力幫助下,在驛站中心的正確領導下,平谷區愛農信息驛站一定會快速發展壯大,為京郊農民的致富奉獻我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