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平谷傳來喜訊。由北京市科委和平谷區共同投資2400萬元實施的重大科技項目——”平谷桃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專家驗收。
平谷區三面環山,中間為平川谷地,生態良好,水系獨立,土壤肥沃且富鉀、富硒,含有果品生長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十分適宜發展桃生產,目前全區桃種植面積22萬畝,有15萬農民從事桃生產,是京郊果品生產第一區和享譽全國的桃產區。全區具有白桃、油桃、黃桃和蟠桃4大系列200多個品種,實現了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一年三季有鮮桃上市,2004年桃產量1.85億公斤,占全市桃產量的50%,產值3.1億元。然而,在這些數字后面卻存在著一些人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問題,存在就必須重視
桃產業是平谷區果品主導產業,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但是通過大量的調研發現,平谷桃生產與國內外發達地區果品生產相比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優良品種數量較少,品種結構不合理,早、中、晚熟,鮮食、加工品種比例不協調等;二是桃樹優質高效果品生產技術不配套,優質高光效樹體結構紊亂,合理施肥、保肥節水抗旱技術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缺少桃采后無公害貯藏保鮮技術規范和標準,桃采后冷鏈保鮮技術需要進一步升級,深加工產品桃汁在營養成分損失、防褐變等方面仍存在著局限;四是果品產業化信息平臺急需加快建設;五是桃文化產業鏈需要做大、做強。
問題既然存在,而且已經被認識,那么就不能忽視,作為桃鄉,平谷區把解決這些問題當成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開始了各方面的工作,力爭要讓平谷的桃花更紅,桃更甜。
四步,打造桃產業的未來
2004年,在平谷區委、區政府的積極努力爭取下,北京市科委經過多方和充分的科學論證,決定把平谷桃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列入本市重大科技項目,下設”桃新品種選育及育苗基地建設“、”桃綠色果品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平谷桃產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和”桃貯運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4個課題,由平谷區科委、果品辦、北京市農科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等6家單位共同承擔。
桃新品種選育及育苗基地建設
收集國內外優良鮮食、加工專用品種,引進適合溫室栽培的專用低需冷量品種和不同類型觀賞桃品種,對引入的種質資源植物進行綜合鑒定評價,篩選出具有生產發展前途的優良品種;引進桃砧木品種,尤其是抗重茬砧木GF677,研究桃砧木繁育技術,推廣桃無性砧木嫁接苗栽培;開展優良品種苗木基地建設。
桃綠色果品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總結、確定桃綠色安全產品的各個質量指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技術規程;桃優質高光效樹體結構的研究;設施桃綜合配套技術研究;桃抗重茬關鍵技術研究找出桃再植重茬的主要障礙因子,研究出1~2種抗重茬藥劑;桃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不同土壤類型、立地條件下的桃樹水旱互補,雨水集蓄節灌,降低無效蒸發,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貯水力,緩釋肥水等有機生物載體高效優質抗旱、保肥節水栽培技術新模式。
桃產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引進專家,培養研發推廣隊伍,建成桃信息網絡與遠程教育培訓系統,建設科技創新研發平臺、桃農培訓基地;培育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農村合作組織;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建設及推廣應用,包括品種園、優新栽培技術示范基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觀光采摘示范基地、設施栽培桃示范園建設等。
桃貯運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
研究并制定桃采收指標及貯運保鮮技術規程;研究桃采后無公害貯運保鮮關鍵技術,篩選防治桃采后主要病害的植物提取物,研發桃采后無公害防腐保鮮劑;桃汁生產工藝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利用多種酶復合的生物酶解技術,解決果汁二次混濁技術難題。
成果,已經初步顯現
4年的桃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和攻關,促進了平谷區大桃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快了果農增收致富步伐。
建成桃優異種質資源圃400畝,收集保存優異資源400份,篩選出適合平谷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的桃優良品種30個;引選出加工專用桃、溫室專用桃、優良桃砧木品種30個和不同類型的觀賞桃品種8個;配置雜交組合171個,培育雜種實生苗9800株,通過篩選獲得桃優株(系)39個,通過審定的不同類型的桃新品種14個;建立育苗基地200畝,繁殖優良品種苗木300多萬株;
制定了大久保等10個桃品種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研究了兩種樹形(自然開心形、Y字形)樹體結構差異、光照分布、冠層微氣候與果實品質的關系等,制定了桃樹高光效樹形改造時間、疏枝數量、修剪方法、修剪程度和保護措施等樹體改造的評判指標;形成了包括整形修剪、主干環縊、鋪地膜調控溫濕度、病蟲害防治、溫室桃樹解除休眠期等設施桃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了桃抗重茬關鍵技術,在抗重茬砧木GF677組培快繁、土壤線蟲種類及種群動態、土壤修復制劑等方面取得較好的研究結果;對桃園土壤、水和大氣質量進行調查、分析和評價;建立了病、蟲發生預測預報網絡;制定了有機桃栽培技術規程。
在過去的4年里,平谷建成了平谷大桃科技培訓網絡:建立專家庫,引進國內外專家33人;建立和完善研發推廣隊伍300人,形成區、鄉鎮、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搭建桃產業信息平臺,構建科技推廣和遠程教育系統,建成鄉村信息服務站150個;開展對果農的實用技術培訓,年培訓人數11萬人次,培訓率達到90%;建立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農村合作組織85個,專業合作組織8個、鄉鎮產銷協會16個和農民合作組織59個,發展會員2.21萬戶。建立桃科技成果示范與旅游觀光示范區1.5萬畝,輻射帶動10萬畝,輻射區桃農綜合效益提高20%。
與此同時,平谷還開展桃貯運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大桃保鮮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研究了桃采后褐腐病、根霉病等主要病害的侵染規律及其防控技術;篩選出能顯著抑制桃采后褐腐病和根霉病發生的黃柏、厚樸提取物及其復配;建立了瑞蟠4號、晚蜜、八月脆等平谷主栽桃品種采后簡易氣調貯運和無公害防腐保鮮配套技術規程。應用該項技術,桃貯藏期大于45天,好果率大于95%;研制并優化出桃汁配方,產品質量達到出口標準;年產桃清汁1.1萬噸,消化鮮桃1.35萬噸,占全區大桃總產量的10%。
目前,平谷桃園面積已發展到22萬畝,建成了10萬畝大桃標準化基地,5萬畝綠色食品桃生產基地,11.7萬畝無公害桃生產基地,5000畝有機桃生產示范基地,成為全國大桃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007年實現桃產量2.15億公斤,實現桃總收入5.45億元,人均桃收入3633元,桃收入成為山區和半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桃產業成為全區最大的富民產業。
(責任編輯 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