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秸稈發電集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于一體,但在目前的財稅政策下,發電的財務指標遠低于超臨界600MW及以上煤電機組發電項目,因此科學評價秸稈發電社會效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社會經濟、環境、生態、自然資源和項目社會適應性層面,利用投入產出技術和對比法進行定量測算,結果發現雖然十里泉秸稈發電替代燃煤發電帶來地方GDP減少904萬元,但卻給當地帶來近千人的就業效應,每年為當地減少近3000萬的環境成本等。
關鍵詞:社會評價;投入產出;外部成本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5)-0103-05
秸稈發電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后,丹麥開始大力推行秸稈等生物質發電,如今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質直燃發電廠,提供丹麥全國 5%的電力供應。1990年以來,生物質發電在歐美許多國家開始快速發展,特別是2002年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峰會以后,世界各國開始高度重視生物質發電項目的開發,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重點和具備發展潛力的戰略性產業,如日本的“陽光計劃”、美國的“能源農場”、印度的“綠色能源農場”。
2005年12月華電國際引進丹麥的秸稈發電技術對十里泉發電廠五號機組的鍋爐燃燒器進行了秸稈燃燒技術的改造。按年運行7236小時進行計算,每年將燃燒10.5萬噸秸稈,相當于減少7.56萬噸原煤消耗。而目前我國出臺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只是一些鼓勵性政策,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力度不足,導致很多秸稈發電企業出現“發電就陪錢”的尷尬局面。在目前的優惠政策下,秸稈發電項目的各項財務指標遠低于超臨界600MW及以上火電機組,導致秸稈發電在產業化初期與常規能源相比不具有競爭力。因此如何評價秸稈發電項目的社會總效益也成為當前政府和社會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圖研究秸稈發電項目社會評價指標的選取并對十里泉秸稈發電項目進行實際測算,為政府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提供依據。
一、秸稈發電項目社會評價指標選擇研究
1844 年法國工程師杜比提出公共項目的最小社會效益等于項目凈產出乘以產品市場價格,認為最小社會效益與消費者剩余構成公共項目的評價標準,之后在西方社會持續了近百年而未取得重大進展。1969年美國頒布《國家環境條例》要求用環境影響評價來評價項目,隨后社會評價得到迅速發展,已被美國、歐盟以及大多數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廣泛應用于項目評價領域。200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要求對國土規劃、林業、能源、水利等10類專項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1]。
國內學者結合我國實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項目提出了社會評價指標。李玉琦等主要以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認為社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是項目對“人民的影響”評價,包括對個人、組織和社區的影響,屬于狹義的社會評價[2]。羅時磊、王朝綱 將項目與政策的適應性,當地文化、風俗的適應性等項目適應性指標加入社會評價中[3,4]。趙國杰、趙建平、徐建林等考慮了社會風險分析,認為社會評價的內容包括項目的社會影響分析、項目與所在地區相互適應性分析和社會風險分析[5-7]。生物質能源開發涉及能源、農業等多個行業和多種技術, 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對其進行社會評價指標不同于一般項目,這就有必要選擇適合秸稈發電項目的社會評價指標。高吉麗等人選取了包括人文環境的影響等在內的32個因素,運用結構分析法最終確立了人文環境、社會經濟、自然生態和資源節約四個一級指標[8]。陳振華從對經濟的影響(包括對當地經濟的直接影響、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產生的間接經濟效益)、對社會的影響(包括推動當地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提供的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對消除當地貧困的作用等)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對項目區大氣、水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搬遷人口比率等人文環境的影響和對水、土地等自然資源利用的影響)三個方面對生物質發電項目進行社會評價[9]。基于以上研究,鑒于人類學、社會學等指標資料難以搜集和測量,本文選擇從項目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社會適應性層面,并結合秸稈項目自身的特點,重點對GDP的影響,就業效應,收入分配效應和環境效應等可定量測量的社會指標進行分析(見表1)。
表1 秸稈發電項目社會評價指標一覽表 社會評價維度[]測量指標[]特征描述[]測算方法經濟影響評價[]社會經濟效益產業關聯性[]從宏觀角度分析項目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投入產出法社會效用評價[]就業效應[]從宏觀角度分析項目對當地居民收入分配、就業等方面的影響[]投入產出法生態環境評價[]減少CO2、SO2等污染物帶來的環境效應[]從環境污染角度分析項目對水、空氣等造成的影響[]對比法資源利用評價[]自然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效應[]從開源節流的角度分析項目對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節約使用等方面的影響[]對比法適應性評價[]項目符合政策性可持續發展性[]從當地政府、居民支持項目發展的程度分析當地環境對項目的承載力和接納意愿[]定性描述法二、秸稈發電項目社會效益的測算研究
投入產出表以棋盤式平衡表的形式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產品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互數量關系,能夠反映國民經濟部門之間的直接、間接聯系,已被應用在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社會經濟效益和就業效應的測算中。本文采用投入產出法對秸稈發電項目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有無對比法是項目社會評價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秸稈發電替代燃煤發電后,污染物的減少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進而評價項目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影響。對項目社會適應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一)基于投入產出技術測算秸稈發電項目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程度
本文基于2002年山東省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和2006年山東棗莊市公報公布的三產業總產出,編制了2006年棗莊三部門投入產出表,根據十里泉秸稈發電項目可行性報告中的有關數據,編制秸稈發電部門的投入列,按照山東省2002年投入產出表中的電力部門的分配系數,對秸稈發電進行分配,獲得產出行,最后根據2006山東統計年鑒中各市個行業的勞動者數量編制三產業占用部分,并將秸稈發電部分從第二產業中分離,得到棗莊秸稈發電四部門投入產出表(見表2)。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2002山東電力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得到相同發電電量改由火力發電提供的火電四部門投入產出表,表式結構同秸稈發電表。
1. 秸稈替代煤炭發電對地方經濟影響的程度分析
本文主要經濟效益指標選擇是對地方GDP的影響,其中包括直接、間接和波及經濟效益。其中間接貢獻反映該部門因生產經營需要而購買其他部門的產品或服務;波及貢獻是指在經濟領域中由于職工工資消費而產生新一輪的經濟貢獻。這樣社會總效益可以表示為[10]:B=DB+IB+CB。
其中,B為總經濟效益,即某經濟部門增加一單位產出引起的地方GDP的增加;DB為直接效益;IB為間接效益;CB為波及效應。
表2 山東棗莊秸稈發電四部門投入產出表
產出
投入
[]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秸稈發電、第三產業[]小計[]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小計[]總產品中間消耗[]第一產業[]x11 x12 x13 x14[]v1[]w1[]k1[]Y1[]X1第二產業[]x21 x22 x23 x24[]v2[]w2[]k2[]Y2[]X2秸稈發電[]x31 x32 x33 x34[]v3[]w3[]k3[]Y3[]X3第三產業[]x41 x42 x43 x44[]v4[]w4[]k4[]Y4[]X4中間消耗合計[]c1c2 c3c4最終消耗[]折舊[]d1 d2 d3 d4勞動報酬[]v1 v2 v3 v4稅收[]t1 t2 t3 t4營業盈余[]m1 m2 m3 m4增加值合計[]g1 g2 g3 g4占用[]勞動力(人)[]I1 I2 I3 I4
第i部門總產出增加Δy后(其他部門不變),帶來GDP的直接經濟效益為Δg( Δg為該部門增加值)。由于第i部門進行生產要消耗其他經濟部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總產出間接增加可以表示為:
ΔX=(I-A)-1ΔYT-ΔYT=((I-A)-1-I)·ΔYT
因此間接效應為ΔIB=v·ΔX,其中v為各部門增加值系數行向量,YT為第i項為Δy,其他項為“0”的列向量。
根據邊際消費理論,當項目的投入產出實現后,將有(ΔDB+ΔIB)MPC用于消費,(ΔDB+ΔIB)MPS用于儲蓄。由于消費的增加,將會刺激相關產業進行追加投資,根據乘數效應,追加投資所誘導的效益為(ΔDB+ΔIB)MPC,其中消費乘數MPC表示為c[]1-c , c=∑ωi[]∑gi為消費傾向。
這樣總的社會經濟效益可以表示為
B=1[]1-cv(I-A)-1YT
本文假設地區對電力的需求不變,測算用秸稈發電代替煤發電后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為此本文分別測算了在相同電力產出下,分別用燃煤發電和秸稈發電帶來的社會總經濟效益B1和B2,其中:
B1=1[]1-cv(I-A1)-1YT
B2=1[]1-cv(I-A2)-1YT
A1為使用秸稈發電時的四部門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2為使用燃煤發電時的四部門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兩者的差額B1-B2就是秸稈發電替代煤發電后對當地社會經濟產生的總的經濟效益。
經測算,在直接經濟效益相同的情況下,十里泉秸稈改造工程每年給棗莊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為2749萬元,間接經濟效益為2962萬元,波及效益為5140萬元。和火電相比,帶來總的替代效益為-957萬元,其中間接效益為-505萬元。這與棗莊的經濟結構有很大關系,棗莊煤炭資源豐富,2006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23.6%,焦碳,水泥等相關產業發展成熟,而秸稈發電的產業鏈沒有完全建成,對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間接影響效益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因此,就出現替代效益為負的狀況。
2. 秸稈替代煤發電對其他經濟部門影響的程度分析
在投入產出分析中,從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形式來看,又分為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前向聯系是指某生產部門與它的下游部門,即使用其產品的部門的聯系;后向聯系指某個生產部門與上游部門,即提供投入品的部門之間的聯系。第i部門增加1單位的總產出,則前向效應FE和后向效應BE可以表示為完全分配系數矩陣的第i行,完全消耗系數矩陣的第i列[11]。
FE=(I-H)-1i
BE=(1-A)-1i
其中H,A分別為直接分配系數矩陣和直接消耗系數矩陣。
根據編制的棗莊投入產出計算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秸稈發電的前向效應大于后向效應,其中由于對秸稈燃料的消耗占發電成本的比例比較大,因此對第一產業的拉動作用最大;而工業對電力的消耗在電力分配中的比例最大,因此對第二產業的推動作用最大。
表3 秸稈發電項目對其他經濟部門產生的影響 []后向效應[]前向效應第一產業[]0.45[]0.43第二產業[]0.37[]0.93[]第三產業[]0.15[]0.52[]
3.秸稈替代煤發電對就業的影響效應測算分析
十里泉電廠現有四個收購站,每個收購站需職工20多名,生產需職工幾十人,再加上田間收購的農民幾百人,帶來的直接就業人數300人;而一個2×600MW的火力發電項目帶來的就業效應也就200人左右。由于2×600MW的火力發電項目的靜態投資約為秸稈發電項目的15倍以上,這樣單位投資帶來的直接就業效益,秸稈項目約為火電項目的15倍。這里可以表示為:
L(I-A)-1,其中,li=i產業的就業人數[]i產業的萬元總產值
表4 各產業萬元總產值帶來的就業效應 []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秸稈發電[]第三產業直接就業效應[]0.38[]0.07[]0.11[]0.07間接就業效應[]0.49[]0.27[]0.31[]0.17
根據編制的棗莊秸稈投入產出計算得到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發現雖然秸稈發電的直接、間接就業效應效應低于第一產業,但都是高于二、三產業,帶來的總就業效應為1000多人,其中,間接效應中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帶動效應較大。
(二)基于對比法測算秸稈發電項目對社會的影響程度
1 .秸稈替代煤發電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秸稈發電與同規模火電相比單位電力減少的污染物排放測算
秸稈發電屬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種,和常規能源相比,能有效的減少CO2、SO2、NOx和煙塵等污染物帶來的環境污染。目前常規能源的這些外部成本外推給社會,本部分主要測算秸稈代替煤發電后所分擔的這部分社會成本,C′表示,即C′=Mco2Pco2+Mso2Pco2+δ。其中Mco2,Mso2分別為秸稈發電項目建成后,每年減少的CO2和SO2、NOx等污染物排放量;Pco2,Pso2為單位CO2,SO2的外部成本;δ為灰渣等其他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成本。
秸稈發電項目建成后,一方面減少了燃煤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用C′1表示,另一方面也減少秸稈在田間直接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用C′2表示。其中,秸稈發電代替煤電,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主要污染物的減排量計算如表5所示。
表5 秸稈發電與同規模火電相比單位電力減少的污染物排放[12] 排放物[]CO2[]SO2[]NOx[]灰渣[]減排量/g.KWh-1[]858.03[]20.28[]7.18[]274.95
每年秸稈替代煤發電減少的外部成本測算
對污染物外部成本的測算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現行的國內排污總量收費標準和國際上的排放權交易價格為依據,另外就是采用國內相關機構和學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的測算。中挪兩國統計局利用CNAGE模型(準動態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測算我國每減少1噸碳的排放將使GDP損失496元,為16美元/噸,這與國際二氧化碳排放指標交易市場價接近。清華大學應用能源—環境—經濟耦合的中國MARKAL—MACRO模型測算在碳減排量100Mt情況下,邊際成本18美元/噸。對SO2、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的污染物,根據邊際損失測算,我國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對生態環境損害和人體健康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100億元左右,而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排放量為1 200- 1 400萬噸,因此邊際成本為1.1957萬元/噸,這遠高于630元/噸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費。由于目前國內的排污費偏低,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對社會造成的外部成本,因此本文中CO2的外部成本采用16美元/噸,約128元/噸人民幣;SO2、NOx的外部成本采用邊際損失即1.1957萬元/噸計算;灰渣和煙塵的外部成本采用100元/噸和2200元/噸的排污費作為標準。
基于以上結果,十里泉秸稈混燃發電項目中每年由秸稈提供的發電量約6×107KWh,這樣每年減少的CO2、 SO2、 NOx 和灰渣的排放量分別為56625噸、1340噸、474噸和18151噸,因此可以得到,每年秸稈替代煤發電減少的外部成本為C′1=2940萬。
減少的秸稈直接焚燒環境污染測算
秸稈發電后減少了秸稈直接焚燒等帶來的環境污染,據測算與直接焚燒相比,1噸秸稈發電可以減少SO2的排放約40千克,煙塵20千克。
十里泉秸稈發電每年要消耗秸稈約10萬噸,按照我國秸稈33%的利用率,其中13.4萬噸的秸稈將在田間直接焚燒,這樣所減少的外部成本為C′1=100萬。
總體來看,十里泉秸稈發電項目每年帶來的環境效益約3000萬元。
2.秸稈替代煤發電對自然資源的影響評價
秸稈發電項目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秸稈代替燃煤發電,能有效減少煤炭的消耗,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為7億噸左右,折合標準煤量3.53億噸,相當于2007年上半年全國鄉鎮煤礦原煤的總產量。我國秸稈目前的利用率約為33%,其中大部分未加處理, 直接在田間焚燒,經過技術處理后利用的僅為2.6%,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秸稈發電具有循環經濟的典型特征,對于擴大農村產業規模、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三、秸稈發電項目社會適應性
評價分析與結論
2005年2月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3月,湖南頒布了我國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地方性法規——《湖南農村可再生能源條例》。2007年國務院審議并通過《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該規劃中指出我國到2010年將實現200萬kW的生物質發電容量 ,到2020年將實現1000萬kW的生物質發電容量,對可再生能源項目將加大財政投入,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可見,秸稈發電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積極鼓勵的行業,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性。
本文從國內比較公認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著手,以棗莊十里泉秸稈發電項目為研究對象,發現秸稈發電項目雖然財務評價不如火力發電,秸稈發電代替燃煤發電帶來的地方GDP減少了957萬元,但卻帶來了近千人的就業效應并且起到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每年將為地方減少近3000萬元的環境成本;此外秸稈發電在減少資源浪費,實現循環經濟等新農村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可見秸稈發電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遠遠超過其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政府應該在稅收及財政支出上給予優惠,鼓勵該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佳燕.社會影響評價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國外城市規劃,2006,21(4):77-79.
[2] 李玉琦.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初識[J].石油規劃設計,1995(6):25-26.
[3] 羅時磊,李西亞.投資項目社會評價若干問題的思考[J].煤炭工程,2005(5):77-78.
[4] 王朝綱,李開孟.投資頂目社會評價專題講座(五)[J].中國工程詢,2005(5):51-52.
[5] 趙國杰,郝杰.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框架和方法簡述[J].港口經濟,2003(1):32-33.
[6] 趙建平.試論水利水電項目社會評價[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4,40(2):96-97.
[7] 余建林,張麗娟,劉友平.公共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社會評價理論探討[J].經濟師,2006(3):14-15.
[8] 高吉麗,高德想,舒曉楠.生物資源產業化項目社會效益評估的定量模型構造[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1,18(1):44-45.
[9] 陳振華.生物質能源建設項目社會評價研究[C].北京化工大學,2007:17-19.
[10] 袁丹萍.投入產出法在港口社會效益定量分析中的運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3):80-81.
[11] 郭菊娥,祝坤福,白冰洋.金融投入占用產出交互影響效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科學進步與工程,2004,4(7):619-622.
[12] 蔣金良,馬曉茜.基于生命周期評價的不同電源對環境影響的比較[J]. 電站系統工程,2004,20(3):26-27.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2008年9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