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問題研究

2008-01-01 00:00:00馮治庫
當代經濟科學 2008年5期

摘要:本文從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中的內在特殊性,以及與外在環境互動關系上的復雜性入手,提出了一個適應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分析的理論框架,并提出相應的理論假設。在實證研究中,作者以甘肅省中小企業為例,根據調查獲得數據,運用結構方程的方法,對本文提出的相關理論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分析了在不同的成長路徑上各因子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作用機理。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8(05)-0108-10

一、問題的提出

欠發達地區如何縮小同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一直是理論界和實踐者積極探討的問題。世界各國和我國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小企業對促進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水平較低、數量較少、聚集規模較小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中小企業發展嚴重“滯后”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落后”之間在現象上的高度相關性,啟發我們去探討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基于此,筆者認為從中小企業成長的視角研究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可以嘗試的研究方向,也是培育這類地區的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一個主要方面。

在中小企業成長中,技術能力的成長是一個關鍵環節。由于中小企業技術資源的不完全性和技術要素的不充分性,決定了其技術能力成長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可以從不同的研究視角進行刻畫,筆者擬準備以成長性的視角,把中小企業的技術能力成長看成是自身努力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不斷積累的結果,并對這種作用機理和積累機制給出一個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以成長性的視角看,已有的關于企業技術能力問題研究領域的文獻,大部分是從技術能力的一般特性出發的,研究的側重點在于技術能力的結構、層次以及成長中的階段性特征等,這些研究可以看作是對技術能力成長性“片斷”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成長性”的一般分析模型。

對于筆者研究的“更落后者”的技術能力成長問題而言,企業能力理論研究范式①中的 “企業資源—企業能力—企業競爭優勢”的研究線路可供借鑒。但是,完全根據這一研究路線展開的實證研究多是針對“發達”國家的,在這樣的技術能力成長環境中,技術市場已經發育成熟,研究者的分析重點多集中于企業自身這一層面。如Schroeder等和Yeoh等的研究。Schroeder,Bates和Junttila的研究樣本是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美國五個發達國家的164家分布于電子、機械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制造業企業[1];Yeoh和Roth研究樣本是1971~1989年間的美國處方藥制藥企業[2]。如果將這種研究范式直接移植到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研究中,將會使由“欠發達”特征決定的技術成長環境特點得不到很好體現,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內在特殊性得不到很好反映。

針對已有研究中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中自身獨特性重視不夠,對外在環境研究不足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分析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問題的特殊性基礎上,有必要構建一個含內在路徑和外在路徑的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分析框架,并在這一框架內討論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成長機理。

二、模型構建和理論創新

從成長性的視角看,技術能力可視作企業技術變遷過程中,在技術資源和技術環境共同約束下,企業選擇、吸收、改進和創造新技術、生產新產品和服務的組織化、累積性知識。技術能力是技術資源、技術環境、技術政策和時間的函數,技術能力可以通過企業技術創新標志性成果和企業競爭優勢顯著效果來度量。

按照這樣的理解,技術能力應是企業技術進步中內在因素和外在影響因素之間共同演化、相互影響的結果。企業技術能力的成長一方面受制于其現有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企業所處地域的技術環境。這兩方面的差異性決定了企業技術能力成長中的特殊性,筆者把這種特殊性作為分析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出發點??紤]到成長性是行為主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可以把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成長路徑分為兩條,一條是技術能力的內在成長路徑,另一條是技術能力的外在成長路徑。內在技術成長路經主要分析的是當企業的技術資源與技術環境給定的前提下,影響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以及它們之間的作用機理是什么等問題。外在技術能力成長路徑主要分析技術能力成長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

(一)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性上的特殊性

從企業的層面看,技術能力是一個知識生成、積累、共享的過程,也是技術知識的組織化過程,其中所涉及的是對個體學習和組織學習之間的交互性作用機理的理解。從成長性的視角看,這一過程在欠發達地區尤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可以從技能獲取、技術能力內化、企業知識共享三個層次,說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性。

1.技能獲取層面

由于產業技術選擇要受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由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產業技術狀況構成了中小企業技術獲取的出發點,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的技能獲取往往受制于現有區域性優勢產業技術存量的約束,使技術能力成長過程中技能獲取表現出較強的路徑依賴。從經驗事實中可以發現,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的技術選擇與區域優勢產業的技術存量密切相關,表現為所獲取技能根源于區域優勢產業,獲取途徑上又偏向于人緣關系,即技能獲取多來源于區域優勢產業企業職工的分流、下崗、退休等,這說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技術獲取同區域性技術資源之間存在著路徑依賴。

2.技術能力吸收層面

中小企業往往以學會生產到學習效率性生產的路徑來完成技術能力內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技術能力的內化主要通過技術選擇能力的適宜性、技術能力使用的可操作性、技術改進能力先進性三個方面來實現。此三點可以看作是中小企業技術能力內化的一般路徑。但這一路徑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卻存在路徑的分岔。在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比較緊密,不僅在產品或原料的生產供給上形成一種縱向的聯系,還有可能在技術上形成一種橫向的聯系,這種橫向的聯系有利于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通過產業鏈實現技術能力的內化,但對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而言,在從學會生產到學習效率性或創新性生產的路徑過程中,卻要在技術選擇能力、技術使用能力、技術吸收能力、技術改進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協調一致的選擇,才能保證技術能力在內化軌跡上的攀升。

3.企業知識共享層面

知識不等同于能力,能力絕對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分散的個性化知識在企業中的成長(轉化為組織化的知識)是在知識共享的狀態中完成的,共享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的傳播、生成過程。知識可分為明示的知識和緘默知識,對能力而言,兩類知識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技術能力成長的過程中,兩類知識在能力成長中的作用機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明示的知識只有嵌入到緘默的知識之中,才會成為組織化知識。

受技術能力本身具有二重性的特點的決定,當企業技術水平較低時,技能知識往往會被“操作”規則所替代,企業員工的技術知識僅表現為一種“執行”的行為特征,這說明中小企業員工之間基于“用中學”的“體現型知識”可以迅速掌握,對于 “暗默知識”轉換為組織知識,則需要一個知識共享的過程,相對比較困難。從技術能力成長的視角看,只有員工的暗默知識互補、共享機制形成之后,技術能力才會產生內生效應。暗默知識相互襯托,起到激勵、協調員工技術活動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當技術知識作為共享知識形成后,會成為企業的規范化工藝流程,使原來的一些隱性技術能力變成組織化知識或顯性的知識,并使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實現技術能力的累積。

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由于受技術知識的設備化、個人化傾向的嚴重影響,知識傳播方面的非組織化現象比較突出,出于自身技術水平的約束,企業在知識共享上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過程的結合程度較低,往往也容易忽視同技術環境這一環節之間的知識共享。

從成長性的視角,把技術能力作為組織化知識的積累時,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成長性上的獨特性,可以通過技能獲取、吸收能力、知識共享三個層面反映,如圖1。

(二)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外在路徑的特殊性及其處理

技術能力是組織化、累積性的知識,其成長過程就是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逐步演進的過程。一定區域內的技術資源的存量、知識的網絡結構,極大地影響著單個企業技術能力成長路徑選擇。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技術能力成長過程中,除了要面臨自身特點決定的內在特性的約束外,還要面對外在環境因素的約束。

如何把環境因素引入到技術能力成長分析中,這是本文的一個理論難點。把外界影響因素看成是外生的,這是簡約化處理的方式,這樣,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間的作用機制就成了一種約束條件與選擇關系,個體的行為特征只同其內在屬性相關,環境的作用可以通過對行為主體“約束強度”的大小來表示。顯然,這樣的研究路徑不是太令人滿意的,因為,在這種思路中,環境是被作為靜態化處理的。

外在影響因素在技術能力成長中之所以需要特別強調,關鍵的原因在技術變遷過程中,技術能力是內在于變遷其中的成長,成長性就是對變遷過程的抽象,變遷過程被簡約為主體與環境共同演化的過程。從技術進步的整體趨勢上看,不同的技術水平、技術層次同技術環境(外在因素)之間的作用機制是不同的,現實中技術能力的成長又是在特定制度結構中運行,這種結構給個體的技術學習構造了一種功能性的狀態,決定著個體學什么和如何學的選擇空間。因此,把外在性因素恰當地運用到技術能力成長分析中,關鍵是如何理解、處理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交互性作用。

由于外在因素的多樣性,已有研究一般要結合研究對象的特點、研究的目的,對其進行篩選。如Giaoutzi通過研究希臘企業技術能力成長,把技術政策和技術轉移的渠道作為技術環境的主要變量,并得出了二者對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有較大影響的結論[3]。對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而言,外在因素更加豐富,企業在技術能力成長中對外在技術因素的依賴性較大。根據研究需要,筆者把外在因素區分為兩類,技術環境和技術政策,其中技術環境變量可通過技術合作和資源共享兩個二級變量反映;技術政策變量通過資金支持和服務平臺兩個二級變量反映,兩者與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路徑關系如圖2所示。

(三)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內在路徑的特殊性及其處理

任何企業都是資源和能力的復合體。按照Foss(1998)的理解,企業是進行能力分析的細胞[4]。企業能力理論就是要以最根本的同質的東西來規定企業的內涵,這種同質的東西就是基于組織知識生成的“企業能力”。在這樣的視角中,兩個能力相同的企業應該產生出相同的績效,或者換一種說法,企業績效的差異是企業在異質性資源上,以及對異質性資源的整合能力上的差異所致。這樣,就可以把企業能力的研究導入一個資源—能力—績效的分析框架,并在這一框架中探討能力形成過程中相應的行為方式在獲取競爭優勢中的作用機理[5]

同理,可以把技術資源和技術能力的差異及兩者的整合程度看成是造成企業技術創新乃至績效差異的原因,借用企業能力分析框架,對影響技術能力生成過程中的相關變量進行分解后,可形成一個中小企業技術能力內在成長路徑的分析框架,其中,技術資源可通過設備水平、知識水平、資金投入來表示,技術創新可通過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來表示,競爭優勢可通過企業績效和比對優勢來表示。

中小企業技術能力內在成長路徑中的技術資源、技術創新和競爭優勢與技術能力的關系如圖3所示。

(四)理論模型的構建

在對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中的內在路徑的特殊性和外在路徑的特殊性進行了分析后,筆者借鑒了Grant[6]、Yeoh和Roth[2]對企業能力分析框架中的基本思路,以及Yeoh和Roth在實證研究中采用結構方程來具體測度相關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的技術路線,基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路徑的特殊性,結合自己對企業技術能力成長性的理解,通過對技術能力成長的外在因素變量和對內在因素的重新界定,構建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分析模型。

這一分析模型在企業技術資源與企業技術能力之間、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企業技術資源和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企業技術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企業技術環境與技術能力之間、企業技術政策與企業技術能力和技術創新之間建立了路徑關系。如圖4所示。

(五)理論模型中相關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假設

理論模型中分析變量之間的假設關系是模型構建的基礎,也是實證研究需要進一步證實的基本命題。以下就各種假設關系作一闡述:

1.企業技術資源與企業技術能力

企業如果沒有充足的技術資源,技術能力和技術創新的實施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Henderson和Clark[7]認為,資源并不會總是順利導向能力培育和順暢流向創新。Gopalakrishnan,Bifrly 和Kesseer [8]認為,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與隱含于儀器、工具、組織體制、運行程序、慣例以及個人操作中的各種具體知識存在內在的聯系。Yeoh和Roth[2]的研究表明,研發和銷售人員支出對持續競爭優勢分別有直接和間接影響。另外,Tippins和Sohi[9]研究發現,單純的信息技術并不能直接有效地帶來競爭優勢,只有當信息技術增強了組織的學習能力時,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才是有效的。這種單純的信息技術視為企業技術資源,組織的學習能力在這里就等同于企業技術能力。

綜上所述,已有的研究至少表明了兩個事實,一是企業的技術資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二是企業技術資源是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基礎。

鑒于企業資源對企業能力的作用不能直接的測量,只能采用替代變量,結合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資源占有上的特點,筆者以企業的設備水平、員工的知識水平和企業在技術進步活動中的資金投入作為企業技術資源的顯示變量,并將技術資源視作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一個因子,對二者的相關性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資源與企業技術能力正相關。

2.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和企業競爭優勢

同所有的能力指標一樣,技術能力是一個難以自身顯示自身的指標,因此,從顯示性指標入手研究企業能力,就成了實證研究的主要技術路線,這樣的研究大量地存在于企業能力研究的文獻中。如Eisenhardt和Martin[10]從企業的適應性能力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當企業對競爭環境中的變化更警覺,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反應更敏捷、能夠快捷地適應變化,這種能力就成為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Schroeder,Bates和Junttila[1]研究企業能力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時認為,企業學習能力有助于新工藝的形成(產品創新),而這種產品創新提高了企業制造績效,進而促成競爭優勢的產生;Prahalad 和 Hamel[11]研究表明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以及提升組織績效的基礎; Zahra和George[12]發現,許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吸收能力和創新產出之間以及與其它競爭優勢的產出之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

筆者把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看作不斷遞進的三個層面,即技能獲取、吸收能力和知識共享,并認為,技術能力的獲取會促進企業提高效率,吸收能力能為企業技術模仿、創新打好基礎,知識共享能促進企業的個人技能轉化為組織化的技術知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假設2: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正相關。

假設3: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競爭優勢正相關。

3.企業技術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

技術創新是技術能力的最好的顯示變量,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企業采取技術創新其經營績效確實比未采取創新者的更高[13];創新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越來越大[14];創新使企業更有效率[15]。

國內學者通過對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研究發現,技術創新活動企業可以加強企業的研發、生產等部門的協作,有效提高現有資源和新引進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直接提高了各部門的業務能力以及協調能力,使得企業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和營銷能力得到增強[16]。

筆者把技術創新活動看成是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途徑,并從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及其結果兩方面突出其與技術能力成長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假設4: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正相關。

4.企業技術環境與技術能力

上述4個假設都是建立在技術能力成長的內在路徑上,從外在路徑看,技術環境與技術政策對于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構成了外在節點。

對于技術環境與技術能力的關系,已有的研究僅建立了初步的間接關系。Mi1ler和Shamsei[17]的研究結果顯示,資源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同企業所處的環境有關。魏江[18]認為企業科技發展戰略的選擇,必須以對外部科技環境和企業技術能力的分析作為基礎,外部科技環境是外因,企業技術能力是根本,企業技術能力是企業科技發展戰略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其中外部科技環境包括國際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國外技術的可獲得性、國家工業化程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對軍事的考慮、人口與環境的壓力以及國家科技政策的傾斜程度??紤]到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的技術環境既是一種結構化存在,又處在一種網絡化聯系之中,同時又內含著體制性因素。面對這樣的一個復雜體系,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又能突出欠發達地區技術環境的特征變量,筆者把技術合作和資源共享作為技術環境的二級變量,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理論假設:

假設5: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同區域內技術環境的關系越密切,技術能力提升的越快。

5.技術政策與企業技術能力

所謂的技術創新政策就是一國政府為了影響或者改變技術創新的速度、方向和規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總稱[19,20]。本文認為創新政策應包括三個層面,即支持創新者、技術文化、減少創新障礙,其包括有改進企業、網絡、產業和整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是一個多目標體系。

由于經濟轉型中出現的地方競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政策存在著巨大的地區間差異,并且在不同的時期,技術政策的要點和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對研究成長性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簡約起見,筆者把技術政策簡化為資金支持和服務平臺兩個方面,并以此來證明技術政策對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是否起作用,或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為此筆者假設:

假設6: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獲取的扶持政策越多,技術能力越強。

三、實證分析

在完成了理論模型構建,做出了假設命題之后,筆者將以甘肅省為例,結合調查所得的中小企業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一)樣本說明

考慮到此研究是針對欠發達地區企業層面的技術能力成長的研究,宏觀層面的產業或行業數據在說明此問題上存在一定的缺口,作者在具體實證過程中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收集樣本數據。樣本選取標準為:第一,企業規模為中小型企業。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及以上,銷售額3000萬元及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及以上,其余為小型企業;科技型中型企業須同時滿足職工人數300人以上,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資產總額為2000萬元以上;不足底限為小型企業。第二,企業成立年限不低于2年,這樣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作為能力理論的一位重要先驅塞爾茲尼克[21]提出能力是通過“自我構造”、“自我建立”而積累起來的。二是成立年限過短的企業在企業技術能力發展上尚未培育出明顯而穩定的技術能力。第三,行業選取以制造業為主。第四,地域位置主要以甘肅優勢產業相對集中的城市為主。

樣本調查方式為:第一,經蘭州市城關區、安寧區和天水市秦城區科技局或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系組織召開座談會,主要就本研究相關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調查與訪談。座談會總共召開17次,調查企業132家,發放問卷132份,由企業負責人當場填寫后全部收回。第二,通過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科技局或投資中心聯系企業400家,發放問卷400份,收回165份,回收率為41%。第三,調查問卷中評價問題由填寫人憑主觀判斷填寫。第四,填滿率低于95%的視為無效問卷,最終檢查合格的問卷為237份。問卷所涉及到的中小企業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二)問卷統計特征

通過對237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特征(表略)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樣本企業在資金投入、吸收能力、項目支持、知識水平等變量上的均值較高,反映在模型框架中表示的意義也不相同,比如,項目支持變量的均值較高反映出樣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于政策的依賴性較強的特征,企業在技術發展過程中強調外部資金的注入,符合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特征,從標準差的變化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的技術分布有不均衡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知識水平、工藝創新等變量上,這基本符合樣本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情況。

二是從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的工藝創新、產品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密切,而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關系更為密切;技術吸收能力和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關系比較緊密;設備水平與技術吸收能力和產品創新關系比較緊密。這些特征都基本符合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基本特征。

三是通過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各二級變量在一級變量中的載荷程度,由于在具體測算時6個一級變量的第一主成分的載荷程度就高于0.6,所以第一主成份中各變量的載荷可以通過旋轉矩陣中對應的值來表示。就以本文研究的企業技術能力而言,在能力的提升上書本傳授、面對面傳授、提倡合作交流、溝通協調能力占有較大的份額。

(三)實證方法

考慮到本研究設計的變量較多,在分析步驟上直接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測度效果不理想,作者先對測度到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然后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統計分析上主要運用了SPSS和AMOS統計軟件。

(四)檢驗和結論

基于理論模型中各要素之間的路徑關系和相互關系,通過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得到了一個擬合得相對較好的實證結果。模型檢驗的擬合指數如表2所示??梢?,最終結構方程模型的各項指標都非常好,與預先假設的結構方程模型相比,最終模型在技術環境對技術能力的路徑不顯著,其它要素之間的路徑關系與原假設模型所預期的路徑關系都較為一致,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能夠較好地支持本文提出的主要理論觀點。

關于模型的假設檢驗結果,從表3中可以看出,假設要素之間的6種路徑關系有5種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了這些假設在本研究限定的范圍內是成立的,也進一步佐證本研究提出的主要理論觀點的真實性和所關注問題的針對性。

(五)主要結果

通過具體分析了樣本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路徑和外在路徑,得到以下主要結果:

第一,從樣本企業的技術能力成長的路徑關系上看,模型構造的技術能力成長路徑除技術環境——技術能力路徑未得到證實外,其它的路徑關系都得到了證實,較全面的反映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全過程。在具體的證實方面,作者將技術能力成長過程歸結為兩條路徑,一為內在路徑,即技術資源—技術能力—技術創新—競爭優勢,這是提升技術能力的主要方面。實證結果進一步表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成長須通過技能獲取、吸收能力、知識共享三個層面,且對于本研究樣本,當前主要集中在技能獲取層面,在吸收能力、知識共享方面尚顯不足。二為外在路徑,或稱之為外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技術環境和技術政策兩個方面,在具體實證過程中,可以看出技術政策對技術能力的路徑關系是支持的,但技術環境對技術能力的路徑關系并不支持,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時,先是通過一定的篩查之后才進行資金投入的,有一定的針對性,所以有效的支持了技術能力的提高。

第二,從內在路徑測度結果的數值差異上看,技術能力對于技術創新的貢獻率較技術資源對于技術創新的貢獻率小,表象上看似乎背離了技術能力這一核心要素的假定,但正是這種“背離”反映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能力欠缺的實際問題。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點解釋:一是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技術能力提升時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能力的完備性,使得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未將其視為核心要素,導致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與競爭優勢之間的相關度不高。二是從企業能力理論的角度看,能力的發揮是在資源具備的條件下發揮優勢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資源占有上的不充分性。針對這一點,作者又做了一個對比研究,加入企業創新水平這一控制因素后(具體數據見表4)??梢钥闯觯夹g能力較強的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和競爭優勢都較強,進一步佐證了能力對于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三是通過技術能力的二級指標的載荷可以看出,目前甘肅省不同中小企業間的技術能力差異主要存在于不同企業間技術獲取的方式上和知識共享上的差異,具體來看則是企業在書本傳授、面對面傳授上的差異,以及中小企業在提倡合作交流、溝通協調能力上的不足。

第三,從外在路徑測度結果的數值差異上看,技術政策對技術能力路徑關系的假設成立,但是貢獻率相對較小,僅為0.121,說明政府對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從技術環境對技術能力路徑關系的假設不成立可以看出,甘肅省中小企業所處的技術環境尚未有效的推動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甘肅省的技術市場尚未發育成熟,企業間難以形成技術合作所致。

四、基本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的主要結論和研究發現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能力作了動態化的理解和處理,突出了技術能力的成長性特征。鑒于技術能力層次上的復雜性,成長階段上的多樣性,以及技術能力本身的隱藏性特點,本文對技術能力的理解是基于知識演化的視角的,并以成長性的視角給出了技術能力的一般概念。

第二,通過筆者構建的分析框架,研究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路經,研究結果顯示,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過程中相關變量的影響路徑有兩條,一為內在路徑,即技術資源—技術能力—技術創新—競爭優勢;二為外在路徑,主要包括技術環境—技術能力和技術政策—技術能力兩個環節;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是內在成長路徑與外在成長路徑的交互性作用結果。

第三,運用問卷調查所得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對本文提出的相關理論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技術能力與企業競爭力之間高度相關;影響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中小企業在技術能力提升時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技術能力上的完備性,使得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未將其視為核心要素,從而導致了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低水平和競爭優勢的不明顯;二是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在技術資源上的整體性稀缺是造成其技術能力成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三是技術能力的二級指標的載荷顯示,目前甘肅省中小企業間的技術能力差異主要是企業間技術獲取的方式和知識共享上的差異,具體來看則是企業在書本傳授、面對面傳授上的差異,以及中小企業在提倡合作交流、溝通協調能力上的差異。

當筆者深入地研究企業技術能力時,首先面對的是,技術能力是一個難以充分顯示的指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問卷設計中用了多重指標,力求全面、準確顯示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成長中的各個方面,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技術能力同區域性要素、技術環境以及企業自身的管理機制之間的相互關系,遠比筆者設計的分析框架復雜。因此,如何準確地理解技術能力,如何合理選擇度量指標,還是一個有待作者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另外,雖然筆者對同技術能力相關的主要變量的“欠發達”特征作了大量的論證,但一些技術能力成長中的典型特征并沒有在分析模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比如,欠發達地區技術資源分布上的特定產業集中,技術要素集聚于大型國有企業的特點,需要通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上形成的技術環節進行實證分析,證明兩者的產業關聯是水平型的還是垂直型的,從而對大型企業同中小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鏈的可能性、具體途徑做出正確判斷。但受研究條件約束和研究重點限制,本文沒有設計到這一類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研究結論的深度,這也是有待筆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Schroeder R G., Bates K A, Junttila M A.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2):105-117.

[2] Yeoh P, Roth 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stained advantage in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mpact of firm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7):637-653.

[3] Giaoutzi M.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pacity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case of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85, 58: 73-82.

[4] 尼古萊·J·福斯.企業萬能:面向企業能力理論[M]. 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編,李東紅,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5] Kamoche K.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in a resource capability view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6, 33:213-233.

[6] Grant

R. The resouree-based theory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eation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114-135.

[7] Henderson R M,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to establish fir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29 (1):

26-42.

[8] Gopalakrishnan S, Bifrly P, Kesseer E H. Revisiting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using a knowledge 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999, 10(1): 147-166.

[9] Tippins M J, Sohi R S. IT competency and firm performance: i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missing link?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 24(8):745-761.

[10] 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0-11):1105-1121.

[1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79-92.

[12] Zahra S 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bil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 (2):185-203.

[13] Damanpour F, Evan W M.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4): 392-409.

[14] Hitt M A, et al .The special issu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 for wealth cre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479-491.

[15] Nohria N, Gulati R. What is the optimum amou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ack and innovation in multinational firm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5(6):603-611.

[16] 謝洪明,羅惠玲,王成,李新春.學習、創新與核心能力:機制和路徑[J].經濟研究,2007(2):59-70.

[17] Mi11er D, Shamsie J.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 The Hollywood film studies from 1936 to 1965[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519-543.

[18] 魏江. 企業科技發展戰略選擇與企業技術能力、外部科技環境的匹配[J]. 科技進步與對策,1995(5):43-45.

[19] 余志良,謝洪明. 技術創新政策理論的研究評述[J]. 科學管理研究. 2003(12): 32-37.

[20] Dodgson M, Bessant J. 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 [M]. Bost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997.

[21]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 Herron M.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1154-1184.

[22] Ettlie J E, Bridges W, O’Keefe R.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for radical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 30(6):682-695.

[23] Hansen G., Wernerfelt B. Determinants of firm performanc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 10(5):399-411.

責任編輯、校對:李再揚2008年9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久久黄色视频影| 91视频青青草|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成人午夜久久|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美女国产在线|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日本91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乱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成年人国产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全部毛片免费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美女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日韩免费毛片| 一个色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毛片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综合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