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外向度是外向型經濟的指數體現,其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經濟實體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國際化程度的高低。本文基于海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現狀,對海南省經濟外向度進行結構分析,解決海南省經濟外向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新時期發展海南省外向型經濟、提高經濟外向度的路徑選擇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海南省;經濟外向度;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4-0037-04
經濟外向度是外向型經濟的指數體現,它是對一個國家(地區)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度量,反映一個經濟實體的對外開放程度和經濟國際化程度的高低。根據《2006年全國省(市、區)經濟外向度比較》顯示,2006年海南省經濟外向度為0.195,排名第10位,但相對于全國經濟外向度均值0.335和京滬江浙等省市經濟外向度系數來說,海南省經濟外向度仍然較低,亟待認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對策。[1]
一、海南省經濟外向度的結構分析及存在問題
經濟外向度的結構指標包括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國際旅游、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對外投資,這五方面也是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2]
(一)對外貿易方面
對外貿易是海南省外向型經濟的核心。隨著“一省兩地”、“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等發展戰略的實施,海南省的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而同期的海南進出口貿易雖然沒有同比增長,但也在平穩發展,總量上仍有一定的增長。“雙大”戰略對海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效應從2006年開始顯現出來,在大企業和大項目的帶動下,全省進出口總值當年止跌回升,2007年延續強勁發展勢頭,僅2007年上半年進出口總值就基本持平2004年的史上最高值,外貿依存度增長一倍,達到44.9%(見表1)。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出口的初級產品占出口比重已由2001年的42.5%降至2005年的36.4%,相應的工業制成品占比上升,2005年機電產品的比例占到13.6%。相對于海南“三一二”的特殊產業結構,海南省出口商品結構是比較理想的。

注:① 官方統計顯示,1-6月,海南省進出口總額16.41億美元(不含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廠),海南煉化800萬噸煉油廠進出口總值為17.10億美元。基于對外貿依存度的真實反映,在統計海南省2007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時,筆者將二者合并統計,統計測量中也考慮了當年匯率因素。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06)》和海南省統計局《統計月報》。
但海南省對外貿易仍然存在著規模小、層次低、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等問題。自建省以來,海南有15年是對外貿易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南省產業基礎薄弱,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強。海南省進出口總值在全國基本處于倒數位置,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更低。出口的工業制成品,技術含量普遍較低。機電產品出口僅占出口總額的13.6%(2005年),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0年至2005年基本保持在14%左右,沒有提高。尤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相當低。2005年,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為:礦產品、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品、動物產品、賤金屬及其制品、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食品飲料及煙草、礦物材料制品和陶瓷品、木及制品與木炭軟木、塑料及其制品與橡膠及其制品等,10類商品合計8億余美元,占出口總額的82.8%。這10類商品很大部分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甚至不少產品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
(二)利用外資方面
海南省利用外資起點較好,1988年建省時實際利用外資已達1.28億美元,最高峰時期是1995年的14.55億美元,歷經“房地產泡沫”后利用外資一路急劇下降,2001年降至5.73億美元。進入21世紀以后,海南省加快了對外招商引資的步伐。一是搭建政策平臺,加強投資環境政策法規建設,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投資環境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海南省投資環境投訴中心工作暫行辦法》等政策;二是搭建引資平臺,通過采取推介會、會展、“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吸引外資,提高實際利用外資水平;三是搭建硬件平臺,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完善東西線高速路網,為利用外資創造有利環境。2002年海南省實際利用外資觸底強勢反彈至9.99億美元,然處高跌蕩,到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7.93億美元。海南省利用外資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2006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達到70.19億元,同比增長66.7%,遠高于其他經濟類型。
但當前海南在利用外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2000年至2006年間實際利用外資的增長率波動很大,說明海南還缺乏有效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良好環境。另外從不足10億美元的外資利用規模和集中于房地產、制造加工等的結構來看,海南與江浙等沿海發達省市有明顯差距。
(三)旅游方面
近年來,海南省旅游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高端游客、海外游客增速明顯快于國內游客,旅游客源結構逐步得到改善,國際旅游相關指標有了大幅提高。2006年,海南全省共有星級賓館263家,接待海外旅游者61.69萬人次,增長42.8%;境外旅游收入17.86億元,增長78.4%。2006年海南的入境游客和外國游客的增幅在全國各省市中列居首位。各方情況顯示,旅游業已經成為海南省最具特色、最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但目前海南省國際旅游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國際知名度不高,客源主要以韓日、東南亞、俄羅斯等地為主;二是旅游規劃不健全,島內旅游呈現“南重、北輕、東興、西衰、中空”的格局;三是旅游產品缺乏創新,以自然景觀為主,缺乏人文歷史深度,二者未能融合;四是旅游服務環境不完善,2007年三亞旅游屢曝宰客等事件,影響極壞,天涯海角景區更在2007年全國五A景區評選中落選。
(四)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方面
海南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相當滯后,發展很不穩定。2003-2006年,海南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年均僅近400萬美元,營業額年均不足500萬美元,外派人員年均約109人,各項指標占全國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見表2);由于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規模較小,其對海南省經濟增長、人民生活、經濟外向度的拉動作用不明顯。

(五)對外投資方面
海南省對外投資比較羸弱,由于種種原因,海南在境外設立企業大多解散或中止經營,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情況不佳。根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海南省對外直接投資額343萬美元,全國排名24位。對外投資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海南省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目前全省只有上市企業20家,中國名牌產品企業2家,年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具有跨國生產經營能力的企業十分有限。
二、海南省經濟外向度低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
海南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區域國民生產總值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經濟規模和島內市場較小,缺乏全國性品牌企業,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全國排位25名,較難引起境外投資主體的重視和興趣。[3]從經濟循環的理論上講,只有當區域本位的經濟發展達到相當水平,區域的外向經濟才能迅速發展。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軟環境落后
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招商體制、投資體制、行政審批體制、群眾思想觀念等,還難以適應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中存在不公開、不透明、不規范,甚至是不誠信的行政行為,導致涉外投資糾紛頻傳。據統計,2001-2005年,海南省僑務系統共受理涉僑歷史遺留重大經濟案件3037起,辦結2756起。
(三)外向經濟產品缺乏競爭力
從海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出口產品可以看出,對外貿易的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居多,產品技術含量低,與國內其他省區出口產品同質化,缺乏競爭力。截至2006年,海南省沒有一家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名牌企業嚴重缺乏,目前只有椰樹集團、金盤電氣2家中國名牌企業。出口產品前十位基本上都是低端的初級產品和一般的加工貿易產品。同時作為海南省最具優勢的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并不強,與國際知名的旅游勝地夏威夷、巴厘島等的差距非常明顯。
三、新時期海南省經濟外向度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優化外向型經濟發展軟環境
1.樹立服務型政府形象,優化投資環境。地方政府應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打造誠信政府、服務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意識和水平,努力樹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政策法規的穩定性、透明性,推進政府辦事的公開度、誠信度和公平度,減少人為性,杜絕隨意性;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推廣一站式服務窗口,對外商服務限時完成,以降低外資投入成本,提高外資投資回報率,依法保護外商投資的合法權益。
2.搭建投資平臺,促進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外資入島,還是本島企業對外投資,他們都需要對投資信息有充分必要的了解,了解的內容包括目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市場、誠信環境、法律政策,尤其是投資、外匯管理、企業管理等政策。從政府角度來看,建立健全對外經濟平臺顯得日趨重要,市場需求、法律政策、外匯管理、政府規劃等與投資相關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服務溝通的主動性都是吸引外資入島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加大多元化金融扶持外向型經濟的力度
1.建立健全政、銀、企協調溝通機制。切實解決銀行與外向型企業間信息不對稱、融資渠道不通暢的問題,對缺乏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和企業,要積極向金融機構提供需求信息,也要引導金融機構面向重點項目和企業開發適合需要的金融產品。
2.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運用金融杠桿,充分發揮信貸融通資金、引導投資的調控功能,促進資金等生產要素向符合外向型經濟產業政策和規劃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優化配置,各金融機構可有針對性地擴大授信額度。
3.扶持優質企業上市、發行短期債券。隨著“一省兩地”、“雙大”戰略的實施,海南省對外企業整體實力會不斷壯大,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會增多。政府及有關監管機構可將具備相當實力的對外企業列為后備上市資源加強培育扶持,條件成熟后推動對外企業上市,進一步改變海南省對外企業的融資結構,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還可以搭建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對外企業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等擴大融資。
4.創新外向經濟保險品種,為對外經濟提供廣泛的支持和服務。海南省外向經濟保險品種是比較缺乏的,未能發揮保險在外向經濟發展中的調節器、助推器的作用。建立健全對外經濟保險補償機制,保險機構可以針對島內對外企業及其生產投資項目、產品開發保險品種,在減輕企業后顧之憂的同時,實現雙贏。培植和發展島內具有優勢和特長的服務貿易領域,包括旅游業、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等,都可以創新保險品種,提供保險保障。
(三)突出特色,重點發展旅游業,提高競爭力
從對海南省經濟外向度的結構分析來看,海南省對外經濟最具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首屬旅游業,旅游業應成為海南省對外經濟的重點。旅游業的重中之重是發展國際旅游。旅游業國際化的發展戰略不僅應是海南省經濟發展的方向,更應是海南省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經濟外向度的關鍵路徑。在發展國際旅游方面,海南省應“內外兼修”,著重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大國際旅游宣傳力度,提高國際知名度;二是加大海南旅游規劃、資源整合、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三是加大政策、金融等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務水平。
對于對外貿易,海南省的部分產品具有很大優勢,如熱帶農產品、水產品,這對有著近80%的農業人口的海南省來說應重點發展。據海口海關統計,2006年海南農產品出口2.58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七成,占全省出口總額近兩成;2007年1-5月份,海南全省農產品累計出口金額1.28億美元,同比增長52.01%,成為海南省外貿出口屢創新高的重要生力軍。[4]海南省水產品出口保持強勁增長勢頭,2007年上半年從海南口岸出口的水產品達39895.8噸,出口額1.318億美元,同比增長36.8%和42.1%。[5]按出口量排序,海南首次進入沿海省份前六位。發展熱帶農漁產品,應充分發揮海南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堅持“環境、產業和體制”的戰略,發展熱帶現代高效農業,提升農業對外企業競爭力,推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以成本較低的高品質農產品搶占國際市場更大份額。
(四)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
海南地處“東盟-中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太平洋經濟帶交匯點,區位優勢比較明顯,還具有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平臺。充分發揮國際區位優勢和利用香港“海洽會”、亞洲論壇、僑鄉等平臺,再結合海南的政策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優勢,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將會大幅拓展外向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升海南省的經濟外向度。
參考文獻:
[1][2] 河南經濟外向度的發展現狀及建議[DB/OL].http://11.129.2.143/index/showdoc.asp?filename=200706012162blockcode=dqhnyj.
[3] 李建平,李閩榕,高燕京.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 根據海口海關網站公告數據整理得出.
[5] 候小健,鄭甜.上半年海南水產品出口量進入沿海省份前六位[N].海南日報,200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