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與東盟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貿往來。目前,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大框架下,以環北部灣經濟圈、中國東盟博覽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及泛亞鐵路等為輔助,兩地的經貿合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中國東盟 經貿合作 框架 發展
作為中國重要的經貿伙伴,東盟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點。目前,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除了眾所周知的“10+1”、“10+3”合作模式外,主要是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主體框架,以環北部灣經濟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及泛亞鐵路、中國東盟博覽會等為局部構件,主輔相承,共同發展。具體而言: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0年9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得到東盟國家的贊同。2001年11月,中國和10個東盟成員國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宣布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而正式啟動了這一進程。此后,中國與東盟的經貿發展步入快車道。
2003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性的782億美元。2004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關稅。同年底,雙方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標志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2005年7月20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中國和東盟的7000種產品在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準入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2006年,雙方整體貿易出現了較快增長,在各具比較優勢的產品上,降稅后進出口貿易增幅尤為突出。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10國又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它的簽署將有力地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的融合,進一步推動雙方服務業的開放與發展。預計貿易區建成后,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55%,將為中國和東盟商界創造無窮商機和廣闊前景。
二、環北部灣經濟圈
環北部灣經濟圈是指在中越國境環北部灣地區形成合作競爭的市場單位。北部灣地區包含越南中北部、廣西西南部、海南與雷州半島廣大區域,具體是以海南島鶯歌海至越南河靜省的潤馬角為界,海域面積12.8萬平方公里。2004年5月,越南總理潘文凱訪華,提出中越合作建設“兩廊一圈”的建議。同年10月,溫家寶總理訪越,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雙方同意合作建設“兩廊一圈”,即“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兩個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
當前環北部灣跨國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向前推進,小范圍地逐步形成統一關稅區、物流區、加工區。盡管如此,北部灣區域合作仍處于初級自發的階段,在提升區域經濟地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在在環北部灣大多數區域資源、加工業區隔海分立的情況下,如何完善海運服務,以紐帶聯結作用拉近中越兩國距離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的實施,中國西南地區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對北部灣港口出海運輸的需要將進一步增進。環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對東盟國家與中國大西南地區的經貿往來和投資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泛亞鐵路
湄公河次區域是指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的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六國。全長4880公里的瀾滄江-湄公河發源于中國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經中國三省區和中南半島五國,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國海。1992年,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倡議下,該流域內的6個國家共同發起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以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區域共同繁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湄公河次區域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和東亞一體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超過6%。六國之間在交通、能源、電信、環境、人力資源開發、投資、貿易、旅游、農業等領域實施了上百個合作項目。
與此同時,作為合作開發的一部分,“泛亞鐵路計劃”業已開工。1995年12月,在東盟第五屆首腦會議上,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修建一條超越湄公河流域范圍,從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經馬、泰、越、緬、柬六國到中國昆明的“泛亞鐵路”倡議。該倡議立即得到了東盟首腦和中國政府的認同。此后,經過多次調研論證,2006年11月,在昆明舉行的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泛亞鐵路特別工作組第八次會議上,與會各方討論了泛亞鐵路項目今后的發展,確定了未來的行動計劃。目前,泛亞鐵路東、中、西三條線路方案均已列入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國正在建設東線全長142公里的玉溪至蒙自段,而全長146公里的蒙自至河口段鐵路也將于2007年底動工,2010年前建成通車。
四、中國東盟博覽會
以“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共享合作與發展機遇”為宗旨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是由溫家寶總理倡議,中國和東盟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經貿交流會,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博覽會涵蓋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和服務貿易三大內容,是中國與東盟擴大商貿合作的新平臺。從2004年11月開始,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三屆,規模和交易額都不斷擴大。同時,第四屆也將于2007年10月28至31日舉行。2005年,中國—東盟博覽會被評為中國十大知名品牌展會,博覽會常設機構——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榮獲中國會展業特別貢獻獎。2006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榮獲“2006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政府主導型展會”稱號。
總的來說,隨著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的日益改進,雙方的經貿往來將會持續健康發展;反過來,經貿關系的進一步密切,也將大大促進這個框架體系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http://www.caexpo.org
[2]楊武:當代東盟經濟與政治.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3]梅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