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至今累計升值達8%。紡織服裝作為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企業規模小、品牌少、出口附加值低,又經歷美歐設限風波,使得人民幣升值對其沖擊最大。本文分析了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趨勢及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負面影響,提出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風險規避對策。
[關鍵詞] 紡織服裝 人民幣升值 風險規避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出口不斷增加等原因,人民幣遭受了空前的升值壓力。紡織服裝是我國出口創匯的第一大行業,浙江是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的主要基地,2005年出口額達到244.35億美元,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的21.24%,占浙江省出口總額的31.81%,居全國首位。但浙江的紡織服裝企業大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使得人民幣升值對其沖擊最大。浙江紡織服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一個具有預警與彌補功能的風險規避系統,為其在WTO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積聚內力。
一、人民幣匯率的演變趨勢
2005年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宣布人民幣匯率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由此進入浮動時代,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至今累計升值達7%。
從總體發展趨勢看,人民幣升值壓力會進一步聚集。在過去幾年中,美元相對歐元,日元貶值,由于人民幣盯住美元,美元貶值,人民幣也相對貶值,這是過去幾年我國出口增長較快和貿易出現大量順差的重要原因。此外,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兌現和外商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大,以及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和國內生產配套能力不斷提高,我國利用外資仍將保持穩步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存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際投機性資本等各種資金會繼續通過各種渠道涌入我國,我國外匯供過于求、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趨勢難以改變,這構成了人民幣升值最直接和持續的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負面影響
對于紡織業,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不可小視。紡織服裝產品長期位居我國出口商品第一把交椅。到2005年,紡織服裝產品貿易順差額仍然高于整個外貿順差額。紡織行業一直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行業,行業出口依存度高達50%。但紡織品出口多數是建立在勞動力成本和價格優勢之上的,利潤率不高。根據研究,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2006年1月~10月,我國紡織品內外銷整體利潤率為3.9%,如果在人民幣升值5%的情況下,紡織行業利潤率將至少下降10%。
中國第二大制鞋企業溫州奧康集團行政部經理周威稱,此次人民幣升值沒有任何先兆,“一覺醒來,企業資產蒸發不少”,企業顯得措手不及。他說,影響不僅表現在企業戶頭上的美金市值蒸發不少,部分已經簽定的出口定單的損失,也只能由企業自己來承擔。長遠的損失還表現在升值帶來的產品出口價格的提高,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浙江作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的主要基地,紡織服裝企業眾多,但大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規模小,檔次低,品牌不多,出口附加值低,降價空間小,抗風險能力較弱,使得人民幣升值對其沖擊最大。事實證明,人民幣升值將對浙江紡織服裝出口帶來巨大風險,總體看,對于浙江紡織服裝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有:
1.直接產生匯總損失
2.增加外貿出口的不確定性
3.削弱出口產品競爭力
4.制約出口規模擴大等
三、紡織服裝企業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風險規避對策
無論承認與否,外匯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了解外匯風險及其管理方法,盲目闖入國際市場,其危險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害怕外匯風險,不敢加入到國際經濟中去,企業最終也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為此,企業應該做到:
1.積極應對,解決客戶的后顧之憂
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一些企業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既要考慮匯率調整帶來的結匯損失因素,又得考慮為了保持出口量,在與客戶談判中暫時將其“忽略”掉,如果過分擔心損失,企業將無法接單。
在這種壓力下,浙江省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應積極應對,擺正心態,減少低價出口的紡織品比例。應認識到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會對紡織出口增長不利,但長期而言,對解決紡織出口產品結構失衡卻是有益的。紡織出口企業應該解決客戶的后顧之憂,保證道路順暢和紡織品的海外市場份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又平穩地渡過這一調整時期。
2.實施進口戰略,加大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的力度
人民幣升值給浙江省紡織企業帶來了出口壓力,但同時也降低了利用境外先進技術的成本。因此,要從“借力”發展和開放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像抓出口一樣,研究和實施進口戰略,要系統地擴大紡織科技設計人員出國留學培訓的力度,引進專利、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等。通過利用境外先進知識,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提升浙江紡織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沖出產業結構落后的現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3.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此輪人民幣升值,不管是國外企業設置的貿易壁壘還是美國、歐盟等玩的“把戲”,都應成為改變現狀的動力,提高紡織出口品的附加值和自主創新能力。具體措施是:(1)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紡織業技術創新示范體系,加速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2)推廣建設紡織業集群創新服務平臺,為新產品研發能力弱、技術管理水平低的中小紡織企業提供全面的創新服務;(3)引導骨干紡織企業加大力度研發新產品,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發揮骨干企業的創新帶頭作用。
4.加強品牌建設
紡織業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重點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設計、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渠道建設方面的優勢企業,鼓勵紡織各產業集群區打造行業品牌,爭創自主品牌的市場環境,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使浙江省紡織服裝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以反傾銷、特保等措施對浙江省紡織企業施壓,才能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出口的多元化,完成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的過程。
5.適當漲價,提高紡織企業的議價能力
議價能力強的紡織企業在談判中可以適度提價,部分傳遞升值帶來的壓力,從而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浙江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好評,人民幣升值引起紡織品價格的適當抬高,國外企業通常可以接受,但加價必須與國家匯率相匹配。這樣既可適當地把部分風險轉嫁給交易外商,將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又能防止客戶流失。但目前也有少數國外紡織品買家向印尼、越南、孟加拉國等國轉移訂單,由于勞動力廉價,這些國家一直與中國紡織業爭奪客戶。所以,浙江紡織企業在加價時應考慮客戶的接受能力,在保證銷量穩定的前提下適度提高產品外幣標價。
6.增加金融衍生避險工具品種,積極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采用金融工具和經營決策管理外匯風險,管理外匯風險常用的金融工具有:外匯即期交易、外匯遠期交易、外匯調期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和外匯期權交易。使用金融工具管理外匯風險需要付出一定的費用,實際上,有些管理外匯風險的方法可以結合企業的經營決策,不用花費任何代價。常用的方法有:
(1)促進進出口合同采用本國貨幣計價結算;
(2)提前或延期結匯;
(3)配對管理,盡量把外匯收入與支出的數額、時間安排在一起;
(4)貨幣資產多樣化。
據浙江省統計局消息,目前浙江紡織企業使用的匯率避險方式主要有: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其中約31%的浙江紡織企業使用貿易融資。企業利用金融衍生避險工具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企業避險意識和能力弱;二是部分商業銀行過分強調風險防范,推出較長期限(1年期以上)遠期結售匯工具的積極性不足,工具品種單一,金融衍生產品定價不合理,難以滿足企業的避險需求。
總之,管理外匯風險的方法很多,需要企業考慮外匯風險的性質,并結合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策略及各管理方案的成本,從中進行優選。當然,利用金融工具管理外匯風險時,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有時還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如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等。
參考文獻:
[1]吳叢生:國際財務管理理論與中國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1–25
[2]張彥欣:國際紡織品貿易實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45–52
[3]肖少瓊:人民幣升值:外貿企業影響幾何[J].粵港澳價格,2005(11):5–8
[4]何元貴:中國紡織品服裝業發展面臨的威脅和機遇[J].對外經貿實務,2004(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