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我國醫藥供應鏈中藥品定價方法上存在諸多的缺陷,導致我國醫藥供應鏈扭曲、藥價虛高和“藥禍”不斷。本文對我國藥品定價方法的缺陷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對其可能給醫藥供應鏈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革方向。
[關鍵詞] 醫藥供應鏈 定價方法 藥價虛高
我國的藥品價格分為政府定價和市場調節價,政府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平抑藥價。但在實際操作中,導致我國藥品定價方法存在巨大的缺陷,從而根本上造成當前醫藥供應鏈的混亂。
一、我國醫藥供應鏈中藥品定價方法的缺陷
我國醫藥供應鏈中藥品定價方法的缺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自主定價權過低
在我國的藥品定價中,政府干預過多過細,政府部門不但規定了定價辦法,還規定利潤率、銷售費用率、流通差價率和折扣率等,制藥企業只有很小的自主定價權。企業整個價值鏈的價值是靠產品價格來實現的,現在由政府部門來定價,完全違背了經濟規律。
2.醫藥定價體系中的信息不對稱
我國藥品定價原則是按社會成本確定價格。但該條原則執行時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核定社會成本非常困難,因為影響社會成本的因素眾多、變化頻繁,藥價會因其原材料和輔料、生產技術和輔助技術、規格、包裝和劑型的不同而不同,政府的工作人員不可能在每次定價或降價時都把上述因素全部審核清楚,因此政府定價實際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目前藥品的品種多達五六萬種,隨著時間的變化,還會不斷增加新藥,同時淘汰很多藥品。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保證對幾萬種藥品都了如指掌,掌握其社會成本,實際上是不可能。
由于以上的結構性缺陷,制藥企業從其生存和逐利的角度出發,必然會虛報成本,盡量提高申報的價格。其他行業唯恐產品定價高了賣不出去,惟有醫藥行業,價格越高越好銷售,因為中間費用的多少決定了產品推銷過程中各項費用的折扣和回扣的空間,從而決定了企業生存和利潤的實現。
另外,2001年原國家計劃委員會下發了《關于單獨定價藥品價格制定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生產經營列入政府定價范圍的藥品,因其產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明顯優于或治療周期和治療費用明顯低于其他企業同種藥品,可以申請單獨定價。”這條原則在實際操作時,同樣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其實是給藥品定高價找到了理由。地方在具體實施時“就高不就低”就導致了高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3.藥品定價體系的方法缺陷
由于我國醫院藥品定價采用的是順加作價辦法,即實行“高進高出、低進低出”的政策。這種辦法導致醫院的“多賣藥,賣貴藥”的利益取向,也刺激了醫院更多使用高價藥。醫院參照物價部門制定的最高零售價來核定自己的藥價,誰的藥定價高,誰的藥“回扣空間”大,誰的藥就越好賣。于是,廠家就拼命生產所謂“新藥”,找物價部門將藥品定價拉高,或者將藥品規格和包裝改一下、換個名稱以將價格拉高。這樣就形成了藥品降價——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藥方——藥廠停產——降價藥改頭換面后變新藥重新審批后再高價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的怪圈。
4.新藥定價的系統缺陷
(1)我國新藥定價系統缺乏研發激勵機制。對于具有創新性的藥品在專利期或行政保護期內,基本上都屬于獨家經營,新藥在上市時,其價格都屬于政府定價的范疇,但在定價過程中政府并沒有充分考慮制藥企業研究與開發的資金來源、新藥開發風險投資性質、新藥推廣時的市場推廣成本和技術附加值,也就沒有給制藥企業創新留下足夠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另外,對于新藥開發周期長、風險大、所耗資金多和科技含量高這些因素,缺乏政策上的優惠和保護。我國的藥品定價辦法雖然對新藥的利潤率從寬,但只含物質成本,其中并不包括技術成本。這使得企業一方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回收資金用于繼續投資開發其他新藥;另一方面,必須在償付了投資費用后才開始真正獲取利潤,企業開發新藥因此而受到制約。
(2)審批制度不健全。由于新藥的審批制度尚不健全,審批把關不嚴,企業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多數新藥是在原有品種上翻版生產或更換劑型甚至是更換藥名而成的。
二、我國醫藥供應鏈中藥品定價方法導致的影響
1.最高限價反而成為最高價。上面分析了制藥企業有動力也有可能把藥品定高價,醫院的銷售價格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剛性價格,不論進價多少,都可以按照政府制定的價格售藥。所謂的最高限價使很多企業可以在這頂保護傘的遮掩下,不斷地變換生產所謂新藥,或者利用不真實的社會成本創造的空間大打促銷戰。所以就會出現零售價高于出廠價幾十倍的情況,也就會出現所謂的平價藥房。
2.盲目降價導致醫藥供應鏈的混亂。政府行為的藥品降價,與政府行為的藥品定價一樣,同樣擾亂了醫藥行業的供應鏈運作。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連續23次降低藥品價格,其中最大降幅達90%左右,涉及1000多種化學藥品和300多種中成藥,平均降幅較大。但每次的藥品降價風潮似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尤其是從2004年至今,雖然藥品降價頻繁,但治療腫瘤、心腦血管、抗感染的藥物的平均價格并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近20%。原因在于:首先,每次藥品價格方案出臺后,經營使用單位為避免損失,對一些降價藥品采取了“不經營、不使用”的對策,而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制藥企業無法再生產這些藥品,使這些藥品退出市場,患者無法真正得到藥品降價的好處;其次,藥品降價是政府行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加上相關改革尚未到位,藥品零售價格降低并不能改變藥品利益的分配格局,醫院的銷售價格依然是剛性的;再次,實行順加作價辦法,醫院和藥店由于進藥的時間或渠道不同,購進的同一藥品會出現不同進價,最終使藥品零售價格產生混亂;最后,盲目強調降低藥品價格,對藥品研發及流通環節產生的影響也是負面的,勢必打擊醫藥企業對科技投入的積極性,使真正的新藥難以開發,同時助長了藥品低水平的重復生產。
3.不利于新藥的研發和行業的創新。由于新藥定價的制度缺陷,導致制藥企業根本就沒有動力去開發真正的新藥。藥品創新是一種高水平的腦力勞動,對其獎勵應該通過產品溢價獲得利益來體現。新藥在行政保護期內應該有更為寬松的價格環境,這樣才能保護我國的民族醫藥工業。只有新藥有了切實的保護和激勵,整個醫藥供應鏈才會回歸正常。因此我國新藥的研發問題,固然有企業的原因,但根本上是藥品定價體制的問題。當然,我國醫藥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也是原因之一。在醫藥研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國家的研究機構。國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擔負著主要的基礎研究工作,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而這些研究機構幾乎完全與市場脫節。
4.沒有大型醫藥物流中心的生存環境。物流中心的成功運作,必然與該行業的供應鏈體系密切結合。從供應商、生產商和批發商到最后的銷售終端,大家必須結成戰略聯盟,必須要有強大的信息交換平臺。但在現實的醫藥市場中,信息是不對等的,其真正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體制問題。在現行醫藥供應鏈體系下,醫院對市場有最強的討價還價能力,他們不會主動向任何人去披露自己的藥房和庫房信息;而物流中心隸屬于批發公司,各自又是獨立的,是競爭關系,大家對信息的封鎖,必然造成規模上不去,使現代物流中心難以為繼。
5.嚴重影響我國醫療體制改革進程。藥品價格混亂還與不合理的市場機制,與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等有著很大關系,由于受體制和機制制約,醫院主要靠藥品收入的現狀沒有改變,那么單純的政策性降低藥品零售價格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間環節的利益分配格局,就不可能順利進行醫藥體制改革。
6.帶來藥品質量危機。首先,藥品降價縮小了藥品價格折扣和回扣的空間,為了生存,制藥廠會進一步壓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以擠出新的促銷空間。降價如果超過了生產成本的臨界點,勢必影響藥品的質量和制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如,幾年來的“藥禍”不斷,“奧美定”、“齊二藥”、“欣弗”、“佰易”等均是這一現象的代表。其次,流通領域藥價混亂,導致回收藥、假藥問題嚴重。由于制度的原因,除正規的藥品經營流通渠道外,藥品交易正在形成龐大的地下網絡。回收藥品除假藥外,很大部分是從享受醫保的市民那里收購的。一些享受醫保的人員只用支付很低的成本就從醫院把藥開出來,然后賣給藥販子。其形式為:
最后,國家控制藥品價格導致真藥緊缺、假藥泛濫。2007年1月26日,國家發改委下調人血白蛋白的最高零售價后,由于人血白蛋白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導致生產企業減量生產,或在流通環節壓縮代理商的利潤,各地醫院出現了該藥供應緊張的狀況。而人血白蛋白的售價每瓶250元至330元不等,但每瓶假藥成本不到10元錢,巨大的暴利空間使一些代理商鋌而走險,造成假藥泛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