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京津冀地區經濟明顯落后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實現區域物流一體化,必將大大加快區域經濟整合與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就目前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現實來看,應從思想文化觀念、協調合作機制、物流發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入手,解決本區域物流軟件建設的一體化。
[關鍵詞] 京津冀區域物流 軟件建設 一體化
當前,京津冀地區經濟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觀念、行政區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京津冀在制定物流規劃時,缺少區域協調合作,謀求的是單體發展,沒有像“珠三角”、“長三角”那樣對本地區的物流進行整體的區域規劃,這種情形嚴重制約了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發展,影響了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就目前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現實來看,還存在思想文化觀念、協調合作機制、物流發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培養等軟件建設方面的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一、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加強地域文化融合
眾所周知,人是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動一切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人文精神結構關系到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改變區域內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地域文化融合,在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京津冀地區在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中,特別是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長達五百多年的文化熏陶,使其穩定繼承了在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和“知足常樂”的農業文化,“怕亂求穩”思想嚴重。加之長期受政治中心和儒家文化影響,往往諱言物質利益。而長期“諱言利”的無奈,壓抑了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權利,扭曲了人們追求利益的本性。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珠三角地區的嶺南文化,凝聚力強,廣東人骨子里充滿競爭意識,“市場如戰場”;長三角地區,工業文明較早地沖擊農業文明,不斷進取的思想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尤其是以上海為代表的海派文化,融合了含蓄溫和的吳文化和激越奮進的越文化,講求實際和實效,重規矩,重秩序,義利并重,做起生意來講的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是最符合經濟規律的文化。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經濟總量上全面超越京津冀地區,這種超越與其說是經濟的突飛猛進,倒不如說是經濟飛速發展背后理性、開放、創新的思想觀念、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有專家稱,在京津冀地區存有三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是“官文化”或稱為“皇城文化”,皇城根前,天生的一種官氣十足,天下第一的感覺常會掛在北京人心頭,大氣并帶有一定的霸氣,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津冀人;天津是“漕運文化”,又稱“小市民文化”,天津自古受“京城”影響大,天子腳下,順民思想比較嚴重,做事不好爭先,“小不忍則亂大謀”,往往抱著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的心態,能忍則忍,長期以來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河北是典型的“燕趙文化”,自古以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憨厚、樸實、慷慨悲壯、崇尚俠義,長期以來形成了“重義輕利”的道德取向,商業意識淡薄。河北人很少“外出闖蕩”,君不見,在全國聞名的石家莊南三條小商品批發市場里,經營者多是操江浙口音的南方人?缺乏商人的精明之處,在開放的大市場競爭中自然處于劣勢。以上三種思想文化上的差異給京津冀三地全方位的合作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實際上,市場經濟需要地域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需要笑臉迎賓的開放心態,顯然,京津冀的三種文化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并不吻合。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區域內“物”的自由流動直至無障礙流動。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實現區域內三地之間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的融合,克服本位主義、地方主義,拆除市場壁壘,切實從區域的前途著想;本著三地間平等、協作、共享的態度出發,實現資源、市場、信息等的共享,這無疑是該區域實現物流一體化的前提。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物流協調合作機制
物流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的復合型產業,其發展不僅涉及鐵路、公路、水路和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也涉及口岸監管、商務、土地、稅務和信息等其他相關部門。但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之間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嚴重,缺少有效溝通、協調與合作,跨地區的物流服務受到區域性局部利益的影響而難以得到良好的發展,遠遠不能適應區域物流一體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建立推進區域物流一體化的協調合作機制。
這一協調合作機制可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京津冀政府高層協調機制。在國家發改委指導下,建立京津冀省市長聯席會議制度。主要的職責是,審議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中的重大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及需要向中央爭取的相關政策,對重大問題和重大項目進行決策;第二個層面,京津冀有關部門的定期協商機制。可由三地政府的各個物流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組成“京津冀物流產業區域發展協調小組”。該小組當前的主要工作為:一是指導起草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聯席會議章程”;二是抽調精兵強將組成起草小組,負責起草協議的具體落實辦法;三是開展廣泛的調查研究,就協調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政策,整合區域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構建產業鏈條,合作建設區域內大型物流基礎設施,消滅地方保護主義等重大課題進行全面的交流、磋商、協調與溝通,并提出具體指導性意見;四是幫助和指導有關部門梳理現有的區域物流一體化的有關政策,促進有利于區域物流一體化政策在三地互認共享的實現,清除不利于京津冀三地物流一體化發展的“瓶頸”政策;第三個層面, 京津冀學術界和民間組織參與機制。鼓勵京津冀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研究部門的專家學者以論壇、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就區域物流一體化等有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為深化合作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撐。民間組織尤其是物流協會,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和橋梁作用,使協會真正成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紐帶,使協會在物流一體化發展中發揮協調和行業自律作用,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協助政府推動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發展。
三、合理規劃區域物流體系,完善區域物流發展政策
要想布局合理,必須規劃先行。對于京津冀三地的區域物流一體化規劃,應制定以區域物流基礎平臺為重點的包括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在內的綜合干線網絡,特別是區域節點的位置與規模的規劃,對本區域內交通網絡和各類物流節點(如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進行有機結合配置,形成協同網絡。根據點軸理論和增長極理論,在京津冀地區,以北京、天津及河北的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等11個地級市重點發展城市為“點”,即增長極,“點”與“點”之間的交通(以公路網、鐵路網、航線網等)和信息脈絡為軸,進行點軸開發規劃,特別是要重視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曹妃甸港區建設所帶動的周圍經濟的發展,發揮協同網絡效應,實現一體化的密切契合。同時,區域物流規劃應著重于解決地區的物流規模布局和發展順序,提供融資、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經濟運行部門的規劃應著重于現代物流和本部門運行的特點,在統籌考慮交通干線、主樞紐規劃建設的基礎上,通過廣泛調查生產力布局、物流現狀,根據各種運輸方式銜接的可能,在區域范圍內規劃物流園區的空間布局、用地規模與未來發展。要限制本區域內各自盲目、重復新建市場的行為,創造條件按產業一體化的要求整合現有市場,優化市場布局。這樣就形成了由物流基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共同構成區域物流系統三個層面上的物流節點網絡,數量上依大中小城市按比例發展,層次清晰,定位明確,從而使京津冀地區社會物流方面形成網絡型的經濟區。
在合理規劃區域物流體系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的區域物流發展政策:
完善土地政策。相對于京津的地方狹窄來說,河北有著較廣闊的腹地。對符合京津冀區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的大型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或大型的物流項目建設用地,三地本著協調有利的原則,完善土地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補償機制。
完善稅收政策。目前國內沿用的對物流業的稅收體系是建立在傳統的運輸、倉儲及其代理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京津冀三地應針對現代物流業出現的新的服務業態和經營類別依據國家有關政策建立新的稅收體系。
完善投融資政策。有必要設立京津冀區域性的金融體系,集中兩市一省的財力,尤其是民間閑置資金,為該地區企業融資、擔保、存貸業務提供一條新途徑。建立區域性票據結算中心,將異地結算改為同城結算,以利于地區間交易。對符合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列入區域重點扶持的綜合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保稅倉庫、信息平臺等物流基礎設施項目,可采取補助資金、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給予支持。
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通過法律法規規范整個區域內物流行業的運行和發展。研究和制定規范的物流業區域性法規和規章,改進對物流相關領域的管理方式,對不適應區域物流業發展的各類規定和政策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建立區域物流業的統計體系。統計體系是行業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和保障。為了更好地發展本區域的物流業,特別是為區域內物流企業市場準入創造良好的條件,應盡快建立與物流業發展特點和行業發展狀態的正確反映相適應的統計指標體系。
四、加強區域內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培養
人才作為先進的人力資源,是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和主導力量。加強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培養,對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政府層面看,京津冀三地對人才的開發培養已初步形成“共識”。2005年6月8日,三地共同簽署《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書》。根據此協議,三省市將在人才交流服務、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緊缺人才培訓等10個方面率先開展合作。為落實此協議書,2007年1月京津冀還在人才網站合作,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人才交流合作三個方面簽訂了協議書。這些協議完全適合三地間物流人才的合作,尤其是河北應充分利用京津的物流發展快,物流人才相對集中的優勢“借智引智”,服務河北。三地政府可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地協調高校物流院系專業的設置和招生人數,有計劃地擴大物流專業本科、碩士、博士的招生規模,加快大專院校對物流人才的培養等等。總之,三地政府要在物流人才的聯合開發與合作培養方面有所作為,建立物流人才聯合開發與培養體系,制訂物流人才合理自由流動的政策。
從企業層面看,物流業是一個綜合性強、操作性強的行業。這就要求:一是進行企業和高校聯合,尤其是河北企業和京津的高校的聯合。企業可引進吸收一些具有受過專業學歷教育的物流人才。企業可根據需要委托高校培養物流人才,可以聘請高校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到企業授課,同樣,企業可設立高校學生實習基地,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二是加強在職培訓。選擇既年富力強,又有一定專業知識、相關行業管理經驗及敬業精神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京津的物流大公司、企業,通過短期、中期培訓,跟班作業鍛煉等方式盡快使他們掌握物流基本知識和運作技術,成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三是提高相關人員的福利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認同感,讓他們能看到自己有升遷的通道和未來。
從民間層面看,加快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工作。加快物流師職業資格認證工作,是盡快培養物流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物流從業人員也要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的學習與提高,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建強王元瑞劉玉芝: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與河北省人才發展策略[J].河北學刊, 2006年,第2期
[2]蔡和泉:京津冀一體化河北突圍專題:地域文化的經濟思維[N].燕趙都市報,2004-3-29
[3]鄒躍飛王國華: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N].現代物流報,2006-11-10
[4]佚名:加快一體化進程 京津冀就人才開發合作達成協議 [N].中國發展門戶網http://www.chinagate.com.cn,2007-02-27. 來源:河北日報
[5]來亞紅: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物流體系的構建[J].長沙大學學報,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