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發展和逐步深化使得許多公司的國際化經營成為可能,但給他們經營過程中的物流活動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一般地說,國際物流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可以被分為外部和內部的兩種。
一、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
在國際物流中,外部風險來源于那些公司可以相對容易避免和解決的外部因素,比如地理距離,預期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匯率,恐怖活動,戰爭,政治傾覆,當地基礎設施能力等, 這也是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不同點的主要來源。
1.語言文化不確定性。國際交易過程中語言能力尤其重要,熟練掌握目標市場語言是一個明顯的優勢。文化的不同在時間概念和合同狀態中多有體現。游戲規則在各個國家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接受他國的,尤其是物流領域的,商業游戲規則尤為重要。雇傭東道國工作人員尤其有利于解決此類潛在問題。
2.政治風險。政治穩定經常是公司進行跨國經營的首要考量。很明顯沒有任何公司能夠得益于頻繁的政府交替。現代世界迅速變革,復雜性日增。政府透明度,國際/國內安全水平等都影響了政府活動,反過來這些政府活動也給公司的跨國經營帶來了風險和不確定性。舉例而言,如果兩個鄰國存在敵意,那么邊境貿易就很困難,甚至不可能。恐怖主義是另一考量。 美國對伊戰爭和9.11恐怖襲擊影響的不僅是世界政治和軍事格局,還有世界經濟環境。不僅跨國公司本身還有他們的供應商,消費者,運輸提供者及其他相關各方對于恐怖襲擊都是相當脆弱的。9.11期間的FORD和TOYOTA都是絕好的例子。
3.宏觀經濟危險。政府規則也應該被視為不確定性的來源之一。對一個跨國公司而言,對目標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熟悉可能最終導致商業失敗。同時包括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匯率在內的一些宏觀經濟因素在做出有關國際經營決定時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匯率在國際物流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于匯率的善變,與公司獨特的組織結構相聯系,匯率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各個公司的表現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匯率浮動越頻繁,不確定性也水平就越高。為了有效的應對此類問題, 公司首先應該基于盡量準確的匯率預期調整生產,庫存,運輸和消費者服務。在突發的急劇匯率波動之下,運用全球外匯市場來彌補損失,或者對原材料供應商,運輸提供者等進行全球調整以降低必要成本。
二、內部風險和不確定性
和國際物流相關的內部風險則來源于公司在面對從國內走向國際市場時由于內部的計劃,生產,庫存,運輸以及其它方面的問題從而造成的無行為能力。由于經營環境的變化,建立公司自己的供應鏈將是一個有效的縮減風險的措施。
1.供應商選擇的多重性。供應是物流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是獲得庫存(購買或生產)以滿足庫存需要的過程。隨著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公司擁有了更多的可用供應商。但這是否就一定是一個有利的市場變化呢? 事實不是總是如此。更多的選擇也可能同時意味著選擇正確供應商的復雜性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風險和不確定性。
為了將風險降低到最小,培育一個合適的采購戰略通常是有效的。正如Gadde Hakansson所說, “在任何公司制度內,采購正在從普通的辦事功能轉變為主要的戰略性資源,變的越來越重要了”。為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核心的步驟就是建立供應商物流認證標準,諸如準時運送,定單完成率,運送質量,單據制作,包裝等等。同時對一些表現較好的供應商應給予一定獎勵,比如長期合同,材料獨家供應等。與供應商建立戰略性伙伴關系也是一個有效的措施。 一般來說,這樣的長期關系是和一些主要的供應商訂立的, 也能夠幫助大幅度的縮減產品研制周期。當然,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統(LIS)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諸如無紙化的電子信息交換和互聯網等現代高速的交流機制提供了有效的縮減時間和交易成本的手段,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降低。當然,不論具體的采購政策是怎樣的,任何公司都應該有一個應急計劃,以防自然災害或突然的商業變動。
2.生產:在供應鏈管理中如果忽略了“JIT”(準時生產)原則一定是個錯誤,然而,延遲,作為預防內部風險的另一種方法,卻可以被用在生產和運輸過程。延遲戰略可以被分成兩種:生產延遲和運輸延遲。生產延遲就是推遲最終生產直到確定消費者需求,也就是說不建議生產者在客戶決定購買之前準備或購買生產材料。當然,這種方法更多的適用于大型的機器設備等商品。運輸延遲顯現在地理延遲上可以被視為時間推遲,就是說昂貴商品一般儲存在中央倉庫而不是消費地點,一旦收到客戶定單就以快運方式直接運抵客戶的倉庫。然而該方法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沒有正確的信息,這種方法就不能得到有效應用。
3.庫存政策:由于很難把物理狀態的庫存轉變成流動資產,所以庫存是一項危險性投資,尤其是在國際物流領域。一旦經歷嚴重影響經營的災害,如恐怖活動,洪水,戰爭,地震,公司通常都增加庫存水平,然而即使是庫存的微量變動都對成本有重大影響。因此,公司可以應用數據庫存來避免增加庫存水平。從概念而言,數據庫存就是以主題(如產品類別,商店或部門)為導向的聯合的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較固定的一系列用于作出決定支持的信息組合。進行這樣的數據分析就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正在發生和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從而做出更好的決定。
4.運輸安排:運輸是物流活動中最昂貴的一項,它占了多數公司物流費用的40%以上,對那些跨國企業的物流活動尤為關鍵。生產和供應商都應擴展他們的運輸安排以抵御外部風險。舉例而言,美國9.11事件之后克萊斯勒公司在空運方面遇到麻煩,但該公司很快作出反應,以卡車運輸代替了空運,最后他們將零件運送的延遲降到了最低。同時跨國公司應該對至少兩種以上的運輸方式較為熟悉(如空運,海運),在貨物起運之前要考慮到備用或應急運輸的可能。DANZAS在向DELL的廈門分公司運輸電腦配件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由于庫存和技術問題,配件在安排起運之前在北京的中國民航受阻,此事使得DELL抱怨頗多。作為應急措施,DANZAS后來選擇香港到廈門的航線作應急之用。
5.需求預測(克服“牛鞭效應”):內部風險通常來源于公司內部,錯誤信息傳輸就是其中的一個。在供應鏈管理中,上下兩個方向的關于需求的信息可能截然不同。HP發現代理商和真正消費者之間存在需求誤差,通常前者的需求變化大于后者。而當需求信息到達總部的時候這個誤差就更大了。一般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牛鞭效應”。考慮到牛鞭效應的成因,在預測具體需求時,公司可以應用以下的一些方法來提高預測的準確度:
(1)通過需求信息共享,加大合作頻率,增強合作質量,(2)建立產品實際需求管理,盡量以實時需求為基礎進行預測,(3)與當地市場代理合作,進一步了解國外市場,提高需求預測水平。
盡管有些方法用來應對風險相當有效,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更將層出不窮,跨國公司不能僅僅依賴于這些方法本身,他們自身應對能力和風險意識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供應鏈本身就是一個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復雜系統,跨國公司應該準備隨時迎接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