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現有文獻對供應鏈聯盟內部沖突側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這一研究不足,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聯盟沖突的原因做了定量分析,并進行了重要性排序,得出利益沖突是供應鏈聯盟最重要的沖突;并分析了利益沖突主要表現為節點企業的逐利行為、資源貢獻與利益所得不配匹,以及強勢企業對聯盟的控制三個方面;最后分析利益沖突可以從聯盟內部自行協調、制訂聯盟協議條款、基于協議將聯盟動態成本重新協調三個方面加以化解。
[關鍵詞] 供應鏈聯盟 原因 利益沖突 表現 協調
供應鏈聯盟體現了基于企業核心競爭力按照比較優勢分工的戰略資源整合思路,即企業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少數幾個能夠為顧客帶來獨特價值的業務上,并選擇同樣具有競爭優勢的合作伙伴來協調價值鏈上的其他環節,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值,達到共贏的協同效應。但是由于各合作企業參與聯盟的動因不同以及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聯盟很難做到各企業的真正融合,容易產生沖突,影響供應鏈聯盟的運作效率。國內外學者對企業聯盟的沖突問題已有多方面研究,但現有文獻對供應鏈聯盟內部沖突及協調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主要體現是對于聯盟沖突側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針對這一研究不足,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聯盟沖突的原因做了定量分析,并進行了重要性排序,得出利益沖突是供應鏈聯盟最重要的沖突,并對利益沖突做了分析。
一、沖突產生的原因
供應鏈聯盟伙伴在總體目標上應該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方所處的立場與利益追求不同,對聯盟總體目標的認識并不一致;同時各方自身的目標也想要通過聯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經營資源的作用與貢獻,提升企業經營績效。于是在一致的總體目標之下,伙伴之間在許多具體的目標上,仍然會存在不一致。由于現有文獻側重定性分析沖突原因,為了更加有效地分析聯盟沖突的原因,本文從現有定性研究的結果中選出8個造成供應鏈聯盟內部沖突的主要原因,對河海大學來自不同行業的120名MBA學員進行問卷調研,調研結果如表1。
表1 造成競合企業供應鏈聯盟內部沖突的主要原因(以10分計)
由表1可知:(1)造成企業供應鏈聯盟內部沖突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節點企業的逐利行為、資源貢獻與利益所得不配匹、強勢企業對聯盟的控制這三個方面,均值都超過8.0,這三個方面也是影響企業利益的重要因素,把它們引起的沖突歸為利益沖突,因此利益沖突是聯盟沖突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因。(2)第8項外部環境變化引起聯盟沖突的程度最弱,均值為6.0,而1—7項原因均值都大于7.0,且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聯盟內部,說明聯盟內部沖突主要是由于聯盟內部因素引起的,外部環境變化對聯盟沖突的影響不大。(3)信息不對稱、目標不一致、文化差異對聯盟沖突的形成也有較大影響。
二、利益沖突的表現
由上可知:利益沖突是企業供應鏈聯盟最根本、最重要的沖突。主要表現為:
1.節點企業的逐利行為是聯盟不穩定的內在動因
供應鏈聯盟的聯合通常不夠緊密,具有合作風險。合作風險是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造成相互信任的缺失而產生的風險。這種風險的產生既可能是由于合作成員理性的不合作,也可能是由于非理性的不合作。理性的不合作指的是合作成員為追求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不合作行為,或稱為機會主義。對于單個企業而言,理性的不合作是合理的,但是對于整個聯盟而言,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只是每個合作成員在可能的情況下都存在著以伙伴利益為代價去追求自身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因此,由于聯盟利益具有動態性特征,企業的行為選擇也因此產生動態變化。一旦企業覺得采用某些損害聯盟契約關系的行為可以使自身獲得更大的利益時,就會產生這種行為動機,使聯盟運行缺乏穩定性,難以達到整體效率的最優狀態。
2.資源貢獻與利益所得不匹配
供應鏈聯盟利益分配的原則為“風險分擔,收益共享,投入資源與收益所得對稱”,在投入資源中,有形資源比如生產性資源尚可以衡量,但是無形資源比如創新資源和社會資源具有創造潛在價值的能力,它們對聯盟的潛在貢獻難以精確量化,使最終利益分配比例難以確定。創新資源的投入還牽涉到知識產權問題,如何保證企業既獲得技術合作開發的利益又保護好技術核心競爭力也會成為利益沖突的原因。在社會資源上,企業依賴當地政府資源和市場獲得能力能否精確測度尚需要很長時間的跟蹤論證,不確定因素很多。
3.強勢企業對聯盟的控制
企業間通過聯盟合作可以實現資源互補,獲得整體性資源優勢,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種整體性資源使聯盟內部每一個企業都從中受益。聯盟內部企業的實力有強有弱,強勢企業有可能通過對資源的控制權為自己謀取更多的資源優勢和利益,這種貢獻與所得不成比例的行為會引起合作企業的不滿,從而對強勢企業采取非合作態度,產生利益沖突。
三、利益沖突的協調
1.聯盟內部利益沖突的自行協調
作為聯盟內部成員,企業之間會進行某些方面的合作,然而作為獨立的經濟個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企業各自可能采取積極合作戰略,也可能采取消極合作戰略。聯盟企業內部成員對聯盟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是抱著長期合作的態度,以獲得企業聯盟帶來的價值增值整體利益,有的則只是希望借聯盟的機會從聯盟內其他企業獲得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等,一旦獲得這些優勢,企業就會認為聯盟已經失去對自身的吸引力,從而退出聯盟。在聯盟內部,各個企業之間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有著利益沖突,在處理利益共享與利益沖突的過程中形成一種企業間的動態博弈過程,通過這種動態博弈過程,聯盟企業內部的沖突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協調。
假設有A、B兩個企業結成聯盟。設A企業有兩種投入成本選擇,在A企業具有長期合作意向時,C=60,在A企業具有短期合作意向時,C=40。若B企業選擇消極合作,A企業對應收益為65,42;若B企業選擇積極合作,A企業對應收益為75,45。B企業積極合作投入成本為30,消極合作投入成本為20。在A企業具有長期合作意向時,B企業選擇消極合作,收益為25,選擇積極合作,收益為40;在A企業具有短期合作意向時,B企業選擇消極合作,收益為25,選擇積極合作,收益為32。如表2。
表2 A、B企業收益凈值比較
收益凈值等于在每種情況下的收益減去每種情況下的成本。
假定有兩個時期,T=1,2。
在T=1時,設B企業開始只知道A企業有長期合作意向的概率為μ,有短期合作意向的概率為1-μ。
若T=2,B企業選擇合作,則兩企業會在合作過程中進行庫諾特博弈。
假定μ的值<1/2,則B企業認為A企業具有短期合作意向的概率較大,此時,A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自身利益,希望向B企業傳達自己企業具有長期合作意向,促使B企業選擇積極合作戰略。如果A企業確實具有長期合作意向,將選擇投入成本為C=60,如果A企業具有短期合作意向,選擇投入成本為60不是A企業的最優選擇,所以A企業會選擇投入成本為C=40。 B企業根據A企業的行為選擇將調整自己的先驗概率,比如B企業認為A企業具有短期合作意向的概率為1-μ,在此概率下A企業選擇C=40的概率為β,則A企業選擇投入成本為C=60,將使B企業調整先驗概率,得到后驗概率,=(1-μ)*β+μ*(1-β)。經過調整后的后驗概率如果小于1/2,B企業將選擇消極合作,因為在此種情況下,B企業如果選擇積極合作會在較大的概率下獲得較少收益。
同理,當μ的值>1/2,B企業將選擇積極合作。
當聯盟內的企業由兩個擴展到n個時,這n個參與企業將在上述條件下進行一個不完全信息下的動態博弈過程,n個企業的沖突將以博弈機制協調,達到一種貝葉斯均衡,每個企業在博弈過程中選擇可以獲得最優效用水平的戰略行動。
2.制訂聯盟協議條款
通過協商談判,在聯盟企業之間制訂協議條款。聯盟條款中要明確聯盟企業需要為聯盟做出的投入比例,以及聯盟相應的利益分配機制。協議條款具有權威性、強制性、明確性。聯盟內部可以通過共同約定違反協議的懲罰措施保證協議得到有效執行,如果個別企業違反利益分配協議所遭受的懲罰大于它的收益,它就會選擇遵守協議約定。
協議條款的可能協調方式有集中式協調和分布式協調兩種。如圖1和圖2
圖1 集中式協調 圖2 分布式協調
第一種是集中式協調。在協議條款的達成過程中,聯盟內部必然會產生對控制權的爭奪,因為控制權的大小涉及到利益分配的控制。實力強大的企業由于其在聯盟中的重要性就很有可能取得最大的控制權,在聯盟內部最終會形成一種集中式的協調方式,通過核心企業建立一個協調中心對節點企業進行協調,協調管理中心負責整個聯盟的管理、監督與控制,這種協調機制能夠確保聯盟高效優化地運行,但是對外界變化的反應速度慢而且存在著協調瓶頸,其特點是各個節點企業的局部利益受到聯盟整體利益的制約。這種協調如果處理得好,具有控制權的核心企業可以利用自己在聯盟內部的地位和權力對不協調的事件做出比較有效的處理,有利于聯盟內部的穩定。對于聯盟內弱勢節點企業,雖然其在聯盟內話語權和控制權相應較小,但是如果通過聯盟合作,仍然可以獲得超值收益,就會選擇留在聯盟內部,并對于聯盟內其他更強勢的企業作出某些讓步,以換取自身從聯盟中的利益所得。反之,如果強勢企業過度維護自己企業的利益,傷害了聯盟內部其他成員的利益,沖突將難以協調。
第二種是分布式協調。當聯盟內部的企業實力大致相當時,或相對于聯盟的利益而言,這些企業所占據的地位類似,則聯盟企業一般通過分布式協調方式來解決沖突問題。每一個節點企業既是任務的執行者同時也是決策者,這種協調機制克服了集中式協調的缺點,能對外界的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但由于每一個節點企業關心的只是它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非系統的整體利益,因此必須通過相應的協調管理使節點企業的局部利益與聯盟的整體利益趨同或近似一致。一般聯盟內部建立共同的戰略目標框架,通過融合式的談判方式規定協議條款內容,并充分體現聯盟各方的利益,產生一種公平的分配機制,保證聯盟內企業成員在根本行動方向上一致。
3.基于協議將聯盟動態成本重新協調
通過聯盟會使聯盟的總成本減少或者利潤增加,但是其中某一個企業(供應商或零售商)的成本也許會增加,因而它不愿意執行協議,有偏離聯盟的動機。因此在節點企業之間協調契約應具有協調企業利益的機制,即能對成本增加的企業有所補償,使聯盟處于動態平衡中。
參考文獻:
[1]李海嬰湯繼文翟運開:供應鏈聯盟的交易創造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4年第12期
[2]陳震紅董俊武:戰略聯盟伙伴的沖突管理[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年第3期
[3]婁平:基于多Agent敏捷供應鏈若干關鍵問題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10月